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2019-05-21 08:14王明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7期
关键词:脑心通乙组脑血管

王明媛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 伴随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推进, 脑梗死患病率有所上升, 且有年轻化趋势, 致残率与致死率相对较高。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 加强恢复期治疗干预具有很大现实意义[1]。本院尝试在脑梗死患者恢复期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脑心通胶囊, 疗效较为理想,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 均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 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异常、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及近期接受抗凝剂治疗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甲组(30例)与乙组(40例)。甲组中男女比为3∶2;平均年龄(65.1±4.1)岁;平均病程(3.4±0.4)个月。乙组中男女比为5∶3;平均年龄(64.7±4.4)岁;平均病程(3.6±0.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卧床、吸氧、抗凝、降压、降脂等常规治疗, 并口服阿司匹林75 mg/d。在此基础上, 甲组患者给予辅助脑血栓片治疗, 用法用量:6片/次, 3次/d,口服;乙组患者给予辅助脑心通胶囊治疗, 用法用量:4粒/次, 3次/d, 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20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血流速度、血流量、脑血管阻力及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HISS评分。血流动力学检测选用 J-x35F心脑血管检测仪进行。疗效判定标准:基本痊愈:治疗后NHISS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 可参与工作与家务劳动;显效:治疗后NHISS减少46%~90%, 病残程度Ⅰ~Ⅲ级, 生活基本能自理;有效:治疗后NHISS评分减少≥17%;恶化:治疗后NHISS评分增加>1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血流量、脑血管阻力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血流量均高于治疗前, 脑血管阻力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乙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血流量均高于甲组, 脑血管阻力低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乙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流速度(cm/s) 血流量(ml/s) 脑血管阻力[kPa/(s·m)]甲组 30 治疗前 15.1±2.4 8.3±1.2 1834.7±122.3治疗后 17.1±2.8ab 9.7±1.6ab 1712.4±97.1ab乙组 40 治疗前 15.0±2.4 8.4±1.4 1837.8±118.9治疗后 21.3±4.4a 11.4±2.5a 1615.5±90.8a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NHI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HI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乙组患者NHISS评分(11.5±2.2)分明显低于甲组的(15.5±2.4)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 ;与乙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 30 26.7±3.1 15.5±2.4ab乙组 40 26.5±2.7 11.5±2.2a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明显高于甲组的 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结构完整性损伤造成动脉管径狭窄,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造成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 促进血栓形成, 进而诱发神经功能损伤。中老年人是本病的好发群体, 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与死亡率高等特征。若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 伴随病程的推延再梗死风险率会明显提升。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治疗的整体目标。

以往, 临床针对脑梗死, 多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 本品药物具有较高生物利用率, 在阻断血栓形成进程方面体现出一定价值。但是单一给药方法, 取得的效果欠佳。血栓通的主要成分是从中药三七根部提取的, 三七总皂苷是其活性物质, 具备很强的内皮素拮抗剂功效, 可采用合成一氧化氮(NO)方式, 发挥抗组织缺血药效, 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 能进一步抑制血栓形成。脑心通胶囊是中药制剂, 药物成分以黄芪、全蝎、地龙、水蛭、三七等为主。有研究表明, 黄芪能有效调整细胞中糖原和核酸的含量, 扩张小动脉管径, 促使外周阻力与血小板黏附率同步降低, 进而改善患者血压水平;丹参、乳香、红花是活血化瘀类药物,其对血小板汇集过程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进而降低血液粘稠度;地龙、水蛭等含有大量血栓溶解因子(BPF), 对血栓形成进程可产生良好的抑制效果, 并具有一定溶栓功能。各味中药联合应用, 发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2-5]。

朱敏等[6]选择31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给予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 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74.19%, 治疗后 NHISS 评分为 (10.38±3.29)分 , 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9.48±8.27)分, 且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中, 乙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辅以脑心通胶囊, 结果显示其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甲组, 而有体外实验研究表明, 脑组织血供量突然降低或暂停为脑梗死的主要成因, 改善脑组织血液灌注状况在修复受损神经功能、提升疗效等方面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20 d持续治疗后, 乙组患者NHISS评分明显低于甲组,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甲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有效性, 具有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 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能明显增加脑血流量, 促进受损神经恢复进程, 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脑心通乙组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实施及可行性分析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脑心通治疗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脑心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内Ca2+的影响
华法林联合脑心通胶囊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