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2019-05-16 05:56孙诗雨
中国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绿带环城林带

孙诗雨

王 云*

汤晓敏

王 玲

陈 丹

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始建于1995年,它有效防止了城市的无限蔓延,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然而从国际上环城绿带的建设历程来看,功能单一的绿带往往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功能多样化已成为未来环城绿带的发展趋势[1]。

近年来,随着市民休闲需求的不断增加,城市游憩空间收敛与游憩需求扩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上海市绿化局编制的《上海市绿道专项规划》中提出,计划在2020年于环城绿带百米林带内建设绿道,供市民进行日常活动[2]。休闲游憩的开发对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3]。因此,对百米林带的功能更新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关于百米林带植物群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功能和美学效益2个方面[4-5];而我国关于植物群落与游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园植物配置上[6-7],主要通过植物群落调查构建了植物群落游憩度评价体系,并针对调查和评价结果提出游憩型植物群落优化模式[8-10]。现有研究中针对环城绿带植物群落与游憩适宜度的评价研究几近空白。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补充现有研究,探讨在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内开发游憩功能的适宜性,本文以环城绿带百米林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群落外貌特征、景观结构、空间特征和游憩利用现状4个方面对林带进行全覆盖式的群落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40个游憩型植物群落样方进行游憩适宜度评价研究。基于空间适游度、环境安全性、生态承载力和可视景观美感度4个层面,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评价体系,并对40个游憩型植物群落样方进行评价研究,同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对百米林带后续游憩开发提供依据,并对同类环城绿带游憩功能的拓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1 研究对象概况

上海市规划院编制的《上海城市环城绿带规划》(1994年)[11],以专项规划的形式较详细地确定了绿带的用地形式、范围、建设区域及其他规划控制要求,沿外环线外侧、环中心城区建起一条全长98km、宽逾500m的环城绿带,并以“长藤结瓜”的方式沿着外环线道路,构建外围生态绿化环廊[12]。

上海环城绿带包括100m宽的林带和400m宽的绿带。100m宽的林带是沿路外侧宽100m的区域建成以乔木为主的开放性林带[11]。本文研究对象为环城绿带百米林带内的植物群落。下文为了叙述方便,将“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植物群落”简称为“百米林带植物群落”。

表1 植物群落分类与特征

1.2 样地选择与群落调查

通过全覆盖式的群落调查,根据群落特征及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将百米林带植物群落分为生态型、观赏型和游憩型3种类型(表1)。生态型和观赏型植物群落在百米林带内主要以发挥生态防护及景观视觉功能为主,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游憩型植物群落。

调研时间跨度为一年,分四季进行,遵循区域全覆盖、样地典型性等原则,选取20个游憩型植物群落样地作为调查对象。以法瑞学派的典型样地记录法为基础[13],以道路、水缘等明显界限为边界,设立400m2的标准样方[8-10],同时,400m2符合公共绿地最小规模,能够满足大部分游憩活动的尺度需求[14]。在每个样地中选择1~3个样方作为研究对象,共计40个样方,覆盖宝山、闵行、嘉定和浦东等7个区(图1)。

主要从植物群落的外貌特征、景观结构、空间特征和游憩利用现状4个方面对样方进行调研[8]。详细记录各个样方的地理位置、植物种类、数量、特征数据(高度、冠幅、胸径、多盖度等)、生境条件等,并描绘样地平面图、拍摄照片作为其平面分布和竖向景观的有效补充。同时在样地内发放游憩行为调查问卷[15],统计游憩者的出游目的、游玩频率、交通方式和年龄分布等。

图1 样方选点图

1.3 植物群落空间分类与特征分析

空间是游憩活动的载体,不同的植物群落由其顶平面、垂直面以及底平面构成不同类型的空间,参照已有关于植物群落空间分类的研究[16-17],结合实地调研梳理出百米林带内植物群落的空间特征,将调查样方分为开敞草坪型、疏林草地型、封闭草地型[8-9,16]和林下活动型空间(表2)。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方法确立

游憩适宜度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兼具客观性和主观认知性,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本文基于简便、实用、科学等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评价体系,对40个游憩型植物群落进行质量等级的评价。

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文对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植物群落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周边用地的上位规划,在维持其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是否值得进一步提升或开发游憩功能。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结合植物群落现状和已有研究成果[18-20],通过多次专家咨询,从空间适游度、环境安全性、生态承载力和可视景观美感度4个方面构建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的评价体系,选取11个指标,对调查样方进行评价与分析。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4个准则层、11个方案层指标进行权重的计算,最终得到评价模型(表3)。

