李文浩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63)
商丘市梁园路由南向北依次下穿陇海铁路路基、郑徐高铁桥梁,根据平面图显示,道路与陇海线4条股道(2条陇海正线和2条到发线)存在交叉;自南向北各线线间距分别为5.0 m、5.5 m、5.6 m。交叉处道岔型号为9号道岔,下穿铁路路基采用6 m+11.5 m顶进框架穿越既有正线及道岔区,由于道岔区铁路线间距受限,接触网及信号设备十分复杂,顶进难度较大,需合理采取纵横抬梁架空方案,保证架空体系安全。
桥址处位于黄淮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50.00~50.90 m,相对高差0.90 m,地层以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为主,该处地下水位较高,测时地下水埋深5.1 m,标高45.56 m,根据计算结果显示,线路加固支点桩长度需18 m,若采取人工挖孔方式,受地水位限制,施工条件不足,需进行降水;而框架桥距离郑徐高速铁路桥梁较近,《公路与市政工程下穿高速铁路技术规程》(TB 10182-2017)[1]规定:高铁影响范围内禁止抽降水,因此,该处框架桥支点桩施工方案需进行特殊设计。
框架桥顶进过程中,需保证既有线路正常运营,道岔为机车由一股道进入另一股道的连接设备,道岔区轨道结构及设备复杂[2],对变形要求较高,线路加固必须保证道岔的所有设备与纵横抬梁体系形成可靠连接,满足平顺性要求,保证设备正常使用。
本工程道岔转辙机的终端电缆盒无法固定,须迁移、防护并完成部分电缆更换工作,无法固定的道岔转辙机可加固至线路架空横抬梁上[3]。纵横抬梁线路加固方式相对灵活,道岔区架空支点桩可根据线路走向进行异型布置,保证纵横梁结构体系安全。
图1 纵横抬梁平面布置
横抬梁在枕木底部穿越,横抬梁间距0.6 m。横抬梁与枕木底用木板填塞,保证横抬梁与枕木连接紧密。为了保证道岔整体性受力,在道岔区枕木下铺垫20 mm厚钢板,钢板与横抬梁间用木板填塞。施工期间应派专人对线路架空进行监护,每次列车通过后必须及时检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保证线路标高、各构件连接可靠。
采用Midas/Civil 2017有限元程序对架空体系进行空间分析,分别对结构整体强度与刚度进行检算。由于加固范围共计4股道,分别为陇海上、下行线、四线、八线,部分区段存在道岔,计算时按不同的车道加载计算,架空系统沿线路方向最大间隔11m设置一道横抬梁组,设计荷载传力途径为:钢轨→横梁→纵梁→支撑和钢轨→横抬梁组→支撑[5]。为了解该桥架空结构的受力性能,精确定位支点桩的位置,设定合适边界条件,对整个架空体系上部结构进行三维分析。纵横抬梁均采用Q235的钢材,结构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纵横抬梁有限元模型
经计算可知,道岔位置跨中横梁在荷载组合主+附(有车横风)下,出现最大拉应力,同时,结构竖向位移最大值也出现在跨中横梁处,该不利工况下模型位移及应力结果如图3至图5所示。
(1)强度检算。计算结果显示纵梁最大应力为127.1 MPa,材料的容许应力值为185 MPa,满足规范要求,普通横梁45a最大应力为130.3 MPa,横梁组45a最大应力为163.2 MPa,均未超过材料容许应力值,满足规范要求。
(3)差异变形值。对单波长范围内纵、横梁相对变形情况进行分析[7],纵梁最大差异变形值为8.4 mm,满足道岔有砟轨道动态平顺度11 mm的要求;横梁最大差异变形值为4.13 mm,满足《铁路信号维护规则技术标准Ⅰ》中道岔的拉杆及外锁闭装置水平方向的高低容许偏差不大于5 mm的要求。
图3 纵梁应力计算结果
图4 横梁应力计算结果
图5 位移计算结果
(4)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有效位移观测数据及应力监测数据,与上述监测位置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横梁跨中变形结果对比
表2 横梁应力结果对比
