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阁问答

2019-05-16 05:53
中国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楼阁永宁建筑

董 璁

孙丽颖

毛子强

2018年入秋以后,随着脚手架和安全网的逐步撤除,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永宁阁终于揭开面纱,浮现于世人眼前,从园区外围即可远远地望见,实现了当初预想的地标作用(图1)。与此同时,有关永宁阁建筑设计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归结起来,人们的关切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 为什么要在园区中筑山建阁?

园区用地为妫水河阴的一块平地,占地503hm2,是圆明园的1.4倍,颐和园的1.7倍。如此广袤的用地,倘若地势全无起伏变化,难免单调乏味,游人也无从辨别方位。因此需要结合局部地形改造,建立一个与园区尺度相称的地标。挖湖堆山为世界造园通用手法,虽稍费人工,但可收奇效,盖一阴一阳,相反相成,乃成天然之趣。地形改造的结果是在园区中部形成了一湖一山,湖名妫汭,约7hm2;山名天田,高25m。妫汭湖南岸建有中国馆,北岸建有演艺中心,是整个园区的核心。湖西侧一路之隔就是天田山,两者一同构成山水相依的风景组合。

天田山底盘方广不足300m,受堆土稳定性和车道坡度限制,山体高度以25m为限,尚不足以控制更大范围的园区景观,因此有必要借由山顶建筑增加其总体高度。中国自古有台榭建筑,积土而高曰台,台上有木(指木构建筑)曰榭。高起于地平线上的台榭兼有防御和望气功能,是登高望远的场所。汉代以后,随着多层木构技术的逐渐成熟,台榭为楼阁所取代,但因山构室,室因山高的传统却从未中断,在国人心目中,依山傍水的亭台楼阁早已成为园林乃至仙境的象征(图2)。

2 为什么是一个阁?而不是一个亭?或一座塔?

在中国传统中,山顶建筑可以选择的类型有亭,如景山万春亭;有塔,如琼华岛白塔、玉泉山玉峰塔;有楼阁,如万寿山佛香阁、避暑山庄小金山上帝阁。

亭是单层建筑。相对于塔和楼阁,亭的体量较小,所能辐射的景物范围有限。作为北京皇城制高点,景山万春亭是一座三重檐的巨构,其高度也不过18m,不足景山高度之半。为增强气势,又在万春亭两侧山脊上配置4座辅亭,辑芳、富览居西,观妙、周赏居东,形成与北宋艮岳相类似的五亭并列式组合①,如此方能控制局面。天田山轮廓近乎方墩,四周景物也并无对称关系,故不宜做类似布局。

塔一般隶属于佛寺,带有鲜明的宗教性质②。如北海白塔属永安寺,玉泉山玉峰塔属香积寺,佛香阁前身延寿塔属大报恩延寿寺。世园会是各国园艺的盛会,与宗教信仰无涉,故不宜建塔。

楼阁则较为灵活,既可以有宗教属性,也可以是世俗建筑。前者既有建于园林中的佛香阁和小金山上帝阁③,也有建于佛寺中的楼阁,如独乐寺观音阁、隆兴寺大悲阁、雍和宫万福阁、普宁寺大乘之阁等。然而楼阁并不必然与宗教相关,如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的岳阳楼、黄鹤楼和滕王阁,都是作为景观建筑著称于世的。作为世园会的地标性建筑,用亭嫌小,用塔不宜,故取楼阁。

与亭相比,楼阁为多层建筑,不仅更为高大,还能给游人提供登高临下的乐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心亭名为亭,实为城楼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的,“登临意”,登高临下,游目骋意。忧愤时登临,可以去忧解烦,一抒胸臆,如辛弃疾;舒快时登临,可以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如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下临无地不免有些夸张,但楼阁相较于平房,不过多了一上一下的转换,竟平添一份诗意,为文人骚客所钟爱(图3)。

图1 永宁阁远景

图2 天田山全景

图3 永宁阁全景

图4 永宁阁西立面图

图5 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海市蜃楼图》(引自柴泽俊《繁峙岩山寺》)

3 阁与楼有何区别?为什么叫永宁阁?而不叫永宁楼?

