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忠辉 滕慧群
摘要:当前我国网络综艺和电视综艺节目兴盛,开创了观察、户外真人秀等多种类型,创新了表现形态,赢得了受众的喜欢。总体看,综艺节目形态继承了以往节目形态的主要元素,又在多种元素融合应用、科技元素创新应用方面进行了拓展。这些新的类型和形态,鲜明地体现了综艺节目的文化生产属性,也是当代受众多元文化价值需求的映射。
关键词:节目形态 内容元素 表现形式 融合
近几年来,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等四大平台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媒体,以及以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和江苏卫视等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媒体,生产播出了数百档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有全网播出的,有网络媒体输出到传统电视台的。特别是《奇葩说》《中国有嘻哈》《热血街舞团》《火星情报局》《拜托了冰箱》《明日之子》《吐槽大会》《明星大侦探》《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网络综艺节目,更是以每档十数亿的点击量,不断创造刷新了综艺节目的收看率。综艺节目获得广大受众的喜爱,与其所表现出的形式类型的多样性、内容选择的自由性不无关系,也是形态创新、可看性增强的结果。
综艺节目形态的继承性和超越性
形态似乎是一个确定性的概念,但实际上因为形态是体现节目的定位、视角、内涵、形式、格调的一个总体表征,也就涉及到这些方面每一个可感知的元素的变化,每个变化都可能给观看者带来不同的体验。比如,《中国有嘻哈》和《国风美少年》同属音乐类网络综艺节目,都是年轻人唱歌,但因为定位和格调不相同,前者是嘻哈,后者专注中国古风,所以区分度比较明显。当然,与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相比,不变的是唱歌竞赛,但因为赛制、主持评判方式、导师遴选等元素不一样,受众群的形象也存在较大区别。電视综艺节目《舞林争霸》和网络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相比,都是舞蹈表演竞赛,都有舞蹈表演这个核心元素,但《舞林争霸》允许各色各样的舞蹈者进行表演,《这!就是街舞》则是垂直性的只展现街舞这一个舞种。
换句话说,这么多的综艺节目并非完全凭空而来,而是继承或借鉴了传统电视节目形态中的诸多元素,并结合网络的在线、互动以及聚合、垂直等基本特点,创新了形态。有的内容还可能运用了VR、直播等新的表现技术。继承的元素,可以看做是面上的表现部位,让受众容易进行类型判断,有利于判断和选择,比如某个受众偏好语言类或脱口秀节目,他就可以在《吐槽大会》《奇葩说》《超级演说家》等中挑选。而超越的元素,则可以看作是对当下受众、文化和价值需求等方面的某个特点的深度开发,这种创新一旦合理就可以聚合众多的关注。比如,《拜托了冰箱》《向往的生活》等,就开创了“慢生活”类综艺节目群。这与前几年《奔跑吧兄弟》等运动竞技类节目的价值几乎截然相反,虽然都有明星元素的加入,“慢生活”类综艺节目关注的是回归生活,是对竞争性都市节奏的反思、反抗,这几乎是对明星参与的运动、挑战类节目所追求的刺激、硬朗等风格的“翻转”。
不论是继承还是超越,在艺术层面,综艺节目的形态是诉诸欣赏者感官的外部形式,这种形式由塑造艺术形象的各种元媒介(色彩、 线条、音乐、文字、舞蹈等)所决定。这些“元媒介形式”,包含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已经理论化的动作思维。这种思维,是自觉地认识总结动作思维发生的规律、表现方式,并在审美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使其思维形成集中化、典型化、规律化,主要有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文学、戏曲等形式。①
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日益复杂,但归根结底借助早期媒介形式来实现。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把媒介分为基于印刷技术的阅读媒介和基于电子技术的视听媒介,电子媒介的视听是通过形象语言来进行的,更多地诉诸于感性。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在艺术中,意象以三种方式存在:造型艺术的纯粹视觉意象、音乐创作的听觉意象、语言艺术的语象。
总体而言,综艺节目依然借助这三种方式传播信息,不过是既继承又超越的。比如戏剧,在形式方面有三个基本原则:观众可以看到演出中的整个场面,始终看到整个空间;观众总是从一个固定不变的距离去看舞台;观众的视角是不变的。②《欢乐喜剧人》《中国好声音》《火星情报局》等综艺节目,在相对封闭的演播室里展开,这样的演播室其实是模拟了剧场环境,现场参与者就犹如置身剧场。但对于屏幕外的受众来说,视频技术不仅能够让受众从一个场面中的各个孤立的镜头里看到生活的最小组成单位和其中隐藏的最深的奥秘,甚至还能不漏掉一丝一毫。而在诸如3D、VR等制作传播技术兴起之后,传统电视的平面观看经验被立体、精细的互动观看方式所补充和部分替代,这种新的基于网络的观看方式已经逐步超越了日常的“有限式”体验。
综艺节目丰富的类型彰显文化生产属性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形态应该是可以被正常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的相对明确且可以归类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内部结构组合起来的,但又借诸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形态(format)可被称为程式(convention),指一种结构性要素,体现着对形态所流行的那个时代的重要观念的关注,不同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或者编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形态。
