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持晨 靳珍珍
人生于世,安身立命,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生命课题。当我们的期望与实际结果不相符,内隐及外显行为的释放受到制约时,身心方面的压力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与积累。同时,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既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个人发展未能达到相应要求时,压力便会悄然而至。
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落魄宠儿,也曾受过命运垂青。他为逃脱死亡,跳出生命的自然规律,不惜冒险对掌管冥界的死神哈迪斯耍手段,竟骗过哈迪斯一时,但最终还是被发现,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哈迪斯对他的严厉惩戒是,命令其将一块必须用尽全力才能推动的圆形巨石,从山脚一路推至山顶。地狱灼热的烈焰在四周熊熊燃烧,西西弗斯稍有松懈,巨石便轰隆隆滚回山脚,一切须从头再来。而当他耗尽全身力气,终于将巨石推至山顶,自以为可休息片刻时,无情的巨石又势不可挡地重返原地。如此这般,循环往复,永无止息。
当问及“您的精神压力大吗”这个问题时,多数现代人会回答“压力山大”。正如推举命运巨石的西西弗斯,重压总在周而复始。现实生活中的你我,又何尝不是那个西西弗斯,背负着像他一样命定的“圆形巨石”,跋涉在漫漫人生征途。
压力不存在年龄偏好。从个体普遍的成长经历来看,为使孩子就读重点中学,家长争先恐后从孩子小学时就给报辅导班,家长接送辛苦、孩子学习不易,压力若隐若现。好不容易达成心愿,但好景不长,更高的山峰接踵而至——重点高中。“山峰”的海拔持续攀高,当全力以赴,一鼓作气,终于拿下重点大学,就在凝神屏息,尚未彻底享受身心放松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又矗立在眼前:争取体面的工作、专注职位的晋升、催婚逼婚、子女抚养……只要责任在,压力便会时常眷顾我们,不曾彻底抽离。
大家都羡慕孩子,说他们有着天真的笑容。因为这样的笑容已随年龄增加而与我们渐行渐远。个体社会压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这是我们社会角色趋于丰富、社会责任不断增加、人生阅历渐进厚重的结果。当然,社会压力也会呈现倒U型趋势,即年龄越小或年龄越长者压力相对中青年要小。特别是人到中年,职业与家庭问题占据了社会压力的主要部分。如肩负公共领域主要责任的职业人群(公务员、教师、医务工作者等),他们在工作中需要承担较高的社会期望,须处理个体与社会中的各类问题,接触的非可控因素也相对较多,因而社会压力的来源也较广。
為实现社会期望所产生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外部,而因个体的自我约束、职业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而产生的压力则多来源于内部。内源外源的共同作用,使得群体身心疲惫,倘若再陷入如家庭或情感所带来的压力之中,则个体往往会到崩溃的边缘,甚至体力耗尽,无法再将这压力的巨石推至山顶。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社会压力境遇,共同书写出不一样的人生之书。如果说,西西弗斯的巨石是冥王命令所迫,他无力抗争,无从选择,那么我们的压力,我们压力的巨石,是否可以选择呢?
压力归根结底来源于安全感的缺失。就个体而言,需要安身立命,特别是中国人,重视家庭,乡土文化浓厚,求安图稳的观念在大多数人心中已根深蒂固。相关研究显示,住房、子女教育和物价是当前公众生活的主要压力来源。物价、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民生问题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是长久以来大家最关注的重点问题,直接体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诚然,稳定的工作、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能带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但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易事。面对“为安奋斗”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压力,我们仍是有选择权的。选择重于努力,取舍间必有得失的观点未必客观。但因想要逃避压力而去选择过激的行为,必然得不偿失。换一种态度,换一种应对压力的方法,慎重地选择,才是明智之举。
你我都是追梦人,当我们选择为梦想披星戴月,挥汗如雨的时候,应不时看看脚下的路,品味当下的生活幸福感,判断我们是否真正快乐,是否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了目标,是否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新时代的我们虽然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风貌,面对困难,自强不息,愈挫愈勇,但没必要还原愚公移山的行动,没必要不切实际地妄想成功,没必要过分虚荣地超前消费。每次选择,我们不仅要听从内心的呼唤,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慎重取舍,争取在平凡的境遇中成就非凡的自我。
生活百味,苦乐自在其中。调整心理,应对社会压力,显得尤为重要。当一个自杀的女孩从十楼跳下时,透过窗户看到每层住户均有一本难念的经时,才恍然大悟自己并不是那个最不幸的人,但为时已晚。这个故事警示我们,人们往往总在关注自身的不幸,却忽视了最大的不幸是生命的丧失。“这就是生活”,法国人将它挂在嘴边,幸运时用它赞美生活,不幸时用它调理伤口,或许以此来应对社会压力,才不至于在高兴时得意忘形,失意时轻贱人格。
近年来,“佛系”一词大热,而“佛系青年”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平和的心理状态。他们“处之淡然”“一切随缘”的生活态度,是对社会压力的逃避、对生活的妥协,还是有目的地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感受,需要辩证看待。如果能遵从内心,明确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对志业所在,能够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对其他琐碎则不争不抢,处之淡然,由此而选择“佛系”人生,何乐而不为?
在保持心态平衡的基础上,对压力的到来应积极准备,方能有备无患。思想上的准备最为关键。我们对待压力,应积极看待,若细细品味,生活上的重担,往往饱含恩赐。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事实上,我们无论是读书了解还是观察身边,总会发现,许多人的坚韧勇敢是由挫折历练而成,许多人的成熟稳重脱胎于沉重的苦难,许多人的纯真善良正是其身在窘境而不忘初心。正如尼采所言:“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换一个角度,生活不就是压力和动力相伴而生,失望和惊喜如影随形吗?面对重重压力,我们不妨用“这就是生活”作为欢喜时的赞美,悲伤时的宽慰。在此基础上,积极学习抗压方法与技巧,相信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生活的“重负”,若细细品味,其中也必定饱含“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