从字源看,楼与阁是有明确区别的。《盐铁论·散不足》:“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似乎阁强调横向联系,而楼意指竖向增加。《说文》:“楼,重屋也。”又“层,重屋也。”因此,楼从一开始即指多层建筑无疑。阁的字义变化要曲折得多,字形从门,指门扇开启后,用来阻止其自行关闭的木橛,与建筑层数无关。《尔雅·释宫》:“所以止扉谓之阁。”郭璞注:“门辟旁长橛也。《左传》曰:高其闬阁。阁,长杙,即门橛也。⑤”郝懿行《尔雅义疏》:“此阁以长木为之,各施于门扇两旁,以止其走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阁本训直橛,所以扞格⑥者。引申之,横者可以庋物亦曰阁。如《内则》所云天子诸侯士大夫之阁,汉时天禄石渠阁皆所以阁书籍,皆是也。”因此,阁最初的字义变化是庋物的横木,尤指藏书。

竖立的木桩,加上横平的搁板,大概就是阁的本义。此字在汉以前即已引申为高架的通道,用以沟通台榭或跨越障碍,也称阁道、飞阁等。庋物也罢,通道也罢,其实就是一种用立柱架设的平台构造,宋代称为“平坐”。《营造法式·总释》“平坐”引《义训》:“阁道谓之飞陛,飞陛谓之墱。”其后小注曰:“今俗谓之平坐,亦曰鼓坐。”

平坐上可以有屋,也可以没有。如在其上建屋,这种底部架空的房屋也称为阁,由建筑构造引申为房屋类型。所以陈明达说:“屋上建屋为楼,平坐上建屋为阁。[1]”阁屋有别于一般房屋之处是建在用立柱架空的平台上,若不把架空部分算作一层的话,其实是单层建筑,即所谓“干阑”。《通典》“边防四”:“林邑国(今越南中部)……居处为阁,名曰干阑。”

底部架空的建筑有利于通风但不利保温,因此在南方常见,北方寒冷地区并不适用。即使偶一为之,通常也会将架空部分围合,使其变为封闭的首层。如陵川崔府君庙山门(不设腰檐)和正定隆兴寺慈氏阁(加设腰檐)。如将首层围合并加设腰檐,就与“屋上建屋”的楼几乎没有分别而混为一物了。然而,平坐亦即构造意义上的阁却并未消失,它存在于层与层之间,使二层以上的每一层都是自带平坐的阁屋,只不过每一层的平坐柱并非直接落地的永定柱,而是架设在下一层的梁栿上。这样,从构造意义上说,楼与阁确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了。一般而言,凡层间外露平坐,内部通常设有暗层的,宜称之为阁,也不妨叫作楼;层间不设平坐,无法加设暗层的就只能称为楼。宋画《滕王阁图》有平坐,为第一种;《黄鹤楼图》没有平坐,为第二种。现存岳阳楼为清代重修,一二层之间有平坐,二三层之间没有平坐,是2种方式的结合。永宁阁上下层之间用平坐暗层过渡,称为阁更准确些。

除平坐这一层间构造外,阁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园冶》:“阁者,四阿开四牖。”这一说法源于所谓“阿阁”。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引申为屋盖转折处。四阿是指有四道角脊的屋顶,也就是四坡顶,阿阁即屋顶为四面坡的阁。《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李善注:“阁有四阿,谓之阿阁。”《园冶》说“四阿开四牖”,意思是说阿阁的屋顶为四面坡,屋身4个方向都开有窗户,是四面对称的建筑。永宁阁正是这种形式(图4)。

4 为什么采用传统形式?具体又是哪种风格?

