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平
摘 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精神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一问题,家庭方面:要培养父母的责任意识,提高临时监护人的教养意识,多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学校层面:要建立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档案,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给与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爱;社会层面:要给予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大力开展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监护人
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的长期缺失,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精神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成为了当前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还严重制约农村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为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各方面需要正视且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学习方面:一是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有的一年也见不上一次面,使得他们内心非常孤单,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尤其是面对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更是加重了对父母的思念,这种情绪被带到课堂上,使得他们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课堂学习。二是学习兴趣不大。儿童的学习主动性本来就偏低,再加上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长辈或其他监护人大都受教育程度低,在学习上不能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引导。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厌恶学习,最终因成绩差而早早辍学。
(二)生活方面:一是缺少日常生活照顾。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有的甚至寄居在亲戚邻居家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由于年龄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照顾上常常力不从心,亲戚邻居等的照顾和父母相比更不能同日而语。往往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往往没有规律,冷暖缺少关心,过着明显打着鲜明“留守儿童”烙印的特殊生活。二是外部生活环境复杂。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再加上自身年幼而导致的辨别能力的欠缺,社会上、网络上的诸如色情、暴力、凶杀等负面信息也会趁虚而入,导致“留守儿童”的外部生活环境恶劣,给自身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三)心理方面:一是性格封闭自卑。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容易产生“父母不要自己”或“不喜欢自己”的想法,再加上因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必须承担一些本该有大人承担的家庭责任,过早的体会到了大人的艰辛。另外,自身学业因父母疏于辅导,成绩一般会低于非“留守儿童”。这些因素累加起来,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性格就会变得孤独、内向、自卑等。二是性格暴躁叛逆。调查表明,很多留守儿童脾气暴躁、容易发怒,叛逆心理也特别严重,有时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攻击性强。
(四)精神方面:留守儿童特别缺乏的是来自父母的爱。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遇到困难和疑惑时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然而,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帮助,幼儿时期这种父母之爱的缺乏可能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痛苦和终生的遗撼,可能造成他们的人格缺陷并将影响他们终生。长此以往会对其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以致难以健康成长。
(五)安全方面:一是自身容易受到伤害。留守儿童的溺水身亡、烧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烫伤等意外伤害以及厌世、自杀的概率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也是校园欺凌、校外暴力、被骗、性侵等不法侵害和暴力伤害的主要受害者。二是容易侵犯别人。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在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他们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盗行窃、攻击别人,甚至伤害别人的生命。
二、解决对策
(一)家庭层面
1、培养父母的责任意识。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充分认识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为了外出赚钱,而置孩子于不顾。要在外面挣钱同时,多想想孩子。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这种关爱不仅要体现在物质上、生活上的关心,更是要体现在精神关爱、情感呵护上。要注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及时纠正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获取希望。
2、提高临时监护人的教养意识。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监护义务。不可只片面的给儿童提供物质条件,更要注重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例如,平等对待孩子,不溺爱,不放纵,不粗暴,注意与孩子交流,满足合理适当的要求。尤其是寄居在亲戚邻居家的,要消除他们寄人篱下的自卑感;向孩子讲述父母打工的经历,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留守儿童大胆进行人际沟通,并与之分享人际沟通过程中的快乐;等等。切实改变“重养不重教”的传统做法。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性格、道德行为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真正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3、多与教师交流和沟通。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都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教师交流和沟通,要把自己对孩子了解的情況尤其是孩子的一些反常表现及时向老师反映,同时也向向老师打听一段时间以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掌握孩子的表现,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日常的实际表现。这样在日常的教育、生活等过程中更能有效地交流、引导。
(二)学校层面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档案。学校在每一学期之初,都要划定具体的责任老师(以班主任为主)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档案。责任老师要通过实地调研、家访、与学生沟通等方式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将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登记造册,具体包括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性别、住址、学习情况、生活习惯、思想心理惯常表现、父母务工地址和联系方式、监护人的基本信息等。随时关注这些基本信息的变动,切实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家校形成要形成合力,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班主任要掌握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电话、微信、QQ等联系方式,保证学校随时随地都能和他们取得联系和沟通。同时,班主任也要主动向留守儿童家长告知自己的联系方式。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定期不定期的和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及时交流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使他们的父母能第一时间关注到他们的日常表现。同时,也可利用春节等节日,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形成家校合力。
3、给与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爱。第一,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多与学生主动交流和沟通。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心里话无处诉说,对父母的思念也是深埋心底。作为老师,要认识到留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多与他们主动交流和沟通,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比如,多关心他们生活起居上的一些小事,对犯错误的同学也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说教。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第二,要创建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可以借助端午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元旦等开展留守儿童的活动,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到学校、教师对他们的爱。感受到他们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孤独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身边有好多好多的朋友,有很多关心他们的长辈。第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加强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和心理的辅导。通过校外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第四,鼓励留守儿童互帮互助。教师可以多组织实践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一起玩耍,共同分享快乐,交流情感,以此营造健康的校园人际关系。另外,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可以通过游戏、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与快乐学会与人交流,直面内心的恐惧,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社会层面
1、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家庭关爱的缺失,应当通过其他渠道予以弥补。在家庭、学校关爱之外,社会关爱也是留守儿童帮扶的一个重要渠道。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活动,关爱留守儿童。
2、基层党组织、社团组织、慈善机构等搞好协作,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大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有效的领导,没有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建议由乡镇一级相关部门建立由民政办、共青团、妇联、学校、公安派出所、村两委等部门参加的协调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3、大力开展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鼓励政府机关、党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立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支持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当地的农村留守儿童领域的志愿服务。如志愿者可以通过入户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講解用电、用煤气等知识,学会科学饮食、自我保护,提高安全意识和自理能力等。还可以通过结对子,做“爱心妈妈”,使留守儿童有“家”的温暖,有亲人照顾的感觉。第三,农村可以尝试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如以农家书屋为载体,给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提供一个学习、娱乐、心理疏导等的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的场所。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泉区曹寨九年一贯制学校,安徽 颍泉 23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