2.3 指标值获取与评分标准的确立

评价因子分定量和定性2类,其中定量测定的评价因子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得到,如物种多样性、适游面积占比等。主观定性评价因子通过问卷调查和感受记录法(SD法)来获得,如空间安全性、植物景观自然度等。将每一个评价指标确定了从好到差的五级评分标准,分别计分为10、8、6、4和2。

2.4 评价等级的确定

通过对上述11个单因子评分标准的制定,可对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进行综合质量的评分,并利用公式SEI=Y/Y0x100%确定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开发适宜度指数。其中,SEI为游憩开发适宜度指数;Y代表某样方的适宜度得分值;Y0为理想值(取每一个因子的最高级别与权重相乘叠加而得)。

参照国内外各种综合指数的分级方法[17],以差值百分比分级法将适宜度SEI划分为Ⅰ、Ⅱ、Ⅲ、Ⅳ和Ⅴ 5个等级,以反映各个群落适宜开发游憩的情况(表4)。

3 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等级分析

3.1 因子层适宜度等级分析

对比11项单因子在不同空间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得分情况可看出,在可达性C1、抗交通干扰性C5、植物景观协调度C10和植物景观季相丰富性C11 4项指标上,不同空间类型植物群落的得分并没有出现太大区别。而在群落空间可进入性C2、适游空间占比C3、空间安全性C4以及植被覆盖率C7上却有着较大差别。开敞草坪型空间边界开放、视域开阔,空间安全性相对较高,并能够为游人提供大面积的活动场地,因此在C2、C3和C4 3项指标上得分较高,但也由此存在植被覆盖率低这一问题。而封闭草地型空间可进入性较差、适游面积占比低、空间安全性也较差,但此类空间通常植被覆盖率较高。

3.2 准则层适宜度等级分析

从准则层平均适宜性等级来看,4个准则层的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7.63(空间适游度)、7.90(环境安全性)、6.41(生态承载力)和6.67(可视景观美感度),可以看出调查样方整体环境安全性较高、空间适游度较适宜,相对而言,可视景观美感度和生态承载力较低。

表2 百米林带植物群落空间分类

表3 评价模型及因子权重值

表4 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的评价分级

不同空间类型中,开敞草坪型植物群落空间适游度及空间安全性最佳,但生态承载力较低;封闭草地型植物群落的生态承载力最高,但空间适游度和安全性较低。对可视景观美感度而言,不同空间类型得分差异不大,总体偏低。由此可见,百米林带植物种植方式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从而导致整体群落景观缺乏变化,尤其在季相变化上较为单调。

3.3 游憩适宜度综合等级分析

调研样方游憩适宜度评价得分最高为89.35,最低为50.32,平均得分为76.93,整体质量差异较大。从评价分级结果来看,Ⅰ级、Ⅱ级的样方占总数的72.5%,不存在Ⅴ级的样方。结果表明,调查群落中的大部分较适宜进行游憩功能的开发。

调查的4种不同空间类型植物群落中,开敞草坪型平均得分最高,然后依次是疏林草地型、林下活动型和封闭草地型。

开敞草坪型植物群落可达性高、视域开放程度适宜,能够为游人提供大面积的活动场地,受到众多游人青睐。疏林草地型空间层次丰富,植物景观自然度高,景观视觉效果好,在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同时又为游人提供较大面积的活动场地,因此游憩适宜度得分也较高。林下活动型是百米林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空间类型,自然野趣的森林景观吸引着大批游人前往活动。封闭草地型在空间利用率上来说相对较低,郁闭的边界易给游人带来不安全感,且容易出现植物景观杂乱无章等影响视觉体验的状况,对游人的吸引力不足,导致游憩适宜度得分偏低。

4 基于游憩适宜度提升的百米林带植物群落优化建议

生态保护是百米林带游憩开发的前提,通过实地调研筛选出40个游憩型植物群落样方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安全性、可达性及植被安全性对于游憩适宜度的影响最大,这充分体现了百米林带区别于公园绿地的特殊性。由于百米林带在规划建设初期着重考虑其生态防护功能[3],因此,大部分样地存在乔木种植过密的情况,空间郁闭度较强,容易在心理上让人产生不安全感,这也是目前林带中游人较少的原因之一,故空间安全性是后续对林带进行游憩功能提升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另外,受生态承载力的制约,百米林带游憩开发的前提是要考虑原先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由此也使得林带在游憩空间塑造、游憩项目设置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游憩适宜度提升的目标,针对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提出植物群落优化建议。

