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概念辨析

2019-05-16 03:04高建峰
中文信息 2019年5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高建峰

摘 要:自国家提出核心素养以来,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质疑。有些声音认为这是否定素质教育,也有一些声音认为这是概念的重换。本文就素质与素养,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进行比较,试阐明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关键词:素质素养 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1

一、素质与素养

1.素质

关于“素质”一词的定义形式多样。《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定义为: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上的天生的特点,也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本性;百度百科对其定义为: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360百科对其定义为: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1994年8月,国家正式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学术界对于素质内涵的研究数不胜数,对素质内涵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没有定论。对“素质”内涵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素质是否是与生俱来的,是否能被后天教育这一问题上。

因此,素质教育被提出来后,被很多学者产生质疑,认为素质是天生的,是不能被教育的。素质教育中提出的素质本意,不仅包括遗传素质或知识素质,而是指个体在其社会化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哪些心理定势的总和。[1]教育中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社会素质两部分,甚至可以说更强调后者,更注重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人的社会素质建立在自然素质之上。动物不可能因为参与社会活动而变成人,人如果不参与社会活动也可能出现诸如“狼孩”这样的例子。

2.素养

在汉语中,“素质”与“素养”的词义有着本质区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指的就是平日的修养。“素养”包括两种含义:其一,修习涵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六:“他虽然是一位经济学专家,而对于国学却有深湛的素养。”其二,平素所供养。《后汉书·刘表传》中“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素养”一词涵括了动态意义上的修习过程和静态意义上的修习结果两层意思。

“素养”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強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2]因此,“素养”一词较“素质”一词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表达更加贴切。此外,素质教育是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应试教育风气盛行而提出的,在当时体现了一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时代造就的名词,现如今,很难在国际教育话语体系中找到准确的英文对应词汇。势必对中国的教育在国际交流中产生影响。而“素养”这一词符合国际教育话语体系,能够从英文中直接翻译过来。为了更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我们提出了“素养”这个概念。可以说“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素养的特性尤其它的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在素质层次结构中得到了科学的说明。”[3]

二、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1994年8月在我国正式被使用,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但也并非是于应试教育绝对对立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对受教育者赋予科学知识、智力发展、道德伦理、思想政治等各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素质教育中也有应试,并不是完全的对立。但是应试教育必须是后期教育,必须基于素质教育基础之上。

从我国多年素质教育的实践来看,素质教育主要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模式来进行。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教育部又启动了新一论基础课程的改革,使基础课程体系更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继续深化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于此同时,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各地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涌现了许多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创造出了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情知教学、尝试教学等教育教学经验,也造就了冷冉、李吉林、魏书生、李希贵、窦桂梅、吴正宪等一大批一线教育教学专家。

在看到素质教育的成绩的时候,应该清醒的看到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第一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第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第三如何评价素质教育的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家提出了“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

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才刚起步,但国际上对这一问题早已关注和探索。1997年12月,OECD(简称经合组织)启动了对“素养”的界定与遴选;2006年12月,欧盟通过“核心素养建议案”;2002年,美国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2010年3月,新加坡也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

我国于2016年9月13日在正式发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进行阐述,表现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体细化18个基本要点,即: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

“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内涵不同。素质教育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应试教育的对立产物,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反对应试教育对知识单方面的重视,追求学生能力的提高,旨在转变当时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产生于21世纪,在素质教育已经普遍的情况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可操作性,即教育的可教性、可学性以及可评性。但两者在实质上是高度一致的。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助推器,我们可以理解为核心素养是基于素质教育并高于素质教育的。

参考文献

[1]冷冉.冷冉教育文集[M].大连出版社,1998:365.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