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自主学习

2019-05-20 02:58盛利
黑河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自主学习

盛利

[摘要]在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精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是学习成绩提高的有效保障,也是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教师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努力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课题。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只有努力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调动自身学习的潜能,进行自主学习,从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努力建构多元课堂教学,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

建构主義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把课堂让给学生,这里的“让”有“五让”: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学,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说,强化自主的意识让学生自己问,把握训练的兴奋点让学生自己练。

1.让学生自己学

让学生自己学,并不是教师什么也不讲,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是将教和学有机统一起来。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选择权利,让学生学得主动。

2.让学生自己读

读书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知识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

我们可以安排如下几步来完成一篇课文的朗读教学。

(1)通读课文。教师安排学生通读课文的环节,是理解课文的起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可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生动的图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或者教师做艺术性的范读;也可让学生自主轻松读、同桌读。这样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使学生对历史有整体的感悟。

(2)读懂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要坚持在“读”上下功夫,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讲解和提问。课堂上要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安排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人人读起来。通过读,教师能检查学生感悟的能力,适时点拨,使语言文字蕴含着情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直至读懂。

(3)读好课文。真正读好课文是建立在对所学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实践表明,学生的朗读水平也确实需要训练和提高。

3.让学生自己说

要学生自己说,必须强化一种理念:变“学困生”为“差异”。传统意义上的“学困生”只差在学习成绩上,然而他们创造的潜能却不差。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为“学困生”提供发挥、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起示范作用,教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方法,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4.让学生自己问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会问”,教师既可以以问引问,更要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学生喜欢模仿教师,学生同样会以老师为榜样,在教师的引问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对这些问题的发现以及思考的方式,从而缩短自己提出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行为要明确要求,为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应从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三不要”的要求: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不要含糊其词。

5.让学生自己练

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实践。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自觉选择、自主欣赏并运用,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练习方式”上自主选择,就是认同学生个性差异,不求统一,但求发展。课堂练习不是教师指令性的、一刀切的、机械性的作业,而是自主选择、独立设计、用心创作的作业。教完一个单元或者一课,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作业要求,即体现教学目标的“下限要求”。其他则悉由学生随意安排,尽情发挥,自由驰骋,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这种练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激活了学生创作灵感 ,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二、建立合作性学习小组

“自主合作型学习小组”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习小组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合作是促进学习的形式和途径,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启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决问题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愉悦的合作所带来的精神享受。有效的合作,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发展,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发展。通过共同参与,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的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开掘学生个性潜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课外的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创造资源,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彰显学生主体性,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现“课堂中心”向“生活中心”的转变。如开展历史考察,让学生体验历史形成过程,获取历史知识。开封作为七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感受历史的天然大课堂。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探究地方文化为生活主题,通过地方志、报刊、网上查寻、拜访前辈和实地考察等各种手段收集有关古都开封的历史文化资料,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四、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初中学生的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但学习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有待提高。这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阶段。教师应抓住契机,和家长密切配合,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与技巧的练习,并与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成绩,而且会终身受益。

1.培养适当的阅读方法——事半功倍

读书的方式有三种:精读、略读、速读。名人名篇、传记之类的可用精读,略读是在于了解读物中心的基础上注意标题、提纲并注意各段的大意,可浏览一些报纸,收集信息资料。速读是定下任务限时完成争取用最短的时间阅读最多的文章,这也就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

2.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有计划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尤其一些生僻古代人名、地名。阅读时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另外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每人一个笔记本,摘抄好重要段落,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监督学生完成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便会逐渐形成自觉行为。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终身受益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一定要读完,养成选一本书就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況,选要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三是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4.上课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提高集中注意力

学生在历史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子写笔记。

5.带着疑问阅读——有的放矢

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教学,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广大教师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2,(06).

[2]蓝姣.试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1).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