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骨科医院创伤外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胫骨干开放性骨折临床常见,多合并软组织严重损伤,治疗难度大。髓内钉固定虽能够有效改善骨折断端稳定性,促进术后功能恢复,但由于其对骨膜保护较差,损伤较大,预后差。本研究采用支架外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该类骨折,观察其疗效。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91例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经X线等检查确诊[1],符合手术适应证,排除手术禁忌症以及合并其他骨折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29~63(45.86±4.36)岁;Gustilo:Ⅱ度25例,Ⅲ度20例。观察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27~66(46.01±4.40)岁;Gustilo:Ⅱ度27例,Ⅲ度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取仰卧位,患肢屈膝90°,清创失活组织,全身麻醉,骨断暴露端给予碘伏原液浸泡后手法牵引复位,纵行于胫骨结节至髌骨作一4 cm切口,于胫骨平台下1 cm处进针,C型臂透视下送入导针至踝关节上2 cm处进行扩髓,选择髓内钉于导向器引导下锁钉,C型臂透视检查对位情况,满意后拆除导向器,近端于导向装置下垂直交叉锁钉,安置钉尾后彻底冲洗,缝合切口。观察组:增加支架外固定,清创后给予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法复位并进行维持对位,可吸收线捆扎楔形骨折及大骨块,持骨钳及小钢板维持对位碎裂骨块,粉碎严重者尽量恢复小腿轴线及长度;于骨折端前外侧做一弧形切口,骨膜不剥离,螺丝钉固定骨块于主干部位,拧入螺钉,连接外固定支架,关闭切口。支架与皮肤距离1.5 cm为佳,术后抗感染7 d,14 d后给予髓内钉固定术[2],方法同对照组,术后随访6月。
1.3观察指标 依据johner wruhs标准评价疗效[3]:优,无疼痛,运动范围正常;良,轻度神经血管损伤,运动范围恢复>80%,时有疼痛,步态正常;可,重度神经血管损伤,运动范围差50%~80%,轻微跛行,生活受限;差,未达可标准。手术效果:对比骨折愈合、复位情况、周径差、疼痛,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分数越高,痛感越强。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优18例,良26例,可2例,优良率95.65%(44/46);对照组:优12例,良24例,可8例,差1例,优良率80.00%(36/45)。两组优良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88,P=0.049)。
2.2手术效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对比
目前,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胫骨干开放性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够有效维持肢体长度,加强对旋转功能的控制,提升稳定性,促进患肢早期活动,加快愈合速度。但对软组织损伤较严重的患者,由于对骨膜的保护差,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进度较慢,影响整体疗效。
支架外固定器是骨折治疗中较为常用的器械,小腿特有的的生理解剖特点更利于支架外固定器优点的发挥,其对机体损伤较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骨膜,其内的螺纹骨针固定刚度较强,能够有效提升骨折部位的固定效果,对于损伤部位进行早期控制,更利于后期治疗,符合早期损伤控制理论[4]。但是其固定后会减少固定段的盈利刺激,引起骨组织紊乱、骨缺失等情况发生,单独应用效果不佳。
临床分析认为,开放性骨折患者由于软组织损伤严重,直接进行复位会进一步加重对骨膜的破坏,而早期给予外固定支架在保证解剖复位的同时,又能够产生维持骨折断端稳定性作用,促进软组织的恢复,降低直接手术对机体损伤,避免骨膜损伤,更利于局部血供的恢复,有效降低患者疼痛及肿胀发生,联合髓内钉固定,互补不足,发挥增益效用,更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术后恢复进度,提升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优良率、患者的切口愈合、出现骨痂时间、VAS评分、周径差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支架外固定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效果确切,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