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2019-05-13 01:57薛法根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结构化事物

薛法根

母语学习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习得”,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经验”,进而在经验梳理中领悟“语文知识”;一条是“学得”,在教学中获得“语文知识”,进而在语境运用中形成“语文能力”。“习得”在于“暗自摸索”,从海量的语言实践中“举三反一”;“学得”在于“仙人指路”,是在“举一反三”的实践过程中化知为能,直至熟能生巧。“习得”主张多读多写,先练后学;“学得”提倡精读精练,先学后练。其实,“习得”与“学得”殊途同归,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经验),背后支撑的是语文知识。这里的“一”就是语文的原理、概念、规则等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就在于“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通过“联想与结构”将“经验”与“知识”进行关联、转化。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联想”,将所学的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内在的联系,或用经验印证知识,或用知识凝练经验,并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而结构化的知识(经验)在下一个语文学习活动中,才能被激活、联想与迁移。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在于促进经验与知识的转化过程,让学生个性化的语文经验与普适性的语文知识相互映照、相互滋养,成为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不竭能源。

统编语文教材“双线并进”的编排策略,凸显了“语文要素”这条主线,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语文要素”,设计了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的“知识與经验”的双向转化路径。比如第六册第七单元,以“事物的方面”为读写主题,整体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群:

任务1:通过三篇阅读课文,准确把握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整体认识事物。《我们奇妙的世界》写了“天空”与“大地”两个方面,“天空”从“清晨、白天、傍晚、夜晚”四个方面来表现,“大地”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来表达;《海底世界》写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方面,“景色奇异”则从“海底的声音、动物的活动以及植物的差异”三个方面具体写;《火烧云》从“色彩与形状”两个方面表现变化之多、之快。

任务2:通过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将阅读中获得的语文经验,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结构化的语文知识。事物的方面可以从“时间、类别、特征”以及“质地、功能、用途”等维度划分;每个方面又可以选取相关的事物、现象等来写具体、写清楚。这是“举三反一”的归纳过程。

任务3:通过课外阅读,将“事物的方面”这个阅读思路运用于多篇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提高同类文本的理解“深度与速度”。这是“举一反三”的迁移过程,需要我们及时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多个文本,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结果。

任务4:通过构思《国宝大熊猫》的写作,将搜集的零散信息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出介绍的若干方面,并就重点的方面选择具体的事例写。这是“举一反三”的运用过程,旨在从读学写,由读的能力迁移到了写的能力。

无论是“举三反一”还是“举一反三”,都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自我建构。教材与教学所设计的“知识与经验”转化路径,必须是学生的实践经历,而非教师的讲解传授。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建构,离开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结构化事物
国学积累:语文写作教学路径的多元探寻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美好的事物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奇妙事物用心看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