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三种不同穿刺部位的PICC置管临床效果分析

2019-05-18 09:17谢玉婷曾娟张德肖列锦艮王娟谢彩璇卢丽鹂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颞浅置管静脉炎

谢玉婷,曾娟,张德肖,列锦艮,王娟,谢彩璇,卢丽鹂

(东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东莞 523326)

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浅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技术[1],由于创伤小、减少了反复浅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新生儿保持静脉开放的主要方法之一。关于PICC置管部位,国际上推荐首选上肢贵要静脉,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报道新生儿下肢大隐静脉或头皮静脉置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为了进一步探讨新生儿PICC最佳置管部位,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16年12月-2018年3月271例不同穿刺部位的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6年12月-2018年3月共置入PICC导管271例,其中男176例,女95例。经头部颞浅静脉组穿刺30例,平均胎龄(34.45±4.99)周,平均体质量(2.46±1.14)kg,经上肢静脉穿刺组(包括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97例,平均胎龄(33.13±3.31)周,平均体质量(1.96±0.61)kg,经下肢静脉组(包括大隐静脉和腘静脉)144例,平均胎龄(35.23±4.05)周,平均体质量(2.44±0.84)kg。三组患儿平均胎龄、平均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头部颞浅静脉组 常规消毒皮肤,穿刺针沿静脉走向置入,见回血退出针芯,送入导入鞘,用镊子将导管缓慢送入至所需长度,然后抽回血,若回血顺利、通畅,则用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封管,接肝素帽、退出导入鞘并撕裂,再次抽回血并封管,按压穿刺点止血,再次消毒穿刺点,用小纱布按压穿刺点,足月新生儿使用6 cm×7 cm HP敷贴覆盖S型固定,早产新生儿使用3 M敷贴覆盖S型固定。

1.2.2 上肢静脉组 首选贵要静脉,其次选择正中静脉。常规消毒皮肤,穿刺针沿静脉走向置入,见回血后退出针芯,送入导入鞘,用镊子将导管缓慢送入至所需长度,然后抽回血,若回血顺利、通畅,则用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封管,接肝素帽、退出导入鞘并撕裂,再次抽回血并封管,按压穿刺点止血,再次消毒穿刺点,小纱布按压穿刺点,足月新生儿用6 cm×7 cm HP敷贴覆盖S型固定,早产新生儿用3 M敷贴覆盖S型固定。

1.2.3 下肢静脉组 首选大隐静脉,其次为腘静脉。置入长度为从穿刺点沿着静脉走向至脐上1 cm距离。常规消毒皮肤,穿刺针沿静脉走向置入,见回血后退出针芯,送入导入鞘,用镊子将导管缓慢送入至所需长度,然后抽回血,若回血顺利、通畅,则用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封管,接肝素帽、退出导入鞘并撕裂,再次抽回血并封管,按压穿刺点止血,再次消毒穿刺点,用小纱布按压穿刺点,足月新生儿使用6 cm×7 cm HP敷贴覆盖S型固定,早产新生儿使用3M敷贴覆盖S型固定。

1.3 观察指标 (1)各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根据新生儿特殊情况及我科实际情况,头部颞浅及上肢静脉组以导管尖端为T2-T5,下肢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为T10-L1,各组患者PICC穿刺针首次穿刺一次且送管一次到达以上规定位置为成功,否则为失败,失败者可根据X线胸片结果调整尖端位置以便达到以上规定位置或者当中长导管使用);(2)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3)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异位、堵塞、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20.0软件处理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 三组患者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比较头部颞浅静脉组置管成功率为66.7%,上肢静脉组置管成功率为61.9%,下肢静脉组置管成功率为72.9%,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对比无差异(P=0.407),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比较

2.2 三组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头部颞浅静脉组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为16.7%,上肢静脉组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为3.1%,下肢静脉组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20.8%,三组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06),详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2.3 三组患者PICC置管后非计划性拔管比较 三组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详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PICC置管后非计划性拔管比较

3 讨论

3.1 下肢静脉置管优势 三组置管部位比较中,下肢静脉置管成功率最高。分析原因,可能与下肢静脉的解剖结构有关。临床工作中PICC穿刺多采用盲插法,在新生儿尤其是危重患儿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患儿由于病情危重、循环欠佳、体质量轻等原因,静脉显露不明显,往往穿刺较为困难。下肢静脉与头皮或上肢静脉相比表显露更为明显,更易于穿刺。同时,与上肢静脉及头部静脉相比,下肢静脉瓣少,管腔大,穿刺后更易于送管。宋树环等[4]研究发现下肢静脉置管时,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的下部及导管尖端在右心房以下的下腔静脉上部的置管一样安全。

3.2 静脉炎 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摩擦刺激引起的变态反应,属于无菌性炎症[5,6]。通常于置管后2天-7天发生。静脉炎发生后,往往影响PICC的正常使用,患儿轻则表现为沿血管方向红、肿、硬、痛,影响患儿舒适,重则暂停甚至停止使用PICC。下肢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增高,这主要与置管部位密切相关[7]。下肢静脉置管选择大隐静脉或者腘静脉,这两条静脉均属于关节位,活动范围及活动度较头部颞浅及上肢静脉大,肢体活动时增加了PICC导管与血管壁的摩擦,从而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综上所述,下肢静脉组置管成功率高于上肢及头部颞浅静脉,但穿刺后并发静脉炎的机率增高,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猜你喜欢
颞浅置管静脉炎
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2例外伤性假性颞浅动脉瘤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基层医院颅脑外伤扩大翼点入路颞浅动脉保护的体会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面部除皱术中颞浅筋膜瓣转移覆盖眼轮匝肌治疗鱼尾纹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