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自弗雷格(Frege)1892年开始对意义和所指进行探讨后〔1〕,国内外研究者也开始持续不断地关注蕴涵和预设的问题了,但大家对如何区分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则研究较少。笔者查阅了国内的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国外的Elsevier SD数据库,发现研究预设和蕴涵方面的文章国内有33篇,国外有1500篇,而专门以疑问句为语料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以下文献。
Levinson指出一般疑问句的预设可以用eitheror呈现〔2〕。比如:
(1)Is there a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2)Either there is a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or there isn’t.
从一般疑问句的信息焦点看,例(1)以例(2)为预设。但是Levinson又认为此种以either or为句型的预设对于一般疑问句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是“空预设”(vacuous presupposition),不过他认为选择疑问句可以有either or句型的预设〔2〕。比如:
(3)Is Newcastle in England or is in Australia?
(4)(Either) Newcastle is in England or Newcastle is in Australia.
例(3)以例(4)为预设。Levinson还认为特殊疑问句也有预设,这类疑问句的预设由疑问词触发,其中who、where、how等分别可以触发someone、somewhere、somehow等〔2〕。比如例(5)以例(6)为预设:
(5)Who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6)Someone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Quirk等人赞同Levinson的观点,认为特殊疑问句的预设和相应的不定代词或不定副词有关。比如“Who ever opened my letter”预设“Someone ever opened my letter”,“When will you be promoted”预设“You will be promoted sometime”,“How did you mend it”预设“You mended it somehow”, 等等〔3〕。
Peccei认为特殊疑问句的预设和疑问词没有关系,比如:
(7)Did Mike smash the television?
(8)When did Mike smash the television?
(9)I was eating popcorn when Mike smashed the television.
(10)Why did Mike smash the television?
(11)I don’t understand why Mike smashed the television.
(12)I wonder if Mike smashed the television.
(13)I wonder how Mike smashed the television.
例句(8)、(9)、(10)、(11)和(13)分别以“Mike smashed the television”为预设,而例句(7)和例(12)是“开放性”的问题,不以“Mike smashed the television”为预设〔4〕。Yule赞同Peccei的看法,认为只居于疑问词后面的信息是已知的或者背景性的信息①,才可以充当句子的预设〔5〕。
国内学者石安石的观点与Peccei和Yule相同,不过他的判定标准更具操作性:从疑问句的回答中来确定其预设。他认为无论疑问句的答案如何,不变的那部分信息就是疑问句的背景信息,就是这个疑问句的预设〔6〕;换句话说,疑问句中传达到了而又不要求回答的那部分信息是句子的背景信息,就是预设。以下各例中有下划线的句子为预设:
(14)你为什么迟到?(即:你迟到了。为什么?)→(15)你迟到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释,“你迟到了”都是例(14)不变的背景信息,所以例(14)是以例(15)为预设的,即你迟到是事实,然后才有“你为什么迟到”。
(16)你准备坐车还是骑车进城?(你准备进城。是坐车还是骑车?)→(17)你准备进城。
无论怎么回答,下划线的信息都是不变的,所以例(16)以例(17)为预设。
(18)你哪天到北京的?(你到北京了。是哪一天到的?)→(19)你到北京了。
无论回答哪天,“你到北京了”都是例(18)的背景信息,所以例(18)以例(19)为预设。
(20)谁病了?(有人病了。是谁?)→(21)有人病了。
无论说什么人生病,“有人病了”都是例(20)的不变的信息,所以例(20)以例(21)为预设。
