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巧妙
〔摘要〕通过基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操兼容的理念,以序列化专题式的工作坊形式,将专题细化为一个个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主题活动,引导家长通过活动体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感悟、分享,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改善亲子关系,更新教育理念,找准辅导方向,助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学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3-0061-0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共同办好家长学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也提出:“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帮助家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指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而目前,不少家长匮乏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和方法,而产生了育人的误区和社会问题[2]。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态度行为、心理健康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孩子的学业成就和其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研究也表明,家庭对孩子学业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基于此,在小学开展学业指导专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切实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家庭教育的迫切需求。
目前,各中小学多数以讲座面授式、参与活动式、办报交流式、网上授课式、座谈交流式等方式开展家庭心育培训,鲜有以专题式工作坊形式,针对特定家长群体开展序列化的家庭心育培训。实践发现,家庭心育不应是“一次性”的教育,而应是“延续性”的教育;不应只是“说”的教育,而应是“做”的教育。基于此,学校成立了家庭心育工作室“心桥工作室”,以“做孩子学习的好伙伴”低年级学业指导家庭心育工作坊,以期能基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操兼容的理念,以序列化专题式工作坊,帮助参与活动的家庭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其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营造“家庭学味”,家庭心育让成长有陪伴
家庭心育的要义应是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一种适宜人才成长的家庭氛围[3]。家长有意识地在家庭中营造富有“学习味道”的氛围,陪伴孩子积极投入学习状态,同时家长能通过自身的积极学习体验与获得,引导孩子对学习行为引起注意、模仿、尝试、体验,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实现品德与智力的良性发展。
“做孩子学习的好伙伴。”低年级学业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坊以“营造学习氛围,共创温情家园”为题开展第一次活动。主持人首先呈现《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所显示的结果,“‘有温暖的家排在了学生认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4]。”让每个家长了解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接着,运用“像个孩子一样做作业”的速算小游戏,引导家长边做速算题边与争吵声、游戏声、孩子的哭声等各种常见的家庭环境背景声抗衡。以模拟家庭里学习氛围和场景的方式,启发家長觉察自己是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以氛围润泽,以环境养人。继而利用家庭教育节目《超级育儿师》中跟拍一个学业不良孩子家庭故事的例子,层层深入,不断追问剖析,引导家长意识到创设民主和谐的情感型家庭氛围才能真正助力孩子的学业提升。最后,通过工作坊活动前录制的《孩子们的心声》,引导家长聆听孩子对温馨的学习型家庭氛围的诉求——“妈妈,请你不要玩手机了。多给我讲点故事吧!”“爸爸妈妈,不要给我那么多压力,其实我能考好。周末多带我出去玩玩吧”“爸爸妈妈,希望你们不要再吵架了,每次听到你们吵架的声音我都很害怕,也做不下作业”……一句句稚嫩的声音和真诚的恳求,戳动家长们的心。最后,以《打造“三型”(学习型、民主型、情感型)家庭氛围计划》为课后亲子拓展活动,鼓励各个家庭从“知道”走向“做到”,将心桥工作室做“有执行力的家庭教育工作坊”的举办宗旨落实到每个家庭。
二、巧妙“约法三章”,家庭心育让关爱有坚定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曾用“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5]贴切诠释了如何温和而坚定地达成独立且有边界的共存,这句话同样描述了亲子关系的最佳境界。在倡导“爱”的民主型家庭里,孩子并不缺“爱”,缺的是“关爱里有坚定”。以“坚定”这把尺,让家长能时刻衡量自己是否成为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所提倡的“刚刚好(good enough)”的父母[6],给孩子适时适度的爱与坚定,让孩子在规则里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并养成学习中自控自律的好习惯。
工作坊第二次以“遵循定规矩法则,巧妙‘约法三章”为题开展活动。主持人以一个案例贯穿始终,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互动向家长分享了与孩子有效“约法三章”需要注意的三个要点——“眼神的交流”“告诉孩子怎么做”“站在旁边看结果”[7],引导家长学会多观察少评断,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各种状况,适时强化其良好的学习行为。接着,带领家长们以三人小组的形式(即分别扮演家长、孩子、观察员),呈现出家庭中常见的学习问题与对策。家长们在小团体中逐一轮换角色,实战演练订立规矩的三个要点。正强化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常见的方式(如专注力的培养、拖延症的克服等),在家庭中巧设“积分卡”和“抽奖袋”,能帮助孩子更主动积极地执行“约法三章”所列条目。设置规则,让爱和规矩理性结合,“无条件的爱”里“有坚定的规则”,方能产生更具实效的教育结果。
三、善解“感知模式”,家庭心育让学法有方向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习过程中涉及多种感觉信息的输入通道。一个孩子可能对其中的某一个通道存在偏好,如凭耳朵听(听觉Auditory),用眼睛看(视觉Visual),用手摸(触觉Kinesthetic)等,这就是个体感知模式的差异所在。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感知模式偏好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类型。这就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善解孩子的感知模式,根据孩子的感知偏好认知孩子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即发现孩子的学习风格类型,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学习策略指导。
