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2019-05-16 06:32王鲁
山东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王鲁

摘 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源于对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种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学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的理解日趋深入,需要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源于对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种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站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高度,明确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从而将在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为国家长期的政策导向。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围绕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和标志性事件,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前两种观点都以清华大学发起和组织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性事件,只是在起点时间上存在异议,一种认为起点是1997年,第二种认为是1998年。第三种观点以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项目中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的课程作为起点和标志。

有学者将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是自1997年至2002年4月,高校的自发探索阶段;二是自2002年4月至2010年4月,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三是自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四是自2015年5月至今,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深入推进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学界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的理解也日趋深入,打破了原先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的狭义理解,深入认同创新创业在本质上是现实的人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于不是狭义上专门培养创业者的教育或企业家的速成培训,而是倾向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具备较好基础

1.大学生有强烈地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的意愿

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65.4%的大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学习到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通识性课程;86.8%的学生希望学校进一步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56.02%的学生希望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中。

2.大学生有强烈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

调查显示,85.4%的大学生认可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是工作和生活都需要的;61.9%的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创业沙龙和大赛,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62.7%的学生希望学校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25.7%的学生有创业计划,一直在寻找机会或筹集资源。

综上,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地培养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大学生对于提升自身双创能力有强烈的诉求,愿意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更高期待。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客观上需要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一只燕子唤不来一季的春天,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产学研各个资源主体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学校内部需要深入推进双创教育融入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进程,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局面,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企业需要有意愿给青年学生提供试错的空间和机会,愿意提供有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给予指导和帮助;政府需要打通创业政策与学生群体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2.主观上大学生需要发挥主体意识,勇于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调查显示,52.6%的大学生认为害怕失败是阻碍自己参与创新创业的最大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大学生应树立以创业精神带动优质就业的理念,不仅仅将双创视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自身成长成才和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三、协同育人理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协同”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指一系列子系统有序运行,以保障整体系统的稳定。《辞源》将“协同”解释为:和合,一致。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其研究中發现:复杂系统中既存在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也存在整体运动。当各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占据主导时,系统的整体运动就呈现出无序性;当整体运动占据主导,子系统相互有序协调时,系统就呈现有序运动状态。哈肯将这种现象称为“系统协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同理论,包含协同效应原理、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三条重要原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其与协同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以在协同理论指导下提升建设水平。

(一)有助于建立完善教育评估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效果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协同理论的应用可以发挥评估体系的引导作用,最大化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一是可以科学设置评估指标,通过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内外的各类要素,全面科学设立评估指标体系,统筹整体配比和子项评估指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管理、教学实践等过程中;二是可以科学建立评估机制,通过将规划、运行、管理一体化整合,建立健全顶层设计、运转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综合评价的评估机制;三是可以科学选用评价方法,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探索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统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统一,精准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统一的评价方法。

(二)有助于制定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制定协调科学的顶层设计,协同理论的运用有助于确立育人的最优目标。一是确保目标具有前瞻性,立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合高校自身定位和学科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特色确定目标;二是确保目标具有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应与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协调统一,强调核心竞争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一致,实现目标导向的统一性;三是确保目标具有明确性,通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指标要求,使得目标具有确定性;四是确保目标具备可行性,通过科学的调查和通盘考量,使得目标获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认可,从而发挥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提升教育效果。

(三)有助于制定有效的运行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高校要结合教育特色拓展教学空间,延展实践平台,构建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生态。强化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加强示范引领,充分发挥校内创业先锋和社会上优秀创业者的榜样作用,挖掘和整合优秀人才,塑造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通过建立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激励办法,保障教育效果。

(四)有助于营造群策群力的教育氛围

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环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理论的运用有助于整合各类信息和资源,厚植创新创业教育的土壤,营造良好的氛围。一要使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价值和育人目标。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参赛同学:“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二要注重挖掘和传承自身积淀的大学精神,确立适应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系,前瞻育人目标与人才观,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实现价值认同,提升自身科学认识和发展自我的水平,鼓励其自觉投身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三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既重视正面引导,同时注重失败案例提醒,拓展课内外、校内外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对接更多资源,构建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11-115.

[2] 耿俊茂.協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实践探究[J]社会科学家,2015.8:118-121.

[3] 陈琤.张阳明.协同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多层面保障机制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2:135-136.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批准号:17CSZJ3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团委,山东 济南 250300)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