但以上研究存在着不足:(1)结论相互矛盾。首先是研究所得的结论不一致。比如Levinson认为一般疑问句没有eitheror句型的预设,选择疑问句却有这样的预设;他还认为特殊疑问句本身可以做预设触发语,但又认为此类句子的预设和someone-who、somewhere-where、somehow-how等的语义关系有关,即特殊疑问句本身是触发语,特殊疑问词也是触发语,但这两种触发语有什么联系和不同则没有说明。石安石认为“谁生病了”以“有人生病了”为预设,判断的依据是后者是前者的背景信息;同时又认为“正是他生病了”(强调句)以“有人生病了”为蕴涵〔6〕,“有人—他”(“someone-he”)就有了上下义关系。那么“有人—谁”就没有上下义关系?可见得出以上结论是牵强的。其次是不同研究的结果相矛盾。依据Levinson有关判定预设的标准,“When did Mike smash the television”应该以“Mike smashed the television sometime”为预设,但是学者Peccei却认为前者的预设应该是“Mike smashed the television”。这是因为判断标准不同造成的:Levinson的标准是预设由疑问词触发,Peccei的标准是预设由句子的背景信息触发。由此可见,有必要重新审视蕴涵和预设的触发手段及其适用范围。(2)对否定检验法的使用没有贯彻始终。Levinson指出否定检验法是判断句子预设的重要方法,可是在涉及疑问句的预设时他却舍弃了否定检验法而依据疑问词和相应不定代词的语义关系来确定是否是预设。这显然是矛盾的。石安石认为否定检验法不适用于甄别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值得探讨。(3)对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分析不够全面。以上文献没有分析疑问句的蕴涵,也没有指出蕴涵和预设的区别,更没有研究各种疑问句的预设。汉英语言至少有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义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四种类型的疑问句,在一般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中,还有针对谓语、宾语、表语提问的疑问句和针对补语和状语提问的疑问句。Levinson的研究没有讨论针对补语和状语提问的一般疑问句的预设,而且特殊疑问句还有疑问词可以充当状语、主语、表语、宾语和定语等多种类型的句子,而以上文献研究并没有涉及所有类型的疑问句,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四种类型的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
石安石和刘哲针对蕴涵和预设的区别有过研究〔6~7〕,笔者也曾撰文《蕴涵和预设判别的逻辑语义标准:困境与对策》指出传统判别蕴涵和预设的方法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但仍然觉得还有很多问题没能很好解决〔8〕,为此本文以疑问句为例,依据蕴涵和预设的触发手段,以确定各种类型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并利用逆向否定检验法来判断蕴涵和预设的差异,从而探究不同的触发手段在多大范围内可以适用于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的确定。研究问题包括:(1)有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触发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2)否定检验法是否适用于判别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如果不完全适用,可用什么样的辅助办法弥补?(3)各种类型的疑问句都可以有什么样的蕴涵和预设?
预设和蕴涵是语义学中的两个概念,预设不是语句中固定不变的、不受语境制约的成分,它是可消除的,是信息的背景;蕴涵是一种纯逻辑推理,具有不可消除性,是语句中信息的一部分〔9〕。要确定一个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就要考查其触发手段,学界通常认为语言类的触发语和信息类的触发语两种手段可以触发蕴涵和预设。在第一类语言类触发语中,蕴涵的触发语包括上义词或者下义词(“我喜欢花”蕴含“我喜欢玫瑰花”,“我喜欢玫瑰花”蕴含“我喜欢某种花”,花和玫瑰花有上下义关系)、代表整体的词或者代表部分的词(“他到过北京”蕴含“他到过中国”,“他到过中国”蕴含“他到过中国某地”,中国和北京有整体部分的关系)、一部分类义词(“我经常去看他妈妈”蕴含“我有时候去看他妈妈”,经常和有时候有表示程度上的类义关系)、同义词(“法国国王秃头了”蕴含“法国国王谢顶了”,秃头和谢顶有同义关系)和反义词(“书在木板上面”蕴含“木板在书的下面”,上面和下面有反义关系)等等。这种由句子中特定词汇触发的蕴涵叫做词汇型蕴涵,其中由上下义、整体部分、一部分类义等语义关系触发产生的蕴涵又叫做单向蕴涵〔10~11〕;由同义和反义的语义关系触发产生的蕴涵叫做双向蕴涵,也叫句子的释义(paraphrase)〔10〕;还有就是对整个句子进行释义(比如“他吃了早餐了吗”蕴含“他或者吃了早餐或者没有吃早餐”),这种依据整个句子的信息进行释义而产生的蕴涵叫做结构型蕴涵②。
