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所上善书院中的幸福学校

2019-05-20 02:56钱爱芙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钱爱芙

摘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以文化为纽带,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把整个学校建设成一个大书院,使之成为一个综合的育人场所。上善书院是课程的研发实施中心,是学生的学习体验中心,是教师的研修发展中心。书院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变革了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参与共建共享,发展了课程能力,实现了专业成长。

关键词:上善书院;课程建设;儿童学习;教师研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A-0034-05

上善,是武进区实验小学的教育哲学,也是学校的核心文化。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书院这一载体,依托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书院文化和平等自由的学术精神,努力把武进区实验小学建设成一所上善书院中的幸福学校。我们以文化为纽带,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把整个学校建设成一个大大的书院,使之成为一个综合的育人场所。在这里,我们进行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变革了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共建共享,发展课程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一、上善书院是课程的研发实施中心

教育是文化的创生和传递,基于上善文化,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的文化气质,坚定了学校的育人目标,明确了学校的课程主张,设计开发了上善书院系列课程。课程使文化落地,文化使课程更富内涵。

1.围绕上善理念构建课程内容

为了实现培养“德善笃行、高雅智慧、气韵生动”的上善书院儿童这一育人目标,我们研发实施了上善书院课程,课程内容分为六大类,分别是:中国智慧、悠然雅集、书院中国、中华工艺、气韵生活、东方美学。(见图1)

“中国智慧”课程包含了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包括诗词歌赋、儒家六艺以及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有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节气活动,蒙以养正,启迪学生智慧。“悠然雅集”课程试图将“琴、棋、书、画、诗、香、茶、花”这些雅事融合起来,通过开设茶艺、书道、插花等课程,让书院里的每个人都过一种有传承、有层次、有内涵、悠然的书院生活,这既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文化的传承。“书院中国”旨在让学生们背上行囊,走出校门看看世界,在研学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访问历史古迹、考察民风民俗。研学是路与书的融合,视界是内与外的转化。“中华工艺”课程使木艺、陶艺、纸艺等民间传统手艺,在书院里得到传承。这些课程内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志,充分表达了优秀传统工艺蕴含的工匠精神。书院将现代的田径、足球、舞蹈,传统的八段锦、五禽戏、太极等体育项目纳入“气韵生活”这一课程,旨在增进学童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协作精神。书院将传统服饰、茶具器物、古典乐器、编织篆刻等极富东方美学元素的内容融入课程,成了上善书院独特的“东方美学”课程,课程内容力图为我们生活中的吃、穿、用、住赋予美学元素和艺术生命,为每个生活场景赋予文化属性,滋养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境。

每年的9月初,是书院的启课日。在孔子诞辰日,上善书院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书院节”活动。学期末,是书院结课时,学生们用一场欢腾的游艺活动给学期画上圆满的句号。在结课活动上,学生们会呈现自己在书画、剪纸、刺绣、编织、陶艺等方面的成果。学校的六大课程群,犹如一条生命旅程的探索路径。我们相信,书院课程必然会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美好的印记。

2.基于立体架构展开课程实施

上善书院以课程为载体,基地为平台,体验为桥梁,构建了立体的课程实施模式,切实加强组织和管理,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上善书院课程实施的效率和水平。

合理安排课程时间,统筹课程实施路径,是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学校对各类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统筹安排,每周安排1课时独立开设校本必修课程;同年级的校本选修课程,统一在周三下午安排1课时,以走班教学的方式进行;跨年级组建的文化社团,在周三、周五下午与校本选修课程同时开展活动,并根据各社团的需要,在晨间、课间、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安排组织集训活动;主题系列活动由相关处室和学科教研组负责,以学年为单位定期、定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班本课程与日常的主题班会活动相整合,由各班自主开展;中高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群,与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整合,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学校课程中心在每学期开学前制定出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时间安排表,平时注重加强对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指导。

明确课程定位,优化课程内容,是提高校本课程品质的重要基础。我们强调各类课程在目标与内容上都要做到:体现尚德、务实、学术的书院精神,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突出基础性,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丰富基本活动经验和知晓基本做人道理;突出人文性,重视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生活性,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社会现实生活来选择课程内容,彰显课程的价值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创新教学方式,优化实施过程,这是提高校本课程实效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求各课程的执教老师都必须按照计划,严格要求,组织规范,与实施国家课程一样,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写好教案或活动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这几年学校以建设灵动课堂为抓手,着力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品质。我们组织教师根据灵动课堂“自然、灵性、生成”的基本特质,根据书院文化精神和校本课程的性质功能,积极探索上善书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确定了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激励学生创意创新等四大教学要求,并初步构建起了“阅读材料—观察生活—探究问题—实践操练—制作创作—总结交流”的基本教学模式和活動模式。不同性质、内容、形态的课程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流程和指导策略,但都必须突出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引领学生在玩中学、研中学、做中学,在亲身研究与实践中拓宽视野、学习知识技能、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程成为学生知行合一、情智共生的生命活动。为推进校本课程实施方式的研究与创新,我们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将校本课程的教与学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教学观察研讨活动。学校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校本课程教学展示研讨活动。