节目形态是构成一个视听节目的各个形式要素依照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指向,而最终形成的节目的存在样态,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形式和内部构造。构成节目的元素首先表现内容和形式这两大感知性明显的元素,内容元素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情感、故事等元素,形式元素主要有视觉、听觉、时间、空间、刺激、技术等元素。其次,形式和内容的编排方式即结构性元素,也是构成节目形态的元素,但由于结构元素往往都是在生产前就研发好并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作为线性、片段观看的受众来说,不容易或者没有必要去分析这种结构性元素对形态的影响。再加上传统电视时代的互动、垂直、直播等传播技术尚未发展成熟,形态基本上就由形式和内容确定。构成综艺节目形态的首先是形式元素,其次是内容元素,这样的可感知性也决定了电视综艺节目是线性的、观看性的,观看和广告销售是分离的(这也是二次销售理论的逻辑基础)。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渠道、终端、平台等传播环节几乎都可以垂直化、互动化、直播化。特别是受众时间的碎片化,原来相对稳定的观看性节目的独立性封闭性逐渐被打破,综艺节目的传播过程自然地包含一个完整的线上线下行为,它的结构元素因为线上线下的互动、垂直等平台特点与传统电视综艺节目形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区分。比如,腾讯视频的观察体验类节目《我们十五个》,在视频网站上是不间断直播,每天的内容剪辑成半小时的段落在东方卫视固定栏目播出。再如网络综艺节目《偶滴歌神啊》,正片70分钟左右,但是后期团队在制作正片的同时,还要另外制作83段短视频,每段短视频都超过3分钟,所以一期节目是由200多分钟的短视频加上70分钟长视频构成的。这些短视频不仅仅给用户更丰富的信息、更丰富的物料,同时也是各种社群类传播的物料。电视综艺节目往往是播完正片,一期节目就算做完了,而纯网上线播出不过是网络综艺节目工作的开始,还需要做大量的运营,为网络媒体招揽下一期、下一季或者是下一档节目的忠实用户。
形式、内容和结构的不同排列组合,会创造出新的节目形态,给予受众不同的体验。暨南大学谭天教授在研究电视节目模式后,归纳认为电视节目模式和环节的结构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拼盘式的模块组合、层递式的环节链接以及前两种结构方式的混合型。然而,这三种类型正在因为网络技术的应用而发生变化。从节目形式比较来看,网络综艺节目更多的采用全程、无间断拍摄、全时全景跟踪直播方式,而传统电视综艺节目做不到这些。例如芒果TV的《完美假期》节目,就是采用了全新的全影像立体模拟主持,打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节目效果,节目对12位默默无闻的年轻素人90天密闭空间的无间断拍摄,通过目前国内传统电视媒体中较少呈现的挑战人体极限的PK考验,展现“80后”“90后”青年群体的人与人间的相处之道。而爱奇艺的《爱上超模》节目,采用了以往国内电视媒体做不到的60×24小时全程无间断拍摄,保障了节目的真实性,更从侧面满足了广大受众的窥探欲望。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力量和独具一格的节目风格,带给广大受众一场无与伦比的超模蜕变之旅。
节目形态不仅是节目的制作形式,还是节目的播出形式。视听节目形态的限定性作用有两个:一是节目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有利于节目的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因此,为了满足栏目的常态播出和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于节目都有某种规范性要求,如叙事方式、主持风格、播报语态以至包装标识等。二是在网络化播出的今天,原来电视媒体所具有的时长、播出时序等传播限定都被解构,受众收看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为了增强对用户的黏性,塑造品牌忠诚度,就必须针对网络用户碎片化的特点,制作一批短视频进行分发,或运用其他的营销方式如粉丝微信号吸粉。换言之,作为生产和播出的形式,网络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显然有很大不同,这也就是节目形态变化之源。
总体看,近几年网络和电视生产的综艺节目虽然数量很多,但类型大致还是选秀、亲子、脱口秀、竞技类、美食类、舞蹈类、观察类、体验类等。类型其实是一种限定性,它提醒生产者在策划新的节目的过程中不必异想天开,另起炉灶,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节目。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如此,生产出来的节目也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另一方面,在借鉴的基础上,选择突出原有类型中的某些要素,或者直接嫁接上一些新的元素,这就是所谓的视听节目类型的“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只是在原有类型基础上的变异,借鉴要远远多于改造,只有把握住这个度,才能让已有的成功类型在“似曾相识”中获得大众热切的关注。《开讲啦》《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中国诗词大会》《火星情报局》《奇葩说》《中国有嘻哈》等风靡一时的综艺节目,都可以在“前辈”中找到“类型化”的元素。