预设也有自己特定的语言类触发语③。由限定性描述(“法国国王秃头了”预设“法国有国王”)、事实性动词(“我当时意识到他生气了”预设“他当时生气了”)、状态变化动词(“我儿子继续犯拼写错误”预设“我儿子犯过拼写错误”)、重复性表达(“他又虐待小动物”预设“他以前虐待过小动物”)、暗示性动词(“我忘记你来过桂林了”预设“你来过桂林了”)等触发的预设叫做词汇型预设;由时间从句(“我昨天吃了晚饭就去公园散步”预设“我昨天吃了晚饭”)、虚拟性的条件从句(“他姐姐昨天要是不加班就来参加你的生日晚会了”预设“他姐姐昨天加班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古玛雅人,兴盛于公元200年前后,是伟大的建筑家”预设“古玛雅人兴盛于公元200年前后”)等触发产生的预设叫做结构型预设〔12〕。
但有时候不容易确定两个表达到底有什么样的语义关系,对不定代词与名词或者代词之间的关系就各自都有各自的认识了。在讨论蕴涵时,石安石指出someone-he有上下义关系〔6〕,刘哲则认为是虚拟的类属关系,不定代词是虚拟上义词〔7〕,Peccei则笼统指出有某种相互包含的关系〔4〕。不定代词或不定副词与特殊疑问词如something-what、someone-who、sometime-when等是什么语义关系更是无法定论。还有作为预设触发语的暗示性动词manage,如果纯粹从语义关系看,它包含try与succeed的意思;如果按照单向蕴涵的定义(即一个句子要包含另一个句子),似乎“He managed to stop the car”可以蕴含“He tried to stop the car”。还有一些疑问句的衍推并不是由以上所列出的触发语产生的,比如“When will you hand in your assignment”的衍推“You will hand in your assignment”就不是以上所列触发语产生的,而是通过第二种类型的触发手段——信息类触发语,即通过确定句子的断言信息来获得蕴涵,通过确定句子的背景信息来获得预设的。石安石把一个句子的断言信息定义为从句子中抽象出来的基本信息,把背景信息定义为从句子中抽象出来的附带性信息〔6〕。如“离电影院几米远的妇产医院的门口停着救护车”的断言信息是“某处有某物”,背景信息是“离电影院几米远的地方有妇产医院”“妇产医院有门口”。一般认为句子的蕴涵处在该句子的断言信息中,预设处在句子的背景信息中或者就是背景信息本身。因此“妇产医院的门口停着车”“电影院旁边是妇产医院”分别是“离电影院几米远的妇产医院的门口停着救护车”的蕴涵和预设。
确定句子的断言信息和背景信息可以甄别多数特殊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但至于什么是断言信息和背景信息则见仁见智。石安石认为:不管怎么回答,特殊疑问句中不变的那部分信息就是疑问句的背景信息,其中内含预设,需要回答的那部分信息则属于断言信息,其中内含蕴涵〔6〕。但并非所有的特殊疑问句都有独立的背景信息,上例(20)中的“病了”是不要求回答的信息,可是这个信息并不完整,它还需要和别的信息(比如小张、我弟弟、某人等)结合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信息。那么这个“不需要回答”的信息和别的信息结合起来形成的“混血儿”信息是不是疑问句的预设呢?这还不能确定。
由此可见,语言类触发语和信息类触发语均可以用来衍推出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这两类触发语各有优缺点。语言类触发语的优点是范围明确,只要掌握那些语言学专家规定出的一定数量的触发语,就可以拿它们来作为依据,获取句子的蕴涵和预设;不足之处就是有一些疑问句的疑似触发语和其衍推的关系(something-what、sometime-when、some reason-why等)并没有得到明确。信息类触发语的优点是判断标准简单,而且易于操作,只需要把疑问句做一定的变形,找出其中不变的和可变的部分,前者就是预设,后者内含蕴涵;不足之处是有些句子(比如疑问词做主语、表语、定语或简单宾语的句子)并没有独立不变的信息,找不出背景和断言信息。
其实否定检验法可以判别句子衍推出的信息是否属于蕴涵或者预设。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否定句子,看其衍推的真值产生什么样变化。不同研究者对该方法的表述略有差异,笔者采用石安石和Saeed的观点(见表1)。
表1 蕴涵、预设和其母句的真值关系
表1设计的出发点是分别否定母句及其蕴涵或者预设,看看它们各自的反应。具体说来,如果否定母句,其蕴涵有可能被否定也有可能不被否定(也就是或真或假);反过来,如果否定蕴涵,其母句被完全否定,这种蕴涵叫做弱蕴涵,通常是下义蕴含上义、部分蕴含整体。蕴涵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否定母句,其蕴涵被完全否定;反过来,如果否定蕴涵,其母句有可能被否定也有可能不被否定,这种蕴涵叫做强蕴涵,通常是上义蕴含下义、整体蕴含部分。对于预设,如果否定母句,其预设并没有被否定;反过来,如果否定预设,其母句没有意义。由此可见,否定检验法有正向否定检验法和逆向否定检验法之分。正向否定检验法就是否定母句,看看其蕴涵或者预设的真值变化;逆向否定检验法就是否定蕴涵或者预设,看看其母句的真值变化情况。
