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让我们的课堂快乐起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从“找到原因,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全面改革,促使学生快乐学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说明并探讨,进一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言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方式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是中职阶段的学生,因其自身在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比较薄弱,所以中职学生需要积极学习语文知识,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量,扩展自身文化学习视野,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然而在诸多中职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且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不能更好地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显得语文课堂有些枯燥,因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要给予语文课堂教学高度重视,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赋予语文课堂一定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进而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以下为笔者对此给予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一、 找到原因,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要想推动中职语文课堂的改革,教师需要找到学生学习效率不佳的原因,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制订出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诸多教师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处于固定式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參与学习活动,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有些枯燥。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中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利用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没有顾及学生的理解程度,这样学生不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欢乐,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加上中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佳,导致其不能专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影响中职语文的教学质量。最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程度不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大大降低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十分必要。
二、 全面改革,促使学生快乐学习
(一)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感受与情感,所以中职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需要结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与支持,建立中职学生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辩论活动,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望,组织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几分钟的演讲,包括“中国节目与洋节”“网络的优势和劣势”等,因这些事物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学生会对辩论的内容产生强烈兴趣,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沉浸在课堂演讲活动中时,教师再引出教学主题,进一步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欢乐。
(二) 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许多先进教育技术兴起并发展,因以往的中职语文课堂内容不够丰富,学生不能感受到学生的欢乐,而现代先进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赋予语文课堂趣味化,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的学习内容,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欢乐,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永远的校园这节内容时,教师利用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观看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内容记录了许多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教师结合视频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第一,如何保证校园的卫生,第二,如何在校园活动中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三,怎样将自身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在校园建设上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语文课堂探索的求知欲。
(三) 将语文课堂与专业相结合
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专业型人才,教师应在教授期间向学生渗透专业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认知与了解,促使中职学生更好地成长。比如对于汽修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结合汽修专业的特点,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一些关于汽车的发展文化,并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与汽修知识建立关联,由此学生便会意识到专业学习和语文知识获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由此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欢乐。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中职语文趣味性教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中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与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有效的方式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进而引导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遨游,体会学习的欢乐。
参考文献:
[1]赵金花.让中职语文课堂快乐起来——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文理导航(上旬),2014(10):78.
[2]梁军.让中职语文课堂“活”起来——浅析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中学语文,2015(3):62-63.
作者简介:
孙树坤,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