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云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近年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增多,加之生活及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60岁以上人口群体中的发病率达35%[1]。经皮腔内介入术(PTA)具有创伤小、血管再通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治疗ASO疗效确切,现已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2],但远期疗效尚存在争议[3],为提高手术效果,预防并发症,必须实施科学、规范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我院介入放射科对收治的ASO患者实施腔内介入治疗,并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介入放射科2015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下肢ASO患者9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49~84岁,平均年龄(62.90±2.14)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病程(1.22±0.43)年,单侧下肢83例,双侧下肢15例。均符合下肢ASO治疗指南(2008年版)有关该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接受PTA治疗,临床资料完整;(2)下肢血管造影显示狭窄程度≥50%;(3)依从性好,完成随访。排除标准:(1)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差;(2)无法完成随访;(3)伴恶性肿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干预组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50~84(61.47±2.55)岁,病程2~4(1.24±0.39)年。对照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49~83(62.93±2.12)岁,病程1~4(1.19±0.4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做好术前准备,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饮食指导,嘱其戒烟限酒,实施患肢护理,指导患者温水泡足,日常注意足部保暖,积极治疗原发病;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给予抗凝治疗,指导开展肢体功能锻炼,提供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心理干预:下肢ASO患者病程长,疼痛较剧烈,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易出现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引发睡眠障碍。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沟通,提供热情服务,生活上多关心,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与和谐的护患关系,术前定时健康宣教,增强患者战胜自身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为手术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术中不定时询问患者身心感受,紧握其手,如有不适耐心进行劝慰和解释,减少对手术及手术室环境的恐惧感。术后进行健康教育,给予个体化心理疏导,指导开展心理松弛训练,培养并建立健康行为,安排病友现身说法和交流鼓励消除患者的顾虑,提高治疗依从性。(2)身体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其患肢皮肤温度、下肢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定时检查导管位置,是否有阻塞或脱落等异常情况。每日更换敷料,导管引出处使用碘伏消毒,避免出现导管菌血症或局部感染。术前练习下肢肌肉等张收缩、轴式翻身和床上排便,以利于术后恢复。术后嘱患者平卧24h,制动伸直患肢,床头抬高20°,以防血栓逆流。患肢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护士于患者卧床期间定期按摩腓肠肌,自上而下,采用揉、捏、按等方式进行,1次/d,每次20min左右。(3)疼痛护理:ASO患者夜间患肢常疼痛剧烈,如为轻中度疼痛可取下垂体位,采用按摩、适当运动或音乐疗法等干预手段缓解疼痛,如为重度疼痛可实施药物镇痛,使患肢低于心脏平面15°,以提高舒适度。采用移情法、拉玛泽呼吸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提高其痛阈值。(4)康复指导:术后6h指导患者开展床上活动、踝部训练,促进腓肠肌收缩,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流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4h开展床边活动,指导锻炼患肢,逐渐提高运动量。如近关节处之前有植入支架则避免关节屈曲,合并糖尿病者指导其有效控制血糖,给予饮食及运动指导,合并高血压者嘱规范服药,以有效控制血压。
1.3 观察指标 干预后评价患者功能康复情况,分为优(下肢发冷、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基本消失)、良(上述症状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差(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呈加重趋势)3级。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定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其精神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情况,百分制,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4]。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1 功能康复情况 干预组功能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功能康复情况比较[n(%)]
注:两组优良率比较χ2=7.184,P=0.007。
2.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干预后两组SF-36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干预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2.3 术后并发症 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失眠1例,占2.04%)低于对照组(失眠2例,下肢静脉血栓3例,出血4例,导管脱落2例,占22.45%)(P<0.05)。
ASO是一种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好发于下肢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等),上肢动脉较少累及。随着病情进展病变动脉可变硬、增厚、钙化并伴粥样斑块,进而继发血栓,导致动脉管腔变窄或闭塞,出现患肢麻木、发冷、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间歇性跛行、足溃疡甚至坏死等症状,严重影响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此外,受动脉粥样硬化影响下肢动脉血管腔变窄或出现闭塞,会引发严重肢体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升高[5]。因此,探讨其有效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手段具有重要意义[6]。
目前,血管旁路术及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ASO的主要手段,ASO患者老年人较多,旁路移植创伤较大,介入治疗创伤小,具有重复性强、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受到广泛欢迎[7],现已取代传统手术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并发症(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导管脱落等)的发生会对手术疗效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因此围术期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预防,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有研究指出[8],腔内介入术治疗ASO虽然疗效较好,但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应引起重视,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预防或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传统护理方法以疾病为护理中心,护理操作流程趋于形式化,对护患沟通、心理干预、身体及疼痛护理不够重视,本研究采用的围术期综合干预手段主要措施有心理干预、身体干预、疼痛干预和康复指导,从心理、身体、疼痛和术后康复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能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还能预防留置导管脱落或阻塞、切口感染、皮下血肿、出血等并发症,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术后康复。本文结果显示,经干预后干预组的功能康复优良率和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表明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能促进下肢ASO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术后并发症,与苏伟等[4]人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能促进下肢ASO患者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效预防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