由于疑问句(特别是一般疑问句)不直接表达命题,不能对其进行否定,因此正向否定检验法也就不适用来判别句子的蕴涵和预设。从这一点看,石安石关于否定检验法不适用于判别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他没有注意到的是,蕴涵和预设是陈述句,表达了确定的命题,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对它们直接否定,因此逆向否定检验法是可以用来判别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的。从“你昨天早餐吃了什么东西”可以衍推出:(1)“你昨天吃了早餐”,(2)“你昨天早餐吃了某种食物”。否定(1),疑问句显然没有意义,因此(1)为预设;否定(2),母句显然可真可假,因此(2)为蕴涵。如此分析,Levinson认为(2)是预设的看法就不正确了。但逆向否定检验法也不是全能的,从“你昨天吃早餐了吗”衍推出的“你昨天或者吃了或者没吃早餐”就不可否定。虽然逆向否定检验法在这里不适用了,但仍可以根据该衍推和其母句的语义关系来确定是蕴涵,因为该衍推是对一般疑问句的释义。
由此可见,根据触发语的不同可以确定多数句子的衍推是蕴涵或者预设,但由于蕴涵和预设的区分还未有定论,个别句子得出的衍推到底是蕴涵还是预设仍有争议,对此需有一个判别标准,笔者认为逆向否定检验法就是这个标准,即使个别情况它失效了,仍然可以依据衍推和其母句的语义关系来确定。总之,从语义学上看,不应该模糊蕴涵和预设的界线。
汉语和英语都有四大类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④,下面依次论述。
一般疑问句有多种类型,笔者讨论的是对谓语、表语、宾语部分提问的一般疑问句和对补语和状语部分提问的一般疑问句。对谓语、表语、宾语部分提问的一般疑问句有“Can you run”,“Was Tom’s brother ill”,“Do you like coffee”等,可以对这类一般疑问句进行释义,比如“Was Tom’s brother ill”的释义句就是“Either Tom’s brother was ill or he wasn’t”。这个释义句是疑问句的结构型蕴涵,而且从这类一般疑问句中可以衍推出不止一个附带性信息的句子。比如“Was Tom’s brother ill”有附带信息句子“There exists a person called Tom”,还有“Tom has a brother”,这就是预设,可以用逆向否定检验法验证,即否定了预设,母句“Was Tom’s brother ill”就没有意义。这种预设属于词汇型的预设,它们是由母句中的限定性表达触发的。
对补语部分提问的一般疑问句有“Is the sun rising red”(对主语补语提问)、“Did the committee appoint him president”(对宾语补语的提问)等。以对宾语补语提问的句子为例,可以衍推出语意“The committee appointed him”,这是蕴涵还是预设?笔者认为应该是预设,而且是结构型预设,因为它是疑问句的背景信息(即该疑问句相当于“The committee appointed him. Is he going to be a president?”);同时,利用逆向否定检验法也可以证明:否定下划线的句子,疑问句就没有意义。对宾语补语提问的疑问句也可能有词汇型预设,比如“Did the committee appoint him president”预设“There exists a committee that can appoint him president”;而且该疑问句还可以衍推出“The committee appointed him for some position”这样的句意,这是词汇型蕴涵,依据是“position-president”有上下义关系;对该句还可以用逆向否定检验法判定:否定蕴涵,疑问句可真可假。
对状语部分提问的一般疑问句“Is Tom going to New York by train”可衍推出“Tom is going to New York”这样的句意,这是结构型预设,依据是它属于疑问句的背景信息,即该疑问句相当于“Tom is going to New York. Is he by train?”逆向否定检验法可以判别:汤姆连纽约都没去,问他是否坐火车去纽约显然没有意义;“Is Tom going to New York by train”的另一个衍推“There exists a person called Tom”则属于词汇型预设,它是由限定性描述Tom触发的,逆向否定检验法也可以判定这点;该疑问句还有一个衍推“Tom is going to New York by some vehicle”属于词汇型蕴涵,其中的vehicle和train有上下义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对状语部分提问的一般疑问句不等于有状语的一般疑问句,如“Did you stop the thief when you saw him picking the lady’s pocket?”虽然有时间状语从句,但是显然句子并不是对该状语提出疑问。