综艺节目多元的形态映射社会价值趋向
一定程度上,一切艺术形式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演绎和重构。在复制技术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人们通过戏曲、宗教仪式等人际方式传情达意。人们通过身体器官发出声音、动作、表情直接传情达意,也会借助服饰、环境等媒介物传情达意。这些来自于人本身和居所有关的符号,常常超越日常生活被创造性地制造成其他的形式,诸如音乐、舞蹈、绘画等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表达形式,而这些形式往往比较集中地运用到诸如婚嫁、祭祀等仪式中。日常生活是一种经验的存在,它具有一种惯性的、自敝的作用,而仪式是通过一种陌生化的方式,使人们重新体验和感受它的存在。③仪式其实是媒介技术尚未发展时期的一种直接表达形式。通过这样的“直接媒介”形式,人们感知世界与他人,获取欢乐和认同。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日益丰富,直接媒介形式逐渐被应用到各种节目中,并且呈现出仪式泛化、形式多样的情形。换句话说,综艺节目实际上仍然具有“仪式”意味,把受众带入观察、体验、互动、游戏、竞赛、娱乐等日常并不容易获得的某种文化价值的享受当中。比如早期的真人秀节目《幸存者》,还有东方卫视的《跟着贝尔去冒险》,秀的是什么?记录的是什么?是现代都市人在复杂自然环境里生存与征服的游戏,节目中的诸多行为、环节,都带有原始部落的生活印记和直接媒介的艺术形态。
发展至今,单一艺术形态被“混搭”和“跨界”地应用到各种类型的节目尤其是综艺节目中。比如语言意象中的演讲演变成脱口秀节目,比较著名的节目有《TED》《开讲啦》《我是演说家》《奇葩说》《吐槽大会》,当前又呈现出泛脱口秀的尝试,如“甜品+脱口秀”的《男子甜品俱乐部》,“说唱+脱口秀”的《吐丝联盟》,“两性辩论+脱口秀”的《开心相对論》,“汽车+脱口秀”《卡拉偶客》,都有脱口秀这个形态。
总体看,当前流行的综艺节目形态繁杂,但变化趋势主要有两点。首先是融合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是融合度,一方面是数量。比如《火星情报局》把表演、游戏、对话等多种元素都融合在一起,使节目更具可看性,《美人尖叫秀》凭借多型格高颜值人气网红、趣味游戏混搭、网络实时互动的优势,获得数百万网民关注。《饭局》等网络综艺节目,以及VR视频内容,都出现了新的表现元素,与传统的元素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观看体验。互联网自制综艺节目正在大力尝试跨界组合、异业联盟,与电商与游戏平台合作,对综艺节目的IP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最大程度地发挥粉丝经济的效益。这种融合是有机的、成长的,体现的是1+1>2的效果。这正是节目形态变化的精髓所在。
另一种趋势是科技因素在节目形态的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融合性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发展提供的整合手段,网络、手机介入电视节目,开创了多种媒体参与的新形式。比如爱奇艺的《十三亿分贝》就引入了直播,将音乐综艺玩出了新花样。再如,网络综艺节目常态化地利用微博、微信、QQ等工具,打造粉丝关注喜欢的网综节目和艺人以及参与网综节目的重要平台,粉丝可在这些平台上了解节目、艺人最新动向,表达自己的关注和喜爱。即使是一个附加性的弹幕功能,也体现出对网民的尊重,比正经八百的评论区更加重要,有利于受众进行实时评价。
在多种手段、方式、形态创新应用的背后,驱动综艺节目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对受众亚文化的精准定位、表达、挖掘,是对受众价值追求的倡导和满足。比如,网络综艺节目《偶滴歌神啊》,以“非大型、不靠谱、伪音乐、纯网综艺节目”为口号,节目追求“自我快乐”与“快乐自我”的双重实现,要求无论是选手、嘉宾还是观众都要做到“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自己快乐就好”。就连非常小众的二次元文化,也有《我爱二次元》《超次元偶像》等节目来呈现。
总体看,网络综艺节目日益呈现出鲜明的强娱乐、重垂直、深互动、年轻态风格,在大量运用明星、搞笑、高颜值等元素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呈现出文化和故事并重、生活服务和社会实验并重的趋向。《我去上学啦》制作组对15-24岁网络主流群体喜欢什么样的综艺节目进行调查,排名第一的选项是思想,另一个选项则是“不管你要告诉我什么,请娱乐化表达”。④这两者也是未来综艺节目形态的创新演变需要遵循的“道”。(本文是南京晓庄学院高层次培育项目“融合媒体内容生产创新研究”阶段成果)(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注释:①苏 越,刘荣光等:《现代思维形态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②[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③胡志毅:《现代传播艺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④祖 薇:《网络综艺已成综艺节目主流 呈现三大特点》,《北京青年报》,201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