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诚
摘要:以广东某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微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运用自我和谐量表评估教育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教育后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显著低于教育前(t=1.95;p<0.05),对照组教育前、后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无显著差异(t=0.64;p>0.05);综合类信息对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显著(t=3.14;p<0.01);阅读信息后留言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显著(t=2.42;p<0.05)。说明微信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和有效的。
关键词:微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003-03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发布的一款免费使用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可实现跨操作平台、跨运营商快速发送与接收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消息等功能。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2012年推出的开放申请的自媒体平台,有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账号类型。订阅号旨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可以由个人申请,每天可以发送一条信息给全部用户或者指定用户。服务号为用户提供服务,申请服务号必须提供机构代码,适用于企业和组织。无论个人、企业和组织都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利用公众号平台开展自媒体活动,实现与目标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全方位的沟通与互动。
课题组调查发现,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普遍应用的手机媒体,其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生活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微信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利用微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迫切需要。
目前,国内相关学者对将微信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研究成果有限,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新兴领域。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多是注重理论的探讨或实践经验的总结,尚缺乏真正有实践效果反馈的实证研究。没有实践效果反馈的研究,无法评估以往研究中所提出的措施或路径的有效性。本研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和消息推送功能作为主要教育手段,开展微信应用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考察微信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有效路径,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广东某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年级整群随机抽取6个班级约240人,并隨机选取3个班级为实验组,选取3个班级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微信教育前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无统计学意义(t=-0.75,P>0.05)。
(二)研究工具
自我和谐量表(SCCS)。[1]该量表由王登峰根据C. Rogers的自我和谐概念编制而成,共有35个项目,包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3个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5,0.81,0.64。自我的灵活性分量表反向计分后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三)研究过程
(1)调查高职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为后续教育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有效信息。
(2)开展前——后测一对照组心理实验检测微信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总分作为评价微信教育前、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具体研究过程:通过建立微信平台,每天定时向特定实验组学生推送一条心理健康主题教育信息,信息内容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关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学习心理等,信息形式有图文、视频、音频、文字等。实验时间持续8周。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其中,为考察不同类型信息的教育效果,从实验组随机抽取80名学生,随机平分成四组,通过微信平台,对每组分别推送不同类型的信息。(注:此处“不同类型的信息”指属于同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但具体内容及呈现形式不同的微信信息。四组名称及推送的信息类型具体界定如下:A、知识组:纯文字心理健康知识文章;B、故事组:纯文字心理健康小故事;C、音视频组:心理健康主题音频、心理健康主题视频;D、综合组:心理健康主题的图文知识、图文故事、图文+音视、图文+视频、图文+动画。)
另外,从实验组随机抽取40名学生,随机平分成两组,要求一组学生只阅读信息而无留言,而另一组学生阅读信息后必须留言参与互动,考察两组间教育效果的差异。
(四)统计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实验数据做描述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剔除无效测评,最后得到有效测评的实验组共114人,对照组共109人。
(一)实验组、对照组间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比较与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显示,微信教育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差异不显著(p=0.455>0.05)。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微信教育后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显著低于微信教育前(p=0.027<0.05);对照组微信教育前、后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无显著差异(p=0.263>0.05)(见表1)。
(二)不同类型信息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比较与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结果显示,微信教育前四组被试间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无显著差异(P=0.546>0.05)。微信教育后四组被试间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差异显著(P=0.019<0.05),即通过微信推送信息的教育对自我和谐有显著影响(见表2)。进一步做多重比较检验的结果显示,微信教育后综合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平均82.26)显著低于故事组(平均90.72)、知识组(平均94.27)和音视频组(平均91.61),而故事组、知识组、音视频组三者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相互之间差异均不显著,说明综合类信息教育对自我和谐有显著促进作用,教育效果优于故事组、知识组、音视频组。
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显示,综合组微信教育后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显著低于微信教育前(p<0.01);故事组、知识组、音视频组的微信教育前、后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进一步验证了以上多重比较检验的结果。
(三)阅读信息后留言组与无留言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比较与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显示,微信教育前留言组和无留言组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差异不显著(p= 0.471>0.05)。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显示,留言组微信教育后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显著低于微信教育前(p=0.011<0.05),说明阅读信息后留言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显著;无留言组微信教育前、后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无显著差异(p=0.409>0.05)(见表4)。
三、讨论
(一)微信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有效的
课题组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当问及“通过微信教育对提高你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帮助吗”时,88.66%的学生选择了有帮助,6.19%的学生表示不确定,5.1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帮助。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也显示,接受微信推送信息教育的实验组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微信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有效的。
当前,微信已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传播舆论、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主流平台。如何将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化为学校育人工作的“最大增量”,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创新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意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突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扩展至新媒体领域。要与时俱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以现实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情况下辅之以微信教育,通过微信教育来弥补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信信息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学者宋菲菲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希望接收到的微信信息推送方式主要是图文形式,这类用户占78%,其次分别是纯文字、语音和图片形式。[2]本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一的文字类信息,图文类信息更受学生欢迎,但同时也发现,如果微信推送的信息只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组合,没有将语音、视频、动画等多样化的形式加以灵活应用,对处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早己经接受和习惯了富媒体阅读的大学生们而言,显得吸引力不够,教育效果不佳。
厦门大学在运营“微心晴”公众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在信息形式上重视将心理知识转化为各种有趣的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3]对于要推送的微信信息,只有摆脱思维惯性和单一形式,突破单纯的文字或图文内容,灵活采用音频、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加强视觉传播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教育效果。[4]
信息形式固然重要,信息的内容也不容忽视。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需求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推送特定的内容,如对大一新生推送心理适应类教育信息,对毕业班学生推送缓解就业压力类教育信息,才能增强信息推送的教育效果。
(三)推送信息时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本研究结果发现,阅读信息后主动留言的学生的自我和谐状态得到显著改善。阅读信息后留言是微信运营者与受众互动的一种方式,而与受众的互动是增加微信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方法之一。[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交流分享信息而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6]教育者在应用微信推送信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从多方面考虑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一是可在推送的信息中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二是开设多个留言渠道,并及时回复学生的留言;三是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活动,结合线下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在微信上发起相应的活动,做到互相配合和促進。
参考文献:
[1]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1):19-22.
[2]宋菲菲.滇西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学理论,2015(3):164-165.
[3]水永生.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7):152-154.
[4]张琪.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7.
[5]李明德,高如.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评价研究——基于20个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考察[J].情报杂志,2015(7):141-147.
[6]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