基于以上例证,笔者认为Levinson关于一般疑问句没有预设的观点有些片面,实际上是对谓语、表语和宾语部分提问的一般疑问句可以有词汇型预设,对补语和状语提问的一般疑问句可以有词汇型和结构型预设。
选择疑问句中有对分句的选择(如“Shall I come to pick you up or shall we meet at the airport”)和对句子中一个成分的选择,包括对谓语(如“Are they reading or chatting when their teacher left the classroom”)、表语(如“Is it right or wrong”)、宾语(如“Would you like coffee or tea”)、补语(如“Are you appointed president or chairman”)和状语(如“Will you go there by bus or by train”)等的选择。一般来说,对补语和状语提供选择的疑问句有词汇型蕴涵和词汇型、结构型预设,对分句、谓语、宾语和表语提供选择的疑问句有结构型蕴涵和词汇型预设。这和一般疑问句的情况类似,不再示例分析。
反意疑问句有提问和强调两种功能,这里只讨论提问功能的反意疑问句。如果反意疑问句的陈述句部分只有主谓宾结构(如Lucy likes English,doesn’t she)或者主语加系表结构(His sister is sweet tempered,isn’t she),那么反意疑问句就有释义性的结构型蕴涵和词汇型预设。“Lucy likes English, doesn’t she”蕴含“Either Lucy liker English or she doesn’t”,预设“There exists a person dalled Lucy”。如果陈述句部分还有补语或状语,比如“They appointed him president, didn’t they”,“Tom is going to Beijing by air, isn’t he”,那么反意疑问句就有词汇型蕴涵和词汇型、结构型预设。这和一般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的产生情况类似,在此不赘述。
特殊疑问句可由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引导,疑问代词有who、what、which等,疑问副词有when、where、why、how等。
(1)who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who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如“谁生病了”;也能充当宾语,如“你喜欢谁”⑤。从who疑问句可以衍推出带有不定代词someone的句子,这种句子就是who疑问句的词汇型蕴涵,比如“Who was ill”蕴含“Someone was ill”,“Who do you like”蕴含“You like someone”。这不是根据someone-who的关系来确定的,因为至今还未清楚Someone-who到底是什么样的语义关系;也不是依据断言信息和背景信息来确定的,因为这样的疑问句没有独立的背景信息,但可以尝试着用逆向否定检验法来进行判定。如否定“Someone was ill”,即“Someone was not ill”(某人没有生病),母句“Who was ill”可真可假,符合表1关于蕴涵的规定;不过否定“Someone was ill”也会得到“No one was ill”(“没有人生病”)的句意,本文不采纳“No one was ill”的句意,因为“Someone was ill”的焦点应该是谓语而不是主语,所以否定的焦点也应该在谓语上。who充当主语和宾语的疑问句有词汇型的预设。仍以“Who was ill”为例,它一定预设“There exists someone identifiable (by both speaker and addressee) to be ill”,否则母句是没有意义的。此类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其实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学者Levinson说有些疑问句共用自己的断言信息作为预设和蕴涵是有道理的〔2〕。但是这里的蕴涵和预设各自的句式会有不同,前者应该是“Someone/somebody is”,后者则是“There exists someone/somebody”。
