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贝贝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周长之后,又一次接触了图形的知识。前几天,连着听了几节同课异构的课,感触颇多。
我们经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这句话包含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节课,特别是一节新的认知课,比如《面积和面积单位》,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所要学的面积的有关知识感兴趣,所以导入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周老师的第一次试讲是这样导入的。首先,请同学们把数学课本放在课桌上,现在请你去摸一摸课本的封面和课桌面,说说你的发现。这时学生会说,课本封面小,课桌面大。这时引出面积定义。这种导入方式,我个人觉得虽然从生活出发了,但是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也就是学生对于这节课没有足够的兴趣,导致了这节课的气氛不活跃,以至于接下来的学习更被动。
第二次试讲是经过大家的集体评课,得出的想法:从点引入,以为点是空间的最基本构成元素。然后点移动成线,通过让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线的知识,引出线段有长度,同时复习所学过的长度单位,接着线移动成面,引出面有大小,从而引出面积定义。这样的设计注重了面的产生过程,但是却跟后面要学习的面积定义和面积单位聯系不大,所以也不算好的引入。
在听另一所学校的高老师的课时,他是这样引入的:伸出自己的大手,问学生有谁想和老师比一比谁的手更大?然后通过比较的方法,引出正确的比较手大小的方法,再让学生之间去比一比谁的手大,教师就可以引出其实我们刚才比较的就是手的面积。谁的手大就说明谁的手的面积大。这样的设计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提升了,同时学生对面积的定义有了基本的理解。所以这是比较成功的导入。
听了这节课,我突然想到了一种导入的方法:我们可以准备两张大小明显不同的白纸,然后分别找两名学生去涂颜色,让这两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出一名学生涂的纸大,另一名学生涂的纸小,然后引出我们涂颜色的地方其实是这张纸的面,那么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样的设计通过让学生感知涂色的部分就是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面和面积的理解。
几位老师在介绍面积单位时都是先引出同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再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接着再介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时,几位老师又有不同的设计方法。有的老师直接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然后出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直观感受1平方厘米的大小,再让学生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的例子。而有的老师则是先给学生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直尺动手量一量它的边长,然后引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接着直接让学生找生活中1平方厘米的例子,接下来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设计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其实,这两种设计方法,我觉得都可以。可能第二种方法因为学生动手量了,所以印象会深刻一些。我的想法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就是先让学生观察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有了视觉感知之后,再去找生活中的例子,而不要把这个过程弄反。因为学生对于新接触的事物第一印象是最深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知之后,再根据认知让他们去联系生活。
几位老师关于练习题的设计也几乎相同。基本就是填合适单位,再就是通过数方格来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最后就是找数学日记中的错误。其实这节课有两个难点,就是周长和面积的区别以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正确使用。那么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也要体现出来,并加以练习。数学课在讲新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与旧知识的联系,既要让学生知道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每次听课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思维的碰撞总会产生一些小火花,在这样不断的反思与写反思中自己也得到了更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