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凯芝 林肖霞 何锦添
临床中机采血小板的流程是先预约后采集的方式以确保血液供应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种方式下血小板采集后需要在恒温环境中进行振荡保存处理, 且其有效保存期较短,可见该种血小板采集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限制性, 导致献血者招募难度大, 自愿献血者吸纳率偏低[1,2]。因此为能够保留和建立固定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 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方案, 本次抽取300例献血者开展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效果的对照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集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共3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献血者经血液检查确认符合国家献血健康检查相关标准,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150例。对照组中, 男121例, 女29例;年龄 20~54 岁 , 平均年龄 (37.2±6.6)岁。观察组中 , 男 118 例 ,女32例;年龄21~53岁, 平均年龄(36.6±6.5)岁。两组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介绍血站情况、采血流程等。
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向公众以及献血者普及国家《献血法》相关内容, 告知其献血的目的及救治他人的意义, 科普机采血小板的流程以及原理, 以吸纳更多的公众献血。护理人员针对献血者首先应明确其健康史, 对于存在疲劳、体重过轻等不适合献血的人群应应做好解释工作, 劝解其放弃献血。针对适合献血者告知其献血流程、注意事项等, 尊重献血者献血自愿性。②献血前护理:清洁采集室内卫生, 保证室温适宜, 做好室内空气消毒避免感染。并为献血者做采集前相应准备, 包括糕点、糖水等, 避免空腹献血。献血前应明确献血者最近几天的饮食和休息情况, 是否有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史等。告知其献血前排空膀胱, 避免长时间采集血小板无法移动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对其上肢静脉进行检查, 选择弹性佳、饱满、浅粗的静脉进行穿刺以保证血小板采集质量。③献血时护理:献血必须保证无菌性才能保证献血者的安全。过程中对献血者的表情、神态进行观察, 适时与其沟通了解其献血中的感受, 可与其开展其他话题或为其播放视频、音乐等转移其注意力, 避免过度紧张影响献血质量。献血者在此过程中可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避免枸橼酸钠中毒。献血者手部可反复进行握拳动作[3]。④献血后护理:采集完毕后通过压迫止血法在穿刺处按压止血。献血者应缓慢起身避免头晕或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 在采集室内休息20 min左右避免迟发性不良反应发生后不能得到及时救治[4]。献血者离开前, 护理人员应告知其献血后注意事项, 献血手臂1 d内不可过度用力,保证充足休息时间并且多饮水、禁酒等[5]。
同时做好两组献血者献血记录, 计算本次献血2周后两组献血者再次献血率。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2周后再次献血情况;②比较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调查采取匿名问卷法, 可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 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及2周后再次献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2周后再次献血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及2周后再次献血情况比较[n(%)]
2.2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输血医学也受到大环境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并且受到了医务人员的认可。该种方式在部分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比其他血液制品以及药物, 机采血小板具有纯度高、不良反应风险低、红细胞含量少等优势[6]。但是当前机采血小板优势以及正常献血的优势缺乏有效宣传, 导致无偿献血者吸纳率低。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核心, 转变传统护理中对护理对象的单一看法, 而是将其看作社会、生物及心理因素结合构成的开放性整体, 通过护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执行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其护理目的是明确护理对象的生理及心理护理需求, 并在合理情况下满足其需求以促进护理对象的健康[7,8]。该护理模式不仅注重护理对象的生理需求, 同时兼顾其心理、文化、精神及社会因素的统一, 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储备, 专业的护理技能, 懂得如何与护理对象沟通, 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解决护理中的问题时兼顾护理对象的感受, 激发护理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和配合性。本次研究中, 针对观察组机采血小板者实施包含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献血全过程等措施的整体护理后, 观察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0%, 2周后再次献血率75.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整体护理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中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整体护理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升其再次献血率和护理满意度, 因此该种护理模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