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常与过度疲劳、暴饮暴食有关[1]。由于IBD所带来的临床症状较为痛苦,加之患者对病情及预后的担忧等,患者在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严重下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有效的院后干预措施对IBD患者意义重大。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IBD患者,共97例,均符合IBD诊断标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认知障碍、合并严重其它脏器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成2组,其中常规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3~56(39.87±5.13)岁;病程(7.24±2.15)年。延续组:49例,男34例,女15例;年龄25~55(40.67±6.30)岁;病程(7.69±2.04)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出院后由责任护士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针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教育,20 min/次。延续组:(1)建立干预小组。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干预小组,组内成员包括1名主管医师、责任护士。(2)院后行为干预。当患者出院后,由干预小组定期上门随访,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疾病认知程度,强调用药及饮食的重要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等,随访时间为2星期1次,40 min/次,并且每周一次电话随访,20 min/次。(3)院后微信干预。为患者建立微信群,定期在微信群中发放健康知识内容及励志案例。(4)院后讲座。每月定期为患者举办健康讲座,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家属日常关心患者等。连续干预3个月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估。
1.3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采用中文版IBD患者生活质量分析表(IBDQ)评价;自我效能:根据中文版IBD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定。
干预后两组IBDQ、GSES水平均高于干预前,延续组改善幅度大于常规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BDQ、GSES水平比较分)
IBD常累及直肠、结肠、末端回肠等,临床表现为腹泻、里急后重、便血等。目前,临床治疗多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为主。对此类患者出院后并无系统方法干预,通常只采用电话随访的形式,对提高患者的行为及信念效果甚微。因此,如何对IBD患者进行院后干预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自我效能是患者疾病恢复的重要前提之一。有研究显示,自我效能与患者的生命质量呈正相关[2]。延续性干预是一种由院内护理到院后干预的延续行为,是院内护理的延伸,通过对院后患者制定恢复计划及进行健康保健,来促进患者病情恢复[3]。在延续性干预中,医务人员采用定期上门随访的形式促进患者正确行为的形成,进行健康宣教模式使患者能够详细了解病情进展及治疗情况,从而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水平及生命质量。本结果显示,延续组的IBDQ、GSES评分改善幅度均大于常规组,说明延续性干预对院后IBD患者均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延续性干预可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可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