(2)what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如果what充当主语、表语、定语(相当于which的用法)或者简单宾语(即宾语是没有任何限定成分的专有名词或者一般名词),比如“What happened when I left for your home”“What are those”“What mischief did he make”“What do you like”,那么句子产生的蕴涵和预设和who疑问句蕴涵和预设的产生方式类似。如果what做宾语时还有限定成分,如“Whatdid he havefor breakfastyesterday morning”,即for breakfast做what的后置定语,那么它就有词汇型蕴涵“He had something for breakfast yesterday morning”;触发语是what,即产生something-what的语义关系,其结构型预设是“He had breakfast yesterday morning”,依据是它属于母句的背景信息,母句可以改写成“He had breakfast yesterday morning.What did he have?”对此,逆向否定检验法也是有效的判断方法:他昨天早上连早餐都没有吃,那么问他早餐吃什么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3)疑问词副词引导的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对于这类句子的预设的分析,笔者同意石安石和Peccei等人的观点,即通过确定句子的背景信息寻找其预设。比如“When is your brother leaving for Beijing”预设“Your brother is leaving for Beijing”,因为它就是该句子的背景信息,疑问句可以写成“Your brother is leaving for Beijing.When?”无论怎么回答,划线的句子总是不变的;也可以用逆向否定检验法来判断:否定了预设,疑问句就会没有意义。该疑问句这个预设是结构型的,它还有词汇型预设,由句子中的限定性表达(比如your brother、Beijing)触发。但是石安石和Peccei等人没有分析这类疑问句的蕴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疑问词本身来考查句子的蕴涵:when、where、why、how可分别对应于sometime、somewhere或some place、some reason、somehow,从疑问句中衍推出带有这些相应不定代词或不定代词词组的句子,这就是蕴涵。比如“When is your brother leaving for Beijing”蕴含“Your brother is leaving for Beijing sometime”,这是词汇型蕴涵,因为它由sometime-when触发。在疑问副词引导的句子的蕴涵和预设的判别上,笔者的判断和Levinson与Quirk等人的矛盾,他们认为是预设的句子笔者却认为是蕴涵。那么谁的正确呢?笔者认为可以用逆向否定检验法来检验:否定了“Your brother is leaving for Beijing sometime”,母句仍然可能成立,即尽管你的兄弟不在某个时候出发去北京,我关于他何时去北京的询问仍然是可能有意义的,符合表1中关于蕴涵的规定。
由此可见,对谓语、宾语或表语提问的非特殊疑问句有结构型蕴涵和词汇型预设;对补语或状语提问的非特殊疑问句有词汇型蕴涵、词汇型和结构型预设。特殊疑问句方面,who疑问句有词汇型蕴涵和词汇型预设;当what做句子主语、表语、简单宾语或者定语时,句子有词汇型蕴涵和词汇型预设;当what做复杂宾语时有词汇型蕴涵、词汇型和结构型预设;疑问词做状语的句子均可以有词汇型蕴涵、词汇型和结构型预设。在判别方法上,逆向否定检验法是一种有效的判别手段,即使个别案例中逆向否定检验法不适用,也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语义关系来甄别。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语料对象都是简单句,如果还要考虑到复合句,如“Did you stop the thief, who was picking the lady’s pocket just now”“Who was ill while the professor was giving his lecture”“What mischief did he make when you tried to ask him to behave”等,情况就会更加复杂,需要具体句子具体分析。还有一点是,本文既说触发手段可以确定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又说可以用逆向否定检验法来区别蕴涵和预设,这似乎有循坏论证之嫌,其实笔者想表达的是确定句子的触发手段是分析蕴涵和预设的出发点,由于蕴涵和预设的区分还未有完全定论,得出的个别句子的衍推到底是蕴涵还是预设难免有争论,对此需要有一个判断标准,笔者认为这个标准就是逆向否定检验法,它能最终判断出句子的衍推到底是蕴涵还是预设。