采用传统形式抑或现代形式,与其说是建筑设计问题,不如说是语言选择问题,好比说话之前要先想好用哪一种语言来说,用外文还是用中文?白话文还是文言文?语言确定之后,才是遣词造句这类具体的设计问题。现代人的麻烦是有太多的语言可以选择,一些人甚至还有自创语言的压力和冲动。太多的争执发生在语言选择这个环节,对语言运用的好坏反倒没有多少人去关心。

永宁阁的立项和命名是在园区规划阶段就已确定下来的。总规要求在天田山地块建设一座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特色的山水园林,与场馆集中的妫汭湖地块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关系。设计阶段是在这一方向上的进一步深化,以梯田花海展示传统园艺,用亭台楼阁再现古典园林,使人有阆苑瑶台之想。

传统形式是中国建筑的文言文,这种语言虽早已从日常生活中退场,但在某些特殊场合,还有其特殊作用。作为世园会的景观建筑,永宁阁采用传统形式符合多数人的预期,其所采用的传统形式也并非时下流行的半文半白的新中式,而是纯正的古典形式,符合约翰·萨默森给“新古典主义”下的2个定义之一:“以最高的古物学忠实性(the utmost antiquarian fidelity)去再现古典形式。[2]”创新需要勇气,保守同样需要勇气。在保守与创新之间,普罗大众与少数精英人士的意见未必一致,而前者才是建筑的服务对象。

永宁阁采用了中国中古时期的建筑风格。这一选择不光是因为北京建都始于辽金,还有一个原因是辽金所处的中古时代恰好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顶峰阶段。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只提辽金而未提唐宋?这与北京城的历史有关,北京在唐代为幽州,地近边陲,是安史之乱的发源地,其后一直是藩镇割据的中心之一。后晋将幽云十六州⑦割让给契丹以后,历有宋一代,版图并不包括北京。此地先后成为辽代陪都和金代国都,辽南京(938年)和金中都(1153年)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2个里程碑,使其由边关重镇一跃而为都城,开启了元大都作为全国性政治文化中心的序幕。有人受“唐宋元明清”这一过于简化的历史叙述影响,以为辽金并非正统,其实是个误解。辽金并非地方割据政权,而是与两宋地位平等的2个朝代,辽史和金史都是列入二十四史的正史,契丹和女真也都接受并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至少在建筑方面,辽金以及后来的元朝均为中国建筑的嫡系正支。在这件事情上,夷夏之防实在是大可不必(图5)。

图6 永宁阁近景

图7 永宁阁正面全景

图8 永宁阁正面近景

图9 晋祠“小木作”(右图为台湾建筑师李乾朗所绘)(引自微晋源微信公众号、太原文博微信公众号)

自隋迄宋,历史学家傅斯年称之为“第二中国”[3],在建筑史上为中古时代,被学界公认为中国建筑发展臻于全面成熟的巅峰时期。在这700年间,受时代和地域差别影响,建筑技术及审美趣味当然不会一成不变,然而相比于之前的秦汉和之后的明清,中古建筑共有的特征实远大于个性。梁思成将成书于北宋末年的《营造法式》(1103年)称为中国建筑的2部“文法课本”之一,是我们了解唐宋辽金时期营造制度的一把钥匙。永宁阁设计所依据的正是《营造法式》及与之处于同一历史单元内的建筑遗存,并不局限于辽金两朝,只不过在气质上更接近辽金建筑而偏于豪劲雄强(图6)。

5 永宁阁建筑布局和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永宁阁采用中国山水宫苑常用的“高台阁院”式布局,根据天田山的体量和走势,将承台置于山顶靠南一侧,消防车可由东西两侧抵达承台北侧,再经游廊豁口进院。在山的南侧,从山脚下的文人园沿溪流拾级而上,即到达山腰处的承台起点。台分两级,低台高度近8m,台面T字形,南北进深40m,游人可沿两侧台阶上至台面,于此稍作停留,以便拍照留影。通往高台的台阶位于低台北端,上下高差近7m。高台正方形,64m见方,合营造尺20丈。居中高阁耸立,四周廊庑拱卫,台边白石护栏。四面门庑分别悬挂海晏、河清、风调、雨顺匾额。台四角各有一座角亭,门亭之间缀以游廊。门庑亭廊内遍布坐槛,游人可在此盘桓休息,欣赏四周美景(图7)。

