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峰:压力是把双刃剑

2019-05-18 05:41余运西
大众健康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生活

余运西

从“你见过凌晨三点的北京吗”到“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每一篇在朋友圈刷屏的“鸡汤文”,总是能戳中无数人的痛点。日前,一段关于“小伙骑车逆行被拦爆哭”的视频刷爆全网。一件小事成为最终压倒小伙的那根稻草,他情绪崩溃之后直呼“压力太大,每天加班到凌晨”,引得众多网友泪奔表示“仿佛看到了自己”。

身处信息化社会、网络化时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工作的强度加大,压力如影随形。负重的生活,真的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了吗?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为什么每个人都在大呼“压力山大”?压力到底是能转化为动力,还是会成为压倒我们的那根稻草?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正式出炉,数据虽然显示大多数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压力大是各个职业群体普遍的反映。结合此报告,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

Q:如果我们试着问一问身边的人,每个人都会声称“压力山大”。而实际上对于压力,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您能帮我们准确解析一下什么是压力吗?

A:压力,是我们的一种主观体验,所以才会出现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会关注给我们带来压力的“压力源”以及压力应对方式和效果。当我们觉得自己压力比较大时,往往处于面对某种压力源的状态。压力源的性质不一样,我们感受和应对压力的方法通常也不一样。

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例如结婚、生育子女、失去亲人、失业、晋升、经济状况发生重大改变等,都是对人们影响较大的压力源。即便像结婚生子、晋升这样的好事,也需要我们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未知的状况,因此也会带来压力。还有一类是慢性压力源,例如人际关系紧张、长期超负荷工作、家庭冷暴力、校园欺凌、噪音、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更像是生活中的烦恼,但如果不懂得正确应对,日积月累也会影响我们的心身健康。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可能会面对不同的压力源。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人群,也往往会面对不同的压力源。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应对压力。

Q: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这与“人人大呼压力山大”的主观感知不是非常符合。我们该怎么理解?

A:从调查结果看,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差异,但并不能就此推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感受到的压力也体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简言之,心理健康状况差不一定就是压力大引起的,压力大也不一定就会导致心理问题。

提到心理健康,大家可能会联想到身体健康,会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就是指心理有问题或心理没有问题。如果要对心理健康下一个定义,就不是“有没有问题”这么简单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多年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文献梳理和专家研讨,提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状态,是一个从心理健康到心理问题的连续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处于这个连续体的某一个阶段。科研人员开发了心理健康测量指标,包括五个测量维度: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认知效能和适应能力。

五个指标得分比较高,意味着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具体体现是:情绪状况总体良好,积极情绪体验比较多,消极情绪体验比较少,能够妥善调节情绪,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自我评价恰当,对自身的认识和情况了解较为充分,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能够接受、悦纳自己,保持适度的自信和自尊。人际交往和谐,与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之间关系融洽,能够处理好不同的人际关系。认知效能总体良好,善于学习,记忆力良好,能够胜任学业、工作和日常生活对认知的要求。适应能力总体良好,拥有相对有效的应对方式,对人和事较少使用消极信念进行评价,对挫折和压力具有一定的耐受力。

Q:调查揭示出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职业人群,包括公务员、医护人员、银行业职工等。这些人群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A:藍皮书的总报告和分报告,样本涉及教师、医护人员、科技工作者、工人(包含农民工)、公务员、银行业职工等不同的职业群体。不同职业人群感受到的压力源不同。

研究发现,影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日常工作时间过长、工作要求高但工作控制感低、工作家庭冲突、睡眠质量、运动频率等。

公务员群体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仍有10.2%的人压力水平比较高。用五个指标考察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源,分别是职业发展前景压力、工作任务压力、角色模糊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生活问题压力。调查结果显示,26岁~40岁年龄段的公务员在各个指标上体验到的压力都是最大的。

对银行业职工压力源的研究发现,被调查者提到最多的压力源是工作负荷大,如加班、考试多,各种事务交叉并行等。依次罗列压力源,分别是:任务绩效指标重;家庭工作不能同时兼顾、加班情况普遍;工作责任重大、有风险、不能出错;生活成本高、经济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沟通技巧不足、内部沟通成本高;工作紧张、节奏快、吃饭不规律;临时安排的任务多;客户挑剔、不讲道理、不理解;排在第十位的是子女教育。总之,排名前十的压力源中,三项是生活压力,其余七项都是工作压力。

Q:各个人群都有一些很具体的压力源,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那么,您认为普通人应该如何对待压力?

A:我们前面提到了两种类型的压力源。无论是重大生活事件还是慢性压力源,之所以会成为压力源、给我们带来压力、影响我们的心身健康,根本原因是我们对这些压力源“缺乏控制感”。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和学习到的压力管理技巧,增加自己的控制感,妥善处理好压力源带来的压力。如果压力很大,导致感受到严重的心理不适,自己无法调节和处理,那就应当及时向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家求助。

保持规律生活也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会有面对较大压力、心情比较焦虑的时候。在这种高压力的状态下,如果能够让自己坚持规律生活,就如同俗语所说“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即便心理压力很大,这种规律生活也有助于尽快完成自我的心理调适,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到解决带来压力的事情上。如果客观问题解决了,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

Q:社会文明日趋进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公共事件反而多了,人心更加禁不起试探。您如何看待“小伙骑车逆行被拦爆哭”引起很多社会共鸣这样的现象?生活中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但压力太大又会让人崩溃。请问压力到底是有害还是有益?

A: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社会利益多元化,人们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源日趋复杂。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和高自由度,也使得一个信息或一个事件可以迅速扩散,产生蝴蝶效应。两个因素相碰撞,于是这类事件就会成为“现象”。

社会文明的进步,应该伴随心理素养的提升。通过网络无目的地宣泄压力,并不能够真正缓解和消除压力。任由压力影响自己的心身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不积极采取行动正确应对压力,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有研究总结中国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发现我们会根据压力程度选择应对方式。如果压力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我们往往会采用“解决问题的压力应对方式”,采取积极行动解決面对的压力源,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果压力超过了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譬如天灾人祸带来的压力,我们往往会采用“改变情绪的压力应对方式”,通过各种方法缓解或转移压力带来的消极情绪。

其实,压力不一定就是坏事,不一定就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词叫“适度压力”,如果处于中等压力水平,也就是适度压力的状态,那么,压力会转化为我们解决问题、继续前进的动力。有些人在应对压力时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即便是在压力状态下也能够保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机能,不仅没有因压力而导致心理问题,甚至还可能因为这个经历而获得新的成长和积极发展。

所以,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学会与压力“和平共处”,学会正确应对压力并从中获得成长。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必要组成,只有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心身健康。

专家简介:

陈雪峰,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以及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的政策研究。我国第一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副主编。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生活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