二、上善书院是儿童的学习体验中心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如何回应全球多元化教育体系?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与发扬?今天的儿童有了更多走出去的可能,未来的他们会走向世界各地。如何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都依然记得自己的出发地,自己的根?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蕴含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必须有学生生命的真实经历,必须将传统文化中的时节、器物、礼仪等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都能随着季节、节气的节律自然生长,用古老的智慧唤醒启蒙教育,建立人与万物的规则和自由。为此,我们重构儿童学习内容,重建学校物型环境,建设主题文化学习圈,打造丰富多样体验园。

1.围绕培养目标,重组学习内容

我们不断升级课程,把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哲学变成教育哲学,把琴棋书画变成教育美学,把太极、武术变成体育智能,儿童的生命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让儿童变成一个具有文化自觉的中国人,成为一个德善笃行、气韵生动、高雅智慧的现代中国人。

上善书院构建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学生们在中国人独有的服饰、器物里发现“东方美学”的气韵意蕴之美;在“中国智慧”里探寻汉字、食物、节气等凝结着国人智慧的文化载体的意蕴;在“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构筑的“气韵生活”里,强身健体,了解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与生活的哲学;在“琴棋书画诗茶”的“悠然雅集”里,知书识礼,陶冶心性;在陶艺、木工等“中华工艺”课程里,学习传统工艺,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书院中国”行走课程中,感受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传承和生命的生生不息;在节日、节令庆典中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表达方式。

2.依托学习内容,重建物型环境

学校创新环境的课程意识,打造“物”的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以环境关照人的内心,让学生们发现美好,发现世界。

(1)能重组的教室。在教育实践中,关注学习场域对教学效能的影响。我们的书院学习中心精心设计了六室(琴室、棋室、书室、画室、诗室、茶室)和六坊(礼坊、射坊、乐坊、数坊、书坊、御坊)。这些教室集普通教室与功能教室为一体,布局创新,配备可移动、易于变换的桌椅设施,支持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教学的组织方式既有班级学习,也有组群之间的学习。学习方式既有老师的讲授,也有小组的探讨,团队的研究,更有个体的体验。学生们在这里上课学习,参与四季庆典,过传统节日,感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2)适合表演的区域。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发现自我、深度交流。我们在上善书院创建了“12345自主表演区”,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合表演的区域:一社——阳湖社;二厅——春秋厅、战国厅;三馆——六艺馆、书香馆、悦读馆;四廊——书院廊、书韵廊、语霖廊、科技廊;五园——博园、雅园、德园、梅园、砥园。在这样的物型环境中,我们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春秋厅、战国厅里开展“解锁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五园里的诗词课程让童心和诗心在上善书院里美好相遇。在四廊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喜欢的老师,实现个性化的项目式学习。

(3)重实践的工坊。我们为学生打造的上善书院工坊,为学生提供相对独立的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书院学习中心建设了木工、陶艺等工坊,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可以动手实践,而且可以学习传统工艺,培养劳动习惯和审美能力。创客部落设有3D打印室、AR专用教室、智能家居教室、淘乐吧、无人机、机器人教室,在这里,学生们充分感受了科技的魅力。生活部落设有创意厨房、花艺世界、功夫小瓷、魔幻空间等学生喜欢的场馆,在这里,可以开展食育课程、种植课程、气象课程、陶艺课程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注重个人、群体以及自然之间的联系,师生一同出发、一同学习、一同发现,每个人都可以是学习者和信息接收者。

三、上善书院是教师的研修发展中心

在书院课程研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率先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体验者、传播者,在滋养学生的同时,自身的技能、知识、境界和素养都得到了全面地提升。

1.以课程基地为实践载体实现教师素养的提升

学校以课程基地为载体,通过引领性的专题研学、主题化的教学研讨、系统性的课题研究、项目式的校本研修,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教育境界。课程基地的研究成果快速融合到各学科课堂,满足教学研究和学生探究的需要。作为课程基地的体验者和传播者,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不仅突破了教和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合作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他们还把对课程基地各项目的研究成果带出学校、带向社会。课程基地的推进实施成为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现实推动力量。