在工作坊第三次“了解感知偏好·助力学习过程”活动中,主持人首先通过小测试带领家长了解不同的感知模式类型。接着,通过“像个孩子一样去学习”的情境模拟活动,让家长体验孩子在课堂学习的情景,感受听觉和视觉都可各自作为单独的感觉输入通道进行学习,比如阅读看黑板和屏幕,以及听老师讲课,听音乐及录音等,但是动觉和触觉很少各自作为单独的学习通道来进行学习,往往触觉提供最外界的信息,动觉提供的是比如动手做实验、做笔记、画图等学习过程中的身体信息,触摸和进行动作也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可以统一划分为触动觉型。最后,引导家长们分小组进行头脑风暴,寻找对孩子进行家庭学业指导的有效策略——视觉型感知模式偏好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电影、实验、演示、示范、观察、运用模拟表演进行学习;听觉型感知模式偏好的孩子可以通过讲授、讨论、谈话、播音等方式进行学习;触觉型感知模式偏好的孩子可以通过做笔记、在课本上划线、亲自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四、走进“屏幕时代”,家庭心育让辅导有选择
面对成长在“屏幕时代”的孩子,如何正确处理网络和学习的关系成为了不少家长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网络的迅猛发展,让孩子接收信息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数孩子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网络学习媒体的辅助。面对“屏幕时代”的冲击,善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引导家长具备相关的能力和品质,更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学业辅导,将有助于解决“屏幕时代”的学习所存在的问题。
在工作坊第四次“屏幕时代,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学业指导”活动伊始,主持人以电视节目《少年说》中的片段“爸爸妈妈快放下手机,抱抱我”导入,以此引发家长对“屏幕时代”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思考。随后,开门见山设问:“‘屏幕时代,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而家长又在担心什么?”以此梳理孩子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利弊和家长所担忧的问题。紧接着,引导家长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如何陪伴孩子创造高质量的屏幕学习时间。在家长呈现的思维导图里,好的榜样、互动陪伴、约法三章等方法成为共识。以身作则的榜样引领,即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丰富屏幕浏览的内容,因为家长的喜好往往是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倾向;切实有效的互动陪伴,即“像个孩子一样”陪伴孩子,怀着好奇心走进屏幕时代,探索未知的多彩世界,用多维的感知提升孩子的感官体验,用信息的趣味促进亲子的交流深广,用游戏的构想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民主和谐的约法三章,即把自主权从家长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引导其用正向语言立定使用屏幕进行学习的规矩,制定“家庭数码时间”和“家庭无媒体日”。榜样示范,优质陪伴,立定规矩,以帮助孩子逐步养成合理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
五、滋养“努力种子”,家庭心育让付出有回报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学业自我效能有正向预测效应[8]。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学会将学业成就归于内在因素(能力、努力),滋养其心中的“努力种子”,以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力。作为家长,对努力需有清晰的目标认识,重视自身的榜样引领,同时,也需要看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孩子通过努力改善与成长的点滴,坚信努力在任何时代和环境下都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在工作坊“最好的礼物——每天努力一点点”活动中,主持人以泰国家庭教育公益广告《每天努力一点点》导入,倡导家长做孩子最亲密的学习伙伴,在用心的陪伴与观察中发现孩子的努力,每一天都能看到孩子努力后0.01的成長,必要时陪伴孩子“试误”,就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随后,主持人带家长们换位化身为自己的孩子,体验由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中“人生起跑线”改编的活动“奋力向前,努力让生命无极限”。活动开始前,全体“孩子”一字排开,接受着主持人的提问。“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你的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你的父母是否让你坚持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你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几个问题过后,有的人一路向前,有的人却仍然停留在原地。提问结束,当主持人宣布每个人按当下所站位置为各自的起跑线,最快抵达终点的前十名为获胜者。起跑口令响起的那一刻,所有的“孩子”往前冲,越是落在后面的,越是奋力向前,最终率先获胜的人里有不少是起跑时站在后面起跑线的人。在活动后的分享中,家长们纷纷表示,虽然决定一个人的起跑线在哪里是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在未抵达人生的终点前,每个人都有权利奋力追逐,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后,在工作坊结业仪式上,主持人组织家长们分享自己精心准备的“最好的礼物”,并揭开了“最好的礼物”的活动寓意,希望参与此次工作坊学习的家长走出工作坊有限的空间后,能带动更多的家长与孩子不断地在家庭心育里创造惊喜,创造属于亲子之间“‘最好的礼物——每天努力一点点”的点滴成长。
序列化专题式的家庭心育工作坊,将专题细化为一个个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主题活动,引导家长通过活动体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感悟、分享,习得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改善亲子关系,更新教育理念,找准辅导方向,助力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以达到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胜祥.依托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J].中小学德育,2012(5):34-36.
[2]吴正宪.注重家庭文化建设 开设家庭教育课程[J].中国人大,2017(23):49-50.
[3]杨忠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4]马婷婷.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权威发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0):79-80.
[5]海因茨·科胡特.自体的分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温尼科特.婴儿与母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
[7]乔治·M.卡帕卡.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8]钱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业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高林中心小学,厦门,3610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