永宁阁主体地下一层,地面以上明两层,暗一层。自承台地面至正脊总高27.6m,建筑面积2 025m2。自上而下,屋顶重檐歇山十字脊,“永宁阁”斗匾放置于南侧上下檐之间,匾高2.7m。二层平面正方形,殿身面阔进深各三间,副阶周匝深半间。室内九宫格式平面,明间面阔5.4m,次间面阔3.6m,中央十字为开放空间,四面开门通往外廊,4个角隅分别为两部楼梯、一部电梯和管理用房。室内净高9.5m,半空高悬“其宁惟永”匾额,匾长3.6m。顶棚以斗栱、月梁承托平棊,天花贴金,于暗处熠熠生辉。副阶廊深1.8m,平坐木勾栏。平坐楼面比园区主路高出约37m,游人在此不仅可以俯瞰全园,更可近览妫水,远眺群山,为全园观景最胜之地。平坐以下为暗层。首层底座为1.2m高的青白石须弥座,台边护以白石单勾栏。廊深3.6m,上覆腰檐,四面添加龟头式抱厦(图8)。

永宁阁建筑形象源自对中古楼阁的系统研究,体现了前述阁建筑的2个关键特征,即“平坐上建屋”和“四阿开四牖”。2018年6月,太原市文物局披露了晋祠收藏的一件“小木作”(图9),是一件做工精细的中古时期楼阁建筑模型,具体年代尚待考证[4]。尽管屋身缺失,其造型酷似岩山寺金代壁画《海市蜃楼图》中的楼阁,除屋顶未用十字脊外,与永宁阁形制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永宁阁是一次“复古主义”的设计实践,在热衷于领异标新的今天,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正如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自叙”中的那段自问自答:“也或者有人要问,以庄学、玄学为基底的艺术精神,玄远淡泊,只适合于山林之士,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竞争、变化,都非常剧烈,与庄学、玄学的精神,完全处于对立的地位,则中国画的生命,会不会随中国工业化的进展而归于断绝呢?我的了解是:艺术是反映时代、社会的。但艺术的反映,常采取2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顺承性的反映(如西方十五六世纪的写实主义,又如由达达主义所开始的现代艺术);一种是反省性的反映(如中国的山水画)。……顺承性的反映,对现实犹如火上加油。反省性的反映,则犹如在炎暑中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等而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质的艺术呢?还是需要炎暑中的清凉饮料性质的艺术呢?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5]”如若我们承认现代人包括外国人也有欣赏中国式山水画的需要,那么他们是否也有感受中国传统园林及建筑的需要?那些经过千百年岁月积淀的文化遗产——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是否也有赓续传承的必要,使其可以像服务于当初的人一样,服务于今天的芸芸众生?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董璁拍摄或绘制。

注释:

① 宋徽宗《御制艮岳记》:“跻攀至介亭,此最高于诸山……。麓云、半山居右,极目、萧森居左。”

② 佛香阁供奉大悲菩萨观世音,上帝阁供奉真武和玉皇。

③ 文峰塔、风水塔并非宗教建筑,但也与信仰有关。

④ 《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辛弃疾写过3首有关赏心亭的词,其中2首提到了楼。《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⑤ 通行本《尔雅》及《左传》均将“阁”误作“闳”,《营造法式》卷二总释“门”条下所引亦从误,对此段玉裁、阮元等已有定论。《释宫》对“闳”字另有释义:“巷门谓之闳。”

⑥ 《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扞格意为抵触、抗拒。

⑦ 延庆旧称儒州,为幽云十六州之一。

猜你喜欢
楼阁永宁建筑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建筑的“芯”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亭台楼阁知多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张永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