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桂娟
摘要:学生因病去世可能会引发恐惧、不安、愧疚、焦虑等情绪,需要加以排解和疏导,此类危机事件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机会。本次案例介绍了哀伤团体心理辅导如何在学院、死者家属、班级三个层面开展工作,详细阐述了哀伤心理辅导的过程,希望引發人们对此类事件更多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危机 哀伤辅导 心理
小林,男,福建人,就读于上海某所民办本科院校,大一,因为肺炎导致心力衰竭去世。
一、事发经过
11月4日深夜,小林在寝室病发,校医称脉搏微弱,心跳过快。立刻拨打了120,辅导员、班长潘及室友孙跟随救护车去往医院。但生命体征越来越弱,最终没有抢救过来,于11月5日凌晨去世。
二、危机干预
接到小林去世的消息,此次事件当事人,包括陪护者、小林的亲人、同学,经历了危机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法接受小林死亡的消息,班长潘和室友孙虽然亲自去了医院进行确认,不时自言自语“怎么可能呢?”;第二阶段,室友孙对小林中途没有坚持治疗、复查感到很愤怒,一直重复说这个失误,“如果他有去复查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小林的父母也哭得瘫软在地;第三阶段,当事人由内在悲伤渐渐转移到外在世界,可以从亲人死亡中汲取到积极的力量,从而面对新的生活。参加哀伤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在接受辅导后,开始步入这个阶段。
11月6日晚,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组织了哀伤团体心理辅导。在哀伤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前,心理中心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多次沟通,为辅导的顺利开展做好前期工作。
哀伤团体心理辅导一开始,领导者介绍了辅导团队的性质、目的,强调团辅成员对成员分享的内容具有保密义务。接着运用自我暴露的方法,说明做这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与被辅导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在良好的氛围中,领导者逐步引导学生讲述与逝者的关系、回忆逝者生前的变化,体会与逝者的联结,以及自己对逝者的情感。室友孙不断在回忆事发的经过,“指责”小林没有复查、坚持治疗;班长潘不愿意过多表达,在回忆抢救室里的场景时,语气低沉,心情很沉重。室友李与小林的关系也不错,在小林被送上救护车时,他把自己外套给小林披上,担心他着凉。他对小林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了“指责”,大部分内容包含了对他的疼爱和命不该绝的惋惜。同桌肖不仅是小林的同桌、还是他的老乡和游戏搭档,虽然在团辅过程中没有特别哀伤的表现,但也有可能是带上了面具。之后在逝者的座位上写上了逝者的姓名,座位也一直空着。
接着是对死亡的探讨,小林虽然走了,但是他永远是班上的一员。鼓励大家吸取教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珍惜生命。
最后采用空椅子技术,让成员在纸上写下对亡者的话,走到代表亡者的空椅子前,把写的话放到箱子里,“寄给”亡者,并把这些信带到追悼会,一并火化。如果觉得可以放下,就可以直接走出团体辅导室,大家在寄出信后都选择了离开团体辅导室。
为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班级组织了同学参加小林同学的追悼会,举行了正式的送别仪式。事后在班级班会上,也做了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
三、反思
本次哀伤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三个特点。
1.干预及时
事发后第二天,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就提供了哀伤团体心理辅导,从时间上看,本次哀伤团体心理辅导是很及时的。
2.辅导的对象具有针对性
对辅导对象进行了挑选,班级成员在情感上更容易达到共鸣,有利于彼此支持和理解,最终走出悲伤的情绪。
3.有进行跟踪
虽然事情过去了,事件的影响具有持续性。作为辅导员有必要经常去寝室和教室了解大家的情绪状态。
在这次危机事件处理中,有两点还需加强:一是增强对教师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高校缺少对老师进行哀伤团体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逝去的惋惜和悲伤,还要协助处理很多事情,更需要获得支持、宣泄和危机干预服务,并希望学校日后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也能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二是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包括患有身体疾病的,性格孤僻的,或者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辅导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日常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有突发情况一定要及时上报给辅导员。
参考文献:
[1]徐光兴.创伤危机干预心理案例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上海建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