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宣 杨晓红
摘要:《超级工程》是一部记录大型建筑工程建设过程的纪录片,纪录片的拍摄采取了故事化的拍摄手法,通过设置悬念来讲述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除了工程的建设之外,该片还通过情节的发展讲述相关人群的故事,让本身枯燥无味的工程建设变得更加有故事看点,丰富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关键词:《超级工程》 悬念 情节 故事化
《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国内最顶尖的五个大型建筑工程,分别为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一方面从多个角度向观众解读了这些巨型工程的科技含量和宏伟的面貌,另一方面也通过背后工程的建设,让观众了解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员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难关。和过去纪录片一般都是拍摄动物或者是人物等动态且具有生命力的对象不同,这部纪录片选择了静态的建筑为对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表现形式就难以吸引观众。《超级工程》巧妙地利用悬疑等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将枯燥无味的工程类纪录片以一个全新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在工程类纪录片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利用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悬念设置。悬念设置就是基于观众的好奇心,制造一种信息上的差距,从而引起人们的好奇。设置悬念,然后对故事进行叙述和展开,这是《超级工程》叙事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这部纪录片本身存在的专业知识就是制造信息差最好的资源和载体。当然悬念的设置不能过于复杂和深奥,如果是观众完全不了解的领域,就会让他们望而却步。因此要在观众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挖掘,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知识点,然后设置悬念。《超级工程》将悬念和大众生活结合起来,用一些观众知晓但又不十分熟悉的实例去引起观众的兴趣,这种解密性质的叙事取得了较好效果。悬念大概可以分为两个种类,一种是逐步解开的问题,另一种是顿悟性解开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顿悟性解开的问题更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而逐步解开的问题则能吸引观众持续关注。
在《超级工程》第一集中,开头就介绍了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然后列出工程师在建筑时要避开的海船和航班数量,并且介绍了大桥建设所要采取的方法。这样的开头不仅仅完成了对建筑的介绍,还从一定程度上设置了一些悬念,给观众留下各种各样的疑问,例如为什么工程师需要避开如此多的海船和航班,海底隧道的建设方法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就是观众和影片之间的信息差距,而这些方面又是观众十分感兴趣的,所以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为下文的内容讲解和故事推动埋下了伏笔。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超级工程》几乎每一段开头都采取了类似的故事叙述方法,整部纪录片在设置谜团和解决悬念的过程中展开。这种层层递进的故事化表现带动了观众的观看情绪,获得了较好的观影体验。
悬念解决。设置好悬念只是故事讲述的第一步,要讲好故事关键在于悬念解除的过程。设置悬念就像产品广告宣传,做好了广告的宣传,还要有好的产品才能真正给顾客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因此,对影片中悬念的解释程度能否给观众带来顿悟的感受就至关重要了。如果做不到完美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就会给观众留下一种故弄玄虚的印象。在这方面《超级工程》做得不算完美,虽然影片在尝试利用各种拍摄方法去解决工程类体裁吸引人的问题,但还是给人一种仓促的感受。例如在《超级工程》的第四集中,观众一直都期待着巨型风机的安装过程,但是纪录片对它的展示仅仅只有27秒,完全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而且时间过短还会导致观众还没有注意就结束了,观影体验较差。因此,在进行科技类纪录片的故事講述时,必须重视悬念解决过程的展现。这个过程就和“脑筋急转弯”一样,越是猜不到,就越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
小人物托起大工程
《超级工程》是一部工程类纪录片,虽然讲述的是建筑的建设,但是人物才是构成这个故事最主要的元素,只有当一个纪录片拥有鲜明的人物、完整的情节和有吸引力的故事,才会被观众所喜爱。该纪录片没有单纯地从宏伟的大型工程建设入手,而是选择了一些与工程相关的人物作为叙事对象,以各种人物的故事给观众呈现了工程建设背后的鲜为人知的事情。
一、工程师不断突破挑战实现超级工程。工程师在每一个建筑工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辛勤付出造就了工程的完美呈现。在讲述《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中,设计团队为了赢得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权,连夜修改设计方案,最终他们的绿色设计方案获得了认可,从许多世界顶尖设计团队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正是这些工程师之间互相的竞争和合作,才带来了上海中心大厦如今的宏伟面貌。不过设计方案的提出,只是工程建设的开始,如何去实现这些顶尖的设计是工程师们面临的技术上的难题。因此,讲述工程师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攻克一个个难关,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的故事,就抓住了一项项“超级工程”完美建设故事的主干。
二、建筑工人用汗水浇筑超级工程。《超级工程》不仅仅只介绍了工程中的工程师,与此同时,他们还讲述了一些参与超级工程建设的普通建筑工人,记录下他们每一天真实的生活,以及普通人最真诚的情感和梦想,展现出这些建筑奇迹背后的艰辛付出,使得整个纪录片更为真实和触动人的内心情感。例如,在第三集《北京地铁网》中讲述了全国最快盾构机的驾驶员,每天13个小时身处一个1.2平方米的驾驶室内。由于工作的特殊,他甚至两三个月都见不到太阳,只有盾构机上的数字告诉他在前进。其实像这样的建筑工人还有许多。每一项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有着一批辛勤劳动的工作者,他们挥洒着自己的汗水给这些工程添砖加瓦,也将工程一步一步地从小做到大,看着这些工程的逐步完工,就如同看到自己辛勤哺育的儿女逐渐成家立业。这种自豪和骄傲成就了每一项超级工程,奇迹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中才会变为现实。这样讲述故事的方法增添了工程建设的故事化程度,也吸引了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普通人的需求催生超级工程。《超级工程》除了讲述一些和建筑有关的人员之外,还讲述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生活虽然对工程没有直接影响,但是他们与工程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第三集《北京地铁网络》中就讲述了一个在北京生活的公司职员。她拥有自己的汽车,但是为了能够准时地和客户见面,经常在开车的中途换乘地铁。正是通过普通人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北京交通路面的拥堵,以及人们出行的迫切需求,缓解地面上的交通压力已迫在眉睫,反映出这项超级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然,每一项超级工程的建设,相对于个人来说,都太过于庞大。然而,这些超级工程确实在许多人的努力下,通过一沙一土建设起来的。小人物的需求催生了超级工程的产生,而工程师和建筑工人的辛勤努力,则保证了超级工程的完工。
结语
令人欣慰的是,《超级工程》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和拍摄手法来解决工程类纪录片可看性的问题,但由于时间和技术的限制,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不过,整体上来说,它的努力和效果特别是故事化的表现方式还是令人满意的,在我国工程类纪录片上开创了先河,为接下来更多优秀的纪录片提供参考,丰富了纪录片的呈现方式。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声屏世界》杂志社 江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子建:《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传媒论坛》,2019(2)。
2.李 健《用实力说话——浅谈〈超级工程〉中对外传播的叙事创新》,《视听》,2018(8)。
3.孙 妍:《从叙事结构和拍摄手法看纪录片〈超级工程〉背后的人文情怀》,《西部广播电视》,2018(10)。
4.罗 锋:《2017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阐释》,《中国电视》,2018(5)。
5.党丽霞:《中国工程类科学纪录片的国际化视野》,《出版广角》,2017(3)。
6.贺鸣明,张 为:《纪录片的类型化趋势——从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谈起》,《声屏世界》,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