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霞
〔关键词〕心理课;提问技术;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3-0027-02
班级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实现学校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主要阵地。相比于个体心理辅导,一堂成功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更多的人,实现更大范围的心理素质塑造。然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不容易,在现实中,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么容易向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课堂靠近,要么过于游戏化,让课堂效果流于表面。而不管是哪一种课堂模式,课程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有效的课程首先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然后情绪受触动,接下来再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说出自己的经历,让别人也受到启发,从而完成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对学生情绪、认知、行为的影响,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得到塑造和发展。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现实的情况是,学生的参与度都很容易成为问题。一是在中学繁重的学业任务之下,心理辅导活动课很容易被学生看成放松课,借此机会放松甚至放空,或者做点其他的,主动参与并非必须要完成的要求。二是班级团体有别于心理辅导团体。班级团体人数更多,有时候一个班级会超过60人,而且班级成员之间是有现实关联的。在一个专业的团体辅导中,成员课后的现实生活并不关联,因此在辅导中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辅导之后别人的想法和目光。但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们上课生活都在一起,很多时候不愿多言,担心过度暴露之后引起尴尬。这个原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学生参与度,很考验心理教师的功力,课堂中教师要做到营造氛围,积极关注尽可能多的学生,多鼓励等。但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问题的设置。好的问题会升华一堂课,而一个坏的问题也可能毁了一堂课。同样的活动、同样的启发材料、同样的游戏项目,提问不同学生,学生的兴趣、关注程度、参与度都会有很大不同。因此,提问是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关键。
在一次关于挫折的课程中,我设置了“进化”的游戏,五级进化,蛋—小鸡—小鸟—猴子—人类,这个游戏的规则学生猜拳决定进化或者退化,先进化成人类的人赢。游戏结束后,我问:“在这个游戏中,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啊?”原本设置这个游戏,我的想法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挫折感”,然后获得感悟“只要再接再厉,一个人总会成功的!”
但是,当我去问学生们时,收到的回答却是:“没有什么感想。”更有甚者,直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游戏好无聊。”这个时候,我能感受到自己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我很惶恐:难道真的是游戏的设置有问题吗?但是课堂已经在那里,我不能说我们重来一遍。这时,我灵机一动,提问道:“确实,在这个游戏中,有的同学是不服输再接再厉,很积极地参与,非要赢回来;有的同学输的多,感觉很生气,干脆不参与了;也有的同学全程在旁边看,自己却不参与,说这个游戏好无聊啊,那么你是属于哪一类呢?你的表现和你平日里学习生活的表现有没有相近之处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之后,有学生暴露了自己遇到挫折责怪他人的习惯,还有的说自己遇到挫折就不再参与,等等,课堂终于再次回到正轨,学生们不仅会记住这个“无聊”的游戏,还会记住游戏带给他们的思考。
从这一件小事,我认识到课堂中提问的重要性,没有不好的活动和材料,只有不好的问题。
之后在对课程的设置时,我于是更多地思考怎样提问学生才愿意参与,愿意说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根据自己的总结,我认为班级心理课堂中,以下的一些提问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首先,提问一般分为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內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比如,对这件事你有何感想?封闭式问题则设置了选择的答案,比如,你是否同意该观点?
在班级辅导活动课程中,原本开放式提问是更加包容的,可以获得更多的观点和答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开放式提问往往让学生不知所措或者不愿意展示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一次有关于中学生恋爱的专题中,我事先展示了一个男孩和女孩早恋的故事,然后问:“你认为他们之后的故事会如何发展?”提到爱情,其实大家都很有兴趣,问题的设置也是比较容易回答的,但是这个时候,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却很少,点名站起来的学生中还有人说:“老师,我没有谈过恋爱,我不知道。”然后一脸坏笑。
为什么一个容易回答的开放式提问却遇到很大的阻碍呢?仔细反思,我发现学生是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观点,害怕在后续同学相处中被扣上“爱情经验丰富”的帽子。于是,在下一节课,我将问题从开放式转为封闭式,设置了几个故事发展的情境,比如女孩收到男孩的邀约,提问学生:“你认为她该去还是不去?为什么?”“女孩子被表白,她该答应还是不答应?”转换提问方式后,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因为是封闭式问题,学生必须选一个,选了之后再说观点,又达到了开放式提问的目的。因此,在目前的课程中,大部分采用更易回答的封闭式问题,一节课程中,开放式提问设置一到两个,并且要留足够的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回答。
其次,在提问的设置中,避免中庸,尽量鲜明地树立观点。所谓不平则鸣,一个中庸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却也是很无趣的。在一个“体像认识”的主题中,一开始我问:“你认为外貌对人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举手者寥寥无几。之后我更换了问题:“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吗?”这次引发了班级的争论,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参与度大大提高。当然,在这里,也引用了时代的流行语,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贴近时代的更尖锐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参与。
再次,提问时限制回答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比如,用几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来回答问题。举个例子,“你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要思考良久,或者说不知道。之后我更换了提问方式:“请用3个词语评价自己。”这次,学生回答起来顺畅了很多,没用再出现“不知道”的状况。因为限制回答方式实际上简化了问题,也明确了回答方向。另外,亲子关系主题中“你怎么看你的父亲?”时常会让学生不愿回答,替换为“用几个词语描述你的父亲”,这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会大大增加。
最后,我在实践中还体会到,提问时一定要精选问题,切忌一次问多个问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假如确实有多个问题需要思考,也尽量在学生的回答上进行引导,然后切入下一个问题,这样更为妥当。
总而言之,班级心理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的提问。教师提问时,尽量一次一个问题,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提高参与度,封闭式问题往往更容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开放式问题时,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提问时要避免中庸,可以采用尖锐一点的观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问时,紧跟时代步伐,问题与时俱进也能提高学生参与度。
(作者单位: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普洱,665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