当然,一个疑问句可能有多个蕴涵。以“When is your brother leaving for Beijing”为例,除了上一段中提到的蕴涵,它可能还有“Someone is leaving for Beijing sometime”“Someone is leaving for some place sometime”,只不过“When is your brother leaving for Beijing”的信息焦点在“when”上,所以它最凸显的蕴涵是“Your brother is leaving for Beijing sometime”。本文所讨论的正是这类最凸显的蕴涵。同样,一个句子也会有多个预设,有由句子的背景信息触发的预设和句子特定表达触发的预设,只是在实际交际中听话者不一定意识到句子所有的预设。比如在法庭审判中,原告律师问被告:“Did you stop beating Mary”(Mary是被告的妻子),他的回答是“Yes,no,I never beat her”。从回答中可以看出被告的心理状态变化:被告起初想回答Yes,但是意识到这等于承认自己以前打过妻子,回答No更不能否认以前打过妻子,于是把律师问话的预设“The husband beat the wife before”否定掉了,即“I never beat her (before)”。其实句子“Did you stop beating Mary”有“You beat Mary before”“There exists a husband beating his wife Mary”“There exists a person called Mary”等预设,被告意识到的是第一个预设。这说明句子的预设有一定的心理凸显性,因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略去不谈。
本文探讨了各类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认为:(1)语言类触发语并不是确定蕴涵和预设的唯一手段,信息类触发语(即句子的断言和背景信息)同样有助于分辨蕴涵和预设。这两种确定方法有自己相对的适用范围:对于有状语或补语的疑问句,区分出句子的断言和背景信息就可以方便找出蕴涵和预设,否则只能根据相应的语言类触发语来确定。(2)否定检验法仍然部分适用于判别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而逆向否定检验法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3)不同类别的疑问句会有不同种类的蕴涵和预设,其中绝大部分的疑问句有词汇型蕴涵和词汇型与结构型预设,少数句子有结构型蕴涵和词汇型预设。对疑问句的蕴涵和预设进行系统分析和检验,可以丰富语义学和逻辑学的研究视野,将来还可以研究小说、电影或者电视访谈节目中对话提问所内含的蕴涵和预设的心理凸显性,以此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语言使用的联系。
注释:
①Levinson也指出:一句话有可能是对某个命题的陈述或者否定或者疑问,但是它的预设不会改变。可以做这样一个比方:图形可以在一定的范围改变,但是背景总是一样的。(原文:An utterance may be to assert or to deny or to question some proposition, and yet the presuppositions can remain constant, or to employ our analogy— the figure can vary within limits, and the ground remain the same.)
② 由此可见,至少有两种方法对句子进行释义。一种是词汇释义法,即用一个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转述句子。比如“灯在桌子的上方”和“桌子在灯的下方”;还有一种是句型释义法,即根据句子的信息转述句子。比如“她生病了吗”和“她或者生病了或者没有”。前一种释义属于词汇型蕴涵,后一种是结构型蕴涵。
③ Levinson列了13种预设触发语:(1)限定性表达(如有修饰语的名词词组),(2)事实性动词和词组(如regret、realize、be proud that等),(3)暗示性动词和词组(如manage、forget、sb. happened to do等),(4)状态变化动词(如begin、continue以及come、go、leave等趋向动词),(5)重复性动词、词组和副词与词组(如restore、come back、again、notany more等),(6)判断性动词(如accuse、criticize等),(7)时间状语从句,(8)强调句和准强调句,(9)内含性强调句(即口语表达中需要重读强调的句子),(10)比较和对照(如too、back、than等),(11)非限制性定语从句,(12)虚拟的条件状语从句,(13)疑问句。
④ Quirk等人认为英语有三类疑问句:YES-NO疑问句(包括一般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WH-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
⑤ 疑问词who还可以充当句子的表语,但这样的句子是要问别人的身份的,不能从如此的句子衍推出不定代词someone的句子。比如“Who’s that woman”的可能回答是“She is Rose”,不能是“She is some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