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宁
江西省宁都县中医院麻醉科 342800
高龄是指年龄>80岁的老人,骨科高龄患者机体素质普遍较差,术中风险较高,且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较差,需要重点关注其麻醉方案。有既往研究证实0.5%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的效果确切[1],但是关于该麻醉方案对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研究尚少,故此本文特展开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对比该麻醉方案与硬膜外麻醉的应用成效,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66例高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均拟行下肢骨科手术,均符合手术指征,且患者本人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合并精神障碍及认知障碍者,存在沟通障碍者,罹患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存在重大心脏手术史者,合并难以控制的基础性疾病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33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81~92岁,平均年龄(86.4±3.1)岁,骨科手术类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3例、内固定术9例;常规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82~92岁,平均年龄(86.2±3.3)岁,骨科手术类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例、内固定术9例。两组基线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手术室后均连接生命体征监护仪,并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设置为1~3L/min。常规组实施硬膜外麻醉,经L2~4侧入路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平卧位注入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3ml,5min后测试麻醉平面,根据测试结果注入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3~4ml,将麻醉平面调整至T10左右。研究组实施0.5%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经L2~4侧入路实施硬膜外穿刺,置入针内针腰麻针,脑脊液回流通畅后按照0.08ml/s的速度注入5~7.5mg等比重罗哌卡因,浓度为0.5%。退出腰麻针后置入硬膜外导管,长度为4cm,平卧位测试麻醉平面,经过硬膜外导管追加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调节麻醉平面至T11左右,若手术超过2h或主诉疼痛,则需要通过硬膜外带管追加2~4ml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麻醉后插入尿管,术中按照6~8ml/(kg·h)的速度输注复方氯化钠与羟乙基淀粉(代斯),酌情输注红细胞悬液。
1.3 观察指标 (1)对比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2)对比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量: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均将围手术期生命体征监护仪监测的上述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记为变化量;(3)对比麻醉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热、皮肤潮红、恶心、呕吐等。
2.1 两组相关时间指标对比 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且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相关时间指标对比
2.2 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量对比 研究组HR、MAP和SpO2变化量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量对比
注:1mmHg=0.133kPa。
2.3 两组麻醉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发热、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各1例,麻醉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2%(4/33);常规组发热、皮肤潮红各2例,恶心、呕吐各1例,麻醉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6/3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1,P=0.492)。
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常用硬膜外麻醉,但是麻醉起效时间和感觉阻滞完善时间长,麻醉维持时间短,所用药物多,且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显著,由此可知该麻醉方案存在明显的缺陷,在高龄下肢骨折手术中有明显的不足之处[2]。0.5%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具有见效快、安全性高的优势,但是其应用价值有待深入探讨。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均优于常规组,且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量均少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研究组麻醉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组相近(P>0.05),可知0.5%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见效快,维持时间长,并且减少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与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相近。0.5%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保持较低的麻醉平面以促进心血管中枢的代偿作用,还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生命体征指标波动[3]。有研究显示[4],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中应用0.5%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能够在术后给予硬膜外镇痛,避免其他途径镇痛,从而减轻呼吸抑制,降低成瘾性的发生风险,因而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建议应用0.5%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不仅能够缩短起效时间,还可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减少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相较于常规硬膜外麻醉具有明显的优势,且二者的安全性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