自“上善书院”课程基地建设以来,学校教师自愿、自主地构建具有上善文化、书院精神的课程体系,这一实践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对课程进行建设与改进的动态过程,全学科教师共同关注、积极参与,了解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需要“课程设计与研究的参与经验,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共同合作,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智慧累积,教育专业理论的持续充实”这四大因素为其助力。因此,上善书院制定了“共建共享”的策略:上善书院同伴互动共享、学科间教师的协作共享——六大类课程的教师或建立了民间研究团队,或成立了課题组,大家实时互动,共享课程资源和研究成果;集团内教师的交流共享——集团内各个成员校的优秀教师不仅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交流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还开启了走教模式,很好地促进了各校校本课程的均衡发展;家校之间的合作共享——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擅长太极、木工、陶艺、茶道的家长走进上善书院课堂,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在书院“共建共享”氛围的影响下,教师们不断朝向悦纳大气、开放包容的方向拔节、成长。

2.以课程领导力的建设为核心培养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学校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在学校课程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不是被动地执行学校的课程计划,而是以专业者的角度,推动学校的课程发展。学校通过课程领导力的建设,引导教师逐步成长为学校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建设者、创新者、探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整合者。

面对学校课程改革实践,教师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以专业的立场主动探究,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与研究。学校引导教师在课程建设中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成立工作室,培育优秀师资,加速“高峰”培育,组建省、市、区多层次的名师工作室,形成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特后等五级梯队。成立学术委员会,聘任集团内各个学科的骨干型教师,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指导青年教师快速发展。打造“雏鹰”核心组,确立一批素质好、业务精、潜力大、想发展的重点教师,为其创造更多成长条件,提供更多学习研究、实践锻炼的机会。实施青蓝工程,对新上岗教师和工作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确立成长目标、明确工作要求,指定指导教师,提供锻炼机会,争取1-2年能胜任教学工作,4-5年能成为学校骨干力量。

在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实践中,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积极投入到学校课程创新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共同建设具有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在此过程中,学校优化校本培训制度,关注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中的成长需求和微课题的研究方向,借助“走进异域”“名师工作室”“区市五级梯队评选”等平台,帮助教师总结提炼,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期待和发展自觉,不断壮大骨干队伍。架构教师培养体系,通过“纵向三阶梯”(区域拔尖人才培养成就风格、学校骨干教师结对领衔展示特色、校内日常研究锤炼技艺)和“横向三平台”(学科专业平台、学校管理平台、特色展示平台),为不同梯队、不同优势领域的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舞台,成立学校“教育科学研究院”,增加武实小学科研究员,引领骨干教师在更高层面,以更大视野领衔团队、立己达人。搭建多元发展平台,通过举办“发现教育家”“校长办学思想”等活动推广成果,促进教师养成在理性思考与感性实践之间积极转化的专业自觉。形成教师激励机制,设立学校最高专业发展荣誉奖——学术精英奖。通过学校“教师教育思想研讨会”“教师教学特色研讨会”“班级文化特色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名师影响力,形成一批在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教师。

3.以上善书院工作坊为纽带建立同伴互助的研究团队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机构,非官方和自主参与是其特色之一。我们的上善书院也秉承了这一传统,通过工作坊,让老师们的学习和研修自觉发生。

上善书院以“学科”“管理”“科研”等为主题,组建有共同目标、能相互提高、会多元评价、善主动反思的研究团队。各工作坊中,组员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角色分工,确定了具有组织调控者、讲座培训者、课题展示者、案例分析者、活动反思者的稳定团队,确保各项活动的完整开展和有效研究。工作坊建立一周一次理论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专著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组织开展了研读理论、观摩课例、畅聊心得等活动。工作坊还专门成立了上善书院的学习研究基地——季子堂、战国策和八方馆,在这些场馆,老师不仅可以研究课程,还可以滋养心灵、怡情养性。

上善书院设计开发了“书院中国”课程,老师们在带着学生寻访中国书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了解中国古代书院自主的管理体制,灵活的课程内容,以及道德与学问并进的文化精神。对于学生而言,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文化与历史,了解人的價值,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师对上善文化的理解得到了深化,教师对育人目标的认识得到了拓展。老师的眼中看到的不再是分数,也不仅仅是学生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更期待把学生培养成至善至美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上善书院课程基地的建设和实施,使学校的课程更加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在各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的生命,一天天丰盈、成长。

上善书院课程基地的建设和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校园的每一处场景都成了学生学习体验的场所,处处是图书馆,人人是阅读者,时时是学习场。学生们在与环境对话、与经典对话、与同伴对话、与内心对话的过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上善书院课程基地的建设和实施,使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得到了重新建构。老师们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通过上善书院工作坊的同伴互助、课程共建和资源共享,实现了专业发展。在成事中成己,在成己中达人。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