4.1 优化植物群落结构

根据游憩适宜度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空间类型的植物群落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提升景观视觉效果、塑造多样化的空间,以满足不同游憩项目的需要。

4.1.1 开敞草坪型植物群落优化策略

开敞草坪型空间存在植被覆盖率低、物种多样性偏低以及季相变化单一等问题。例如样方34,整体景观缺乏视觉焦点、没有遮阴环境、缺乏休憩设施,同时由于疏于养护管理,环境脏乱差且园路破损。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将水边的水杉进行适当抽稀,打开临水视野,增加微地形,丰富游憩体验,草坪上孤植阔叶树形成视觉焦点,为游人提供适当遮阴,同时加强养护管理、修缮园路、增加休憩设施(图2)。

4.1.2 疏林草地型植物群落优化策略

疏林草地型空间存在物种多样性偏低、植物景观自然度较差等问题。例如样方33,植物种类少,季相变化单调,缺乏休憩设施。建议加植秋色叶树种丰富季相美,在林下设置游步道和硬质场地以分隔空间、增加活动类型(图3)。

4.1.3 封闭草地型植物群落优化策略

封闭草地型空间可进入性低、适游面积少、空间郁闭度高、安全性较差,同时也存在植物景观协调度不高等问题。例如样方23,物种多样性高,季相变化丰富。但植物种植过密、缺乏养护、整体景观较为杂乱、适游面积占比低。建议梳理群落层次,对长势不好的植物进行抽稀处理,使空间更加整洁舒畅;同时沿水设亲水平台,增加活动面积,丰富游憩体验(图4)。

图2 样方34优化策略

4.1.4 林下活动型植物群落优化策略

林下活动型空间通常只群植单一乔木,物种多样性低,缺乏季相美,部分群落存在适游面积占比低等问题。样方28是一片邻水的水杉林,水面种植荷花,整体景观优美,植物自然度较高,与周边环境协调度好。但存在植物类型单一、水杉种植过密导致适游面积占比低等问题。建议对乔木层进行抽稀处理,提升驳岸安全性,同时沿水适当设置坐憩设施(图5)。

图3 样方33优化策略

4.2 合理设置基础设施,保持自然野趣

百米林带中的基础设施要合理设置,不能过多地进行人工雕琢,保持其自然野趣。具体举措包括可适当增设慢跑道、座椅及照明环卫等基础设施,设施的选材应保持空间的自然野趣,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带给游人独特的森林游憩体验。如在园路材质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木栈道、碎石等生态友好型材料,最低限度地干预环境;在座椅、标识牌等配套设施的选择上,可就地取材,选用木材、石块等一些天然材料。造型上也需遵循简洁大方、自然野趣的原则,在保持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可适当体现区域特色,将林带打造成一张别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同时,游憩活动的多样性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由于场地限制,目前百米林带中可以开展的活动类型少,只能进行一些静态游憩活动如散步、静坐休憩和拍照摄影等,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建议在保持良好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健身、垂钓、野餐的场地,推出能吸引周边居民的活动项目,突出自身特色[21]。

图4 样方23优化策略

4.3 提升区域植物景观特色

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宝山、浦东等地已将部分环城绿带百米林带建设成市级绿道,为广大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游憩空间。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总体把控,分区指导,提高林地利用率,打造区域特色性,使林带景观更具吸引力。

4.4 结语

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评价为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功能的多元化拓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百米林带游憩功能的优化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上海市绿化市容“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突出实施构建“两道”“两网”“两园”生态体系(两道即生态廊道和城市绿道)的构想,为百米林带向城市绿道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未来可借鉴宝山、浦东等区已建成绿道的经验,综合考虑周边游憩资源和连接路径(包括与居住区连接度、道路等级、便捷度等)[22],在游憩适宜度高、景观优美的区段将绿道连通,对于局部堵点,可从外围400m绿带绕行,将百米林带打造成基本连续的、舒适的绿道,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线性活动空间,对提升整个环城绿带的景观形象和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健康生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图5 样方28优化策略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本研究是上海环城绿带指挥处立项委托的《上海环城绿带植物群落后评估研究》子项目。

猜你喜欢
绿带环城林带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
北京不同道路绿带银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解析当代大都市区绿带规划、建设与治理
——以上海环城绿带为例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机械发泡温拌沥青技术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应用
环城旅行
不同配置乔灌混交林防风效益的风洞试验
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
构建个性化的城市细胞膜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