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2019-05-18 09:17李世杰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利多卡因罗哌卡因

李世杰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罗哌卡因是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麻醉药物,主要用于神经阻滞,不仅能够持续较长作用时间,并且没有明显毒性,使用安全性较高[1]。对于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单一应用罗哌卡因麻醉效果发挥比较缓慢,且为了确保麻醉效果必须增加使用剂量,而罗哌卡因的大剂量使用会明显增加毒性反应出现的风险[2]。为了保证麻醉安全性,应该将罗哌卡因合理联合其他麻醉药物使用,不仅使手术需求得以满足,同时能够使罗哌卡因使用剂量尽可能减少[3]。利多卡因也是临床手术麻醉中使用较多的一类麻醉药物,该药物的主要特点包括能够迅速发挥效果、具有较高脂溶性、弥散广[4]。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0月92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为对象,具体分析麻醉中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2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为对象,患者麻醉ASA分级均在I级-III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27例男以及19例女,平均年龄(72.28±5.36)岁,年龄范围60岁-81岁之间;对照组46例,25例男以及21例女,平均年龄(73.59±5.14)岁,年龄范围在60岁-83岁之间。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全部患者均除外伴有心肺肝肾严重异常,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异常出血。两组年龄、性别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麻醉药液为15 mg 0.75%盐酸罗哌卡因与3 mL 10%葡萄糖注射液配置而成;观察组麻醉药液为5 mL 0.75%盐酸罗哌卡因与15 mg 2%利多卡因与3 mL 10%葡萄糖注射液配置而成。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半小时给予2.5 mg地西泮片口服,由于患者都为老年人群,所以进入手术室后通过鼻导管给予常规吸氧。于上肢建立静脉通路,按照病情需要保持左侧或者右侧卧位,在第3、4间隙实施穿刺至蛛网膜下腔位置,观察脑脊液通畅回流后将麻醉药液注入。麻醉药液注射完成后患者至少保持15 min的平卧,进行脉搏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的持续监测。

1.3 观察指标 体征水平:在麻醉前、麻醉后半小时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两组麻醉中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到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术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时间。通过针刺头皮测定痛觉阻滞、通过冰生理盐水棉签测定温度觉阻滞到达不同平面的效果开始发挥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时间通过Bromage评分法进行,0分无阻滞运动;1分只能屈膝,不能抬起伸直的下肢;2分只能活动踝关节,不能屈膝;3分不能活动踝关节。Bromage评分为0分表示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2.0分析结果,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以及麻醉效果相关指标结果,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比较(Mean±SD,n=46)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相关指标结果比较(Mean±SD,n=46)

2 结果

2.1 体征指标水平 对照组麻醉后半小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血氧饱和度与麻醉前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半小时血氧饱和度、心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后半小时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半小时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与麻醉前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麻醉效果 两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到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术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患者因为各项生理功能都有明显减退,所以在实施下腹部手术或者实施下肢手术时,为了保证手术安全性,多选择椎管内麻醉方法,椎管内麻醉能够明显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肺部相关并发症出现的风险[5,6]。老年患者在接受局部麻醉时,麻醉效果能够迅速发挥,呈广泛扩散,且作用时间较长。为了减轻对老年患者体征指标水平的影响,应该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降低麻醉药物用量,以提升麻醉安全性[7]。本研究观察组应用的小剂量罗哌卡因对Aδ纤维以及C纤维存在差异性的阻滞效应,同时存在频率依赖性组织特点,所以对于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能够分别发挥作用,因此罗哌卡因小剂量应用后能够发挥明显镇痛效果,且不会形成明显的运动阻滞[8]。另外罗哌卡因对心脏以及中枢神经没有明显毒性,应用安全性高,不过罗哌卡因应用后效果发挥比较缓慢。所以观察组在小剂量罗哌卡因治疗的基础上复合利多卡因治疗,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使用利多卡因可以在1 min-3 min之内发挥效果,所以能够弥补罗哌卡因单一应用时效果发挥缓慢这一不足[9]。

本研究观察组接受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治疗后到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术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7.49±1.64)min、(130.28±33.25)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25±2.13)min、(152.47±25.47)min(t=14.532,3.593;P=0.000,0.005),证实复合麻醉的方法能够使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术后能够保证下肢运动功能更迅速恢复。本研究观察组麻醉后半小时与麻醉前比较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在麻醉后半小时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表明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麻醉能够维持患者机体生命体征的稳定,降低对患者生理的干扰,所以能够保证麻醉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老年下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能够维持生命体征水平的稳定性,发挥更好的麻醉效果,且麻醉后恢复更迅速,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利多卡因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