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班的儿童正处于能够激发爱国情怀、培养爱国情感的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鉴于儿童的认知基础,我们通过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方法,运用美国教育认知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1918-2008)的先行组织者策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儿童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从而掌握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因此,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课程,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增强儿童对于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关键词:爱国情感;儿童;爱国主义教育
儿童爱国主义教育,从其根本目标来说,就是要增强儿童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怀,但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活动除了能够树立儿童的爱国情感,更重要的是,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将儿童的原有认知加入生动有趣的课堂情节,以畅谈的形式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以讨论法展开的社会活动是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更是幼儿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意图
(一)爱国主义教育可行性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教育内容中的社会领域的目标第5条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要有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这一条例规定,我们将课堂内容与儿童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起来,使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把抽象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儿童感兴趣的旅游玩耍交流,从而让儿童能够在一个具体的、自己有所体会的环境中获得快乐,进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儿童有着丰富的旅行经验,并且对游玩有着极大的兴趣。我们在儿童的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儿童自己说出他们自己喜欢的地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儿童独立自主的说出我国的一些特征与情况,从而让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激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二)对象特点分析
3-6岁儿童是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品格的黄金时机,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并且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了一定弹性。对于这些特点,加上儿童对旅游的兴趣,我觉得引导儿童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让儿童与老师,同伴进行交流讨论,让儿童认识到爱家乡、爱祖国的行为就在我们身边。
儿童对于灌输式的社会活动教育已经没有了新意,若整个幼儿园活动过程不能引发儿童的兴趣 ,我们也很难将整堂活动按计划进行。
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设计的分析
(一)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1)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中,刘金花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儿童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概括性的道德情感,如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等。”儿童对道德伦理的认识是相当简单的,因而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也是十分粗浅的,而“在我们社主义国家,道德感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在活动设计中,认识到了儿童道德情感体验的粗浅性,加入了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引导儿童进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从而为以后儿童以后道德情感培养打下基础。
活动设计中应当避免的是儿童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大班阶段的儿童对于爱家乡、爱国等一系列抽象名词没有具体的概念,也不能清楚地区分地图的不同模块。因此,“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采用抽象的符号形式学习的弊端,必须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把感知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真正使教学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我们在活动中,加入了新媒体,这样在直观性上,更好的引起了儿童的兴趣,把儿童已有的切身体会和活动任务结合了起来,提高儿童在这种这会文化活动中的积极性。
(2)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大班儿童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中国、祖国、名胜古迹都有一定了了解与认识,知道天安门是我国的名胜古迹,但是对于天安门对于中国有什么意义,却完全不知,我们从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顺着他们的认知体系,进行具体的事物举例,将热爱祖国就是要小朋友们不乱扔垃圾等这些具体事例贯穿全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些从儿童已有认知水平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正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所认为的“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成人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正是最近发展区的距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设计中才能够在儿童已经有了的旅游体验中,通过交流,上升为如何去热爱祖国。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1918—2008)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本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之中,可以先准备好了中国一些名胜古迹、少数民族等引导性材料,在儿童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形象直观地方式呈現出来,连接儿童原有知识与本次活动的新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掌握这次活动所提出的重难点,这种方式正好运用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1918—2008)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应该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同时能为学生所掌握,且以其熟悉的语言来陈述。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学生能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新内容前,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使新知识清晰地联系起来,为新知识提供认知框架或固着点。”大班儿童对于热爱祖国这些概念新知识的理解,需要老师在其已有的知识贮备中搭建桥梁,连接游山玩水与爱国行为之间的转化,激发儿童的爱国之情。
(二)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分析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中第二条明确的提出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且在内容和要求中的第7条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第8条提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原则,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熏陶下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在活动设计中,就要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增强儿童对于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结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教育内容中的社会领域板块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当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今爱国主义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而爱国主义教育又贯穿于整个幼儿园的社会活动之中。儿童现在处于树立爱国自豪感的阶段,在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社会活动设计中,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在中国大的主题之下,贯穿中国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同时穿插具体的爱国主义行为,我们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抓住儿童道德教育的黄金时期,适当的为儿童展示出我国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并且在新媒体支持活动的前提下,创设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儿童独立自主的说出我国的一些特征与情况,为儿童以后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从而让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激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張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 黄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第一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S].北京,1994.
[10] 张莉云.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及教育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魏俊杰(1995-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