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艳辉
河南省襄城县人民医院骨一科 461700
四肢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严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1]。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四肢骨折患病率不断攀高,使得四肢骨折治疗受到临床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目前,临床治疗四肢骨折方法较为多样,均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治疗时选择何种固定物仍然为骨科医师重点研究课题。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但随着人们对骨折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已无法满足患者需求[2]。理想治疗骨折固定物确保固定牢固同时,还需有效避免应力遮挡效应影响骨折愈合度[3]。有研究指出,相较于外固定支架,对四肢骨折患者予以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更为显著[4]。本文选取四肢骨折患者78例,分组探究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院四肢骨折患者78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39例。试验组女15例,男24例,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32.86±5.74)岁;骨折至手术时间3h~6d,平均时间(15.56±3.27)h;开放性骨折14例,闭合性骨折25例;骨折类型:肱骨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15例,股骨骨折12例;对照组女16例,男23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3.26±5.82)岁;骨折至手术时间4h~6d,平均时间(16.64±3.31)h;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性骨折26例;骨折类型:肱骨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16例,股骨骨折10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协会审核同意,且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均通过CT、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四肢骨折;具有明确手术指征;骨折至手术时间3h~6d;患者或其家属均自愿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具有手术禁忌证者;伴有严重内科疾病者;伴有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伴有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无法配合本研究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试验组施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操作如下:选择骨折端骨膜破裂口作为途径,充分显露骨折端,牵引下手法复位骨折位置关节,于四肢骨折结节上缘切开组织,应用“柳叶锥”打通骨折位置结节上方约1.6cm处骨皮质;参考患者骨折类型、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评估结果,选择合适长度、直径髓内钉,同时准备相邻型号髓内钉备用;髓内钉插入髓腔内,必要时予以扩髓;当髓内钉头部接近,但未至骨折端口时,再次对骨折端行手法复位,待复位成功后,于骨折远端打入髓内钉;由导孔依据自内至外顺序通过瞄准器安放锁定螺钉2枚;锤击螺钉,使得髓内钉带动骨折远端面逐渐向近端断面加压,最后固定近端螺钉。对照组施行外固定支架治疗,于骨折位置安放单臂外固定支架,选择小腿前内侧作为放置位置,安放模具后,确定进针点,进行钻孔,并于钻孔位置拧入螺钉,上外固定支架,并确保支架主体距离皮肤约1.5cm,进一步整复骨折部位,纠正残余移位,确保固定程度良好;旋紧固定支架上旋钮,初次加压骨折端,使得骨组织与外固定支架构成稳定整体。两组均随访12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比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疗效判定:骨折部位固定确切、对线对位良好,切口愈合良好,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为显效;骨折切口基本愈合、对线对位基本良好,肢体功能明显改善为好转;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5]。
2.1 治疗效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2.31%)远高于对照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571,P=0.018。
2.2 骨折愈合时间 试验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04.32±2.58)d,对照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17.48±3.69)d。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相比,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53,P=0.000)。
2.3 并发症情况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13%)远低于对照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6.303,P=0.012。
骨折是指外伤或病理等因素致使骨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或丧失,包括皮质骨断裂、骨小梁中断,多发于四肢。临床治疗四肢骨折多以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为主,复位可有效恢复骨折部位正常解剖结构,固定可维持复位结果,为骨折部位提供稳定愈合环境[6]。四肢骨折患者骨块血供缺失,愈合过程缓慢,且易被破坏,因此,长期、稳定的固定尤为关键。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内固定术与外固定术两种方法治疗四肢骨折,且术中选择固定物不同,效果则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选择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案对改善四肢骨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外固定支架为治疗四肢骨折常用方法,其应用范围广泛,在四肢骨折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外固定支架治疗由于其自身固定材料缺点,长期安装于患者骨折部位,影响日常生活,且存在多种潜在并发症,如固定针松动、针孔感染易引起血管神经损伤,不利于骨折愈合[7]。本文对四肢骨折患者予以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保持患者原有肢体长度、有效控制旋转,完全稳定骨折端,且负重时可刺激骨痂生长,是一种弹性性能较为良好的固定材料[8]。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对四肢骨折患者予以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有效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外固定支架术对皮质内侧血液运动破坏相对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加之髓外血液运动代偿性相对增加,导致软组织渗出明显,从而增大骨折端血肿,相较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肢体肿胀较为严重,不利于骨折愈合。此外,本文中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结果充分说明对四肢骨折患者予以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符合骨折愈合所需力学环境,该固定方式经骨干中轴线固定,最大限度克服了应力遮挡效应,骨折愈合率较高。
综上所述,对四肢骨折患者予以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有效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