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变形、应力变化趋势吻合良好,本次线路加固体系钢结构强度及刚度均满足设计要求。
线路加固中最常用的支点桩施工方法便是人工挖孔法,由于铁路线路下方施工空间受限,而该工法不需要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快捷、方便,是一种实用可靠的成孔施工工艺,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粉质黏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层[8];但如果施工深度范围存在潜水或承压水的土层,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时井下作业条件差,存在塌方风险[9],安全及施工质量堪忧。若遇到本工程中临近高铁的情况,无法进行降水作业,则必须对架空体系方案进行优化,以满足线路加固需要。
以梁园路顶进施工过程为例,提出一种新型支点桩施工方案:支点过渡转换法。
(1)首先施工7 m人工挖孔桩,人工开挖至地下水位线以下0.5 m后成孔并灌注成桩,安装全部纵梁和横梁完成第一次线路架空,满足45 km/h的列车慢行要求,并在既有箱身上放置枕木垛与横梁相接,加固铁路。完成临时支点过渡桩后,按以下方法施工设计支点桩(桩长L=18 m):设计支点桩采用间隔开挖施工,分两轮完成,隔一挖一,先开挖支点桩钻孔作业平台,作业平台形成后,采用小型回旋钻完成下部桩基施工,架空立面如图6所示。
图6 支点桩局部架空立面示意
(2)除两端支点桩外,其余支点桩钻孔平台以下14 m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桩顶以上安装直径1.2 m钢结构桩,上方穿设横抬梁组,横梁与桩顶之间采用枕木与硬杂木板填塞密实并打紧,两端支点桩上部4 m立模浇筑混凝土。首轮支点完成后,回填钻桩平台路基缺口并夯实,按同样方法施工第二轮剩余支点桩,施工完成后回填夯实钻桩平台路基缺口,完成过渡支点与设计支点的转换,转换过渡过程如图7所示。
图7 支点桩过渡方案立面布置
线路架空完成后,边顶进新建箱身A,边凿除新建箱身A处拼装钢结构支点桩,待箱身顶进至原拼装钢结构支点桩位置后,在箱顶该位置设置滑动支座,安装滑道,直至顶进至设计位置。在滑动支座下安装钢支撑[10],防止应力过大。
边顶进新建箱身B,边凿除新建箱身B处拼装钢结构支点桩,待箱身顶进至原拼装钢结构支点桩位置后,在箱顶该位置设置滑动支座,安装滑道,直至顶进设计位置,滑动支座下同样安装钢支撑,防止应力过大。
顶进就位后,新建箱身左右侧路基回填砂夹碎石加5%水泥,箱身间距采用M10砂浆填充,箱顶回填道砟,顶进施工过程如图8所示。
图8 顶进施工过程
(1)采取支点转换过渡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地下水位过高,人工挖孔桩实施困难的问题,既可避免大范围降水,又能有效保证架空体系的稳定性。
(2)人工开挖面以上部分采取拼装钢结构桩,在顶进过程中,拆除方便,避免人工凿桩对纵横梁体系及既有线的扰动。
(3)因线路加固是在道岔上进行,加固设备与普通线路不同,需要专门加工制作,为保证线路的稳定性,防止结构出现横向位移及平面扭转,纵横梁间需加设剪刀撑[11]。
(4)商丘站西咽喉区实施顶进框架,涉及转辙机及信号机迁改,要点时间长,对铁路行车存在一定的干扰,需协调铁路信号、通信部门[12],尽量缩短工期,减少对铁路运营影响。
本工程结合铁路线路特点、地下水位情况等因素,针对性地采用了异型纵横抬梁、过渡支点桩、临时钢支撑等组成的线路加固系统。通过结构计算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采取分次架空进行线路加固是安全可靠的,既解决了地下水位过高无法完全采用人工挖孔桩的局限性,又能有效保证铁路道岔区的线路平顺性;施工过程中拼装式钢结构桩拆除方便,无需进行大范围支点桩凿除,能有效避免结构失稳等不利情况,很好地解决了高地下水位区域道岔区顶进框架线路加固困难的问题,能对同类型既有线框架桥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