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天
摘要:2016年5月,英国全面改革高等教育体系的白皮书 《知识经济的成功 :教学卓越、社会流动和学生选择》,简称“白皮书”正式出台,提出政府将对现有的教学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评价做出重大改革,并在未来两年执行教学卓越框架计划。
关键词:英国教学;卓越框架(TEF);背景
尼古拉斯·汉斯是20 世纪上半期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 他在1949 年出版的《比较教育: 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是比较教育学科中的经典名著之一。该书继承了萨德勒与康德尔的因素分析法思想,创新的提出了“历史—因素分析法”。汉斯认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同样也受到来自然因素、宗教因素、世俗因素的影响。用历史的观点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比较各国关于这些因素所导致问题的解决办法, 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1]基于汉斯的历史—因素分析法对英国最新推出的教学卓越框架的背景,以期可以深层次的探究其提出的原因和背景。
一、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英国高等教育在英国经济中承担着知识和观念驱动地位,为国家的知识和文化成就奠定基础。[2]自1168年牛津大学成立以来,英国的高等教育从培养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家的精英式教育到逐渐适应社会发展对大量专门人才的需求。大量的现代大学的设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的完善,大学对科研推动社会发展的观念认识的不断提高等都促进的英国高等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英国高等教育推进自身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质量的提高意味着高等教育会为英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以促进英国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英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教育输出国,其高等教育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慕名而来的国际学生不仅是英国优质高等教育水平的展现,同时也为英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费支持。纵观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在19世纪,英国以输出知识和价值观的方式来控制和制裁新的殖民地人民。英国政府在1967年将基于公共补贴的海外学生资助体系转变为国际学生较高学费标准,到1980年英国对海外留学生开始实行全额收费政策。这就意味着,接受海外留学生赴英读书不仅仅是文化输出的一种方式,并且成为经济收入的一种渠道。这种将国际学生作为收入来源和经济收益的定位在后来英国各届政府政策中得以延续。但随着国际留学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英国脱欧等政治影响,英国教育出口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保护英国在留学市场的优势地位是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张王牌。
二、高等教育后大眾化时代要求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post-massification)是指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办学规模急速扩张,适龄人口毛入学率急剧增长,实现普及化之前的一个相对平缓的“平台期”,该“平台期”被称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3]20世纪 6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崛起,英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高等教育大众逐步开始,英国适龄青年入学率不断提高,大学的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持续扩大,精英型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契合时代大背景,高等教育管理和质量出现严重滑坡,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主题。到1963年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应当给予有入学意愿且满足入学能力和条件要求的一切青年”为核心原则的《罗宾斯报告》出台,英国高等教育宣告从精英化转型为大众化。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随着1988年以后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的如废除双轨制、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使得英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增长,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已转向“后大众化”阶段。从只服务一小批人的高等教育走向更加广泛,更多样化,更开放的体系。英国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转型”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入学人数的不断增长,入学新生中一半以上以成年人为主且增长很快,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学生增多,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等因素日益多样,这对原有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与内容提出新的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影响就是,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市场的消费者,随之而来的“消费者”权利和权益观念的变化。
三、英国研究与教学地位失衡
虽然英国大学享誉全球,但是英国社会,特别是企业界和学生群体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诟病却从未停止。英国社会各界一直对英国高等教育中研究和教学地位失衡批评不断,认为英国高等教育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甚至不断加强的科研导向在不断侵蚀着教学在大学中的原有地位。迄今为止,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活动一共经受过七次系统评估,从1986年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经历了1989年、1992年、1996年、2001年及2008年的实施逐渐演变至2014 年英国高等教育基卓越委员会(HEFCE)正式推行的 “科研卓越框架”。REF鼓励英国高质量研究活动的发展,并以此作为高等教育拨款机构提供科研拨款和英国高校排名依据。虽然REF不可否认的推动了英国高校科研的发展,但同时关注学术成果和学校声誉,各类大学排名的出现和流行,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重研究、轻教学的风气。目前英国国内,学生家长、企业雇主都不定程度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出质疑。所以,提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政策以平衡科研和教学是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英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需求。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英国提出教学卓越框架背景因素的纵横维度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英国当前提出教学卓越框架是基于各个方面英国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并且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以及英国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基于该背景下提出的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以 “教学卓越框架”为依托,以“卓越的教学”为根本目标,以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和学生学业成就为核心要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全过程评价为导向、“基于证据”的评价理念。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同时要考虑到其身后庞大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平衡各因素的之间的诉求才能收获更好的实施效果,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卓越化”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明玉. 比较教育中的“历史—因素分析法”——解读汉斯的《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7,(08):12-16.
[2]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Skills. Success as a knowledge economy: teaching excel-lence, social mobility and student choice [EB/OL]. [2016-05-16].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higher-education-success-as-a-knowledge-economy-white-paper.
[3] Hayes, Aneta. 'The 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 Opportunity to Includ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Equal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ol. 21/no. 5, (2017), pp. 483-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