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若干思考

2019-05-13 01:44孙显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预学高中语文文本

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艺术创造过程,课堂上教师通过灵活而多样的设问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由此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问题设计不够重视,随意设计的问题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有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导致学生探究兴趣被大大削弱;有的问题设计过于深奥,导致学生不知如何探索;一些问题的设计甚至与文本内容无关,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学时间的浪费。针对上述情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并深入研究问题设计的方法,这样才能优化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

一、重视问题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灌输的方式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对字词进行识记和理解,对句段进行分析和认知,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体系建构,违背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过程体验来建构和完善语文知识系统。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没有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而是自顾自地讲解诗词的创造背景,然后就开始分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句式结构,个别关键词在诗文中的含义,上阕和下阕的写作特色等等。这样的教学很难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他们只会被动地完成笔记记录,而不会积极地用心来思考,更不会去主动感受作者在诗词中所倾注的情感。这种无兴趣、无思考、无活动的“三无”学习怎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且通过高中语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把那些学生不会或不熟练的知识和方法教给他们,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这些关键性地节点进行认识和理解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些部分精心地设计问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发现不足,进而在合作讨论中相互交流,最终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我思考、主动探索、合作探究所获得的能力和经验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收获。在上述活动中,教师的问题设计成为学生开启学习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重视问题设计的必要性。

二、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分析

以上我们再次明确了问题设计的必要性,那么怎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首先问题的设计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基础,即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来设计问题,同时问题也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让他们感受到思维的力度,即我们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其次问题的设计还要能够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问题探索。结合高中语文的教学特点,笔者认为我们还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来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从内容层面来看,问题应该是经过思考和概括而来,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而不是通过“是否”来进行简单回答。须知语文是一门讲究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它强调个人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因此本学科的特征也就决定了问题设计的特殊性。教师对问题进行设计时要注意整体把握,不仅要在概括中凸显文本的重点,同时又不能在文章讲解时对文本进行随意的肢解。相比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方面已经成熟很多,但是却并未真正成熟,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学生都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绝不能从教参或教辅上随意抄两个问题来进行提问。

(2)从提问时间来讲,问题的提出绝不能是一时兴起的结果,它应该安排在最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节点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通盘考虑问题提出的时间,而不能随意进行提问。因此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精心设计,而且在呈现形式上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要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展开思路,并层层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制造高潮,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3)从提问效果上看,问题应该对文本内容和课堂组织具有一定的牵引力,即问题应该能有效地衔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出现不应该是转瞬即逝,它应该能够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带动整体上的学习,由此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认识脉络,即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细节上的疑问,更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引导学生展开更加深入地学习活动。

三、问题设计的基本方法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能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起点,并以帮助学生实现问题解决作为最终归宿,学生能力的提升应该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核心所在。那么,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才能保证其质量呢?

1.关注学生预学情况的反馈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当前我们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即让学生先通过预学来掌握必须识记的字词,对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把握,深刻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等等,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问题,也会提出自己的质疑。比如在《雷雨》一课的预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戏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周朴园为什么将鲁侍萍当做“新来的仆人”,这表明了什么?当周朴园认出侍萍时,他前后的言辞截然不同,这是否表明他依然对侍萍有一份真感情?……这些都是学生在完成预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关注学生预学情况的反馈就包括这些问题的收集,然后教师还要对问题进行筛选,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呈现在课堂上,以此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思考和分析,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地干预和引导,最终促使学生实现问题的解决。以上教学中,问题的产生本身就是源于学生自己的疑问,教师尊重学生的预学成果,并将问题整合到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将更有劲头。

2.巧妙地将提问和追问进行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预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但这些问题肯定不是学习的全部,因此教师也要注意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想北平》一课时,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些问题:北平很大,为什么作者选择小墙根、院子、花花草草来写作?既然是写北平,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到巴黎等地方,这有什么用意?教師一方面将学生的这些问题放到课堂上让他们进行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学生没有关注的地方进行设问,比如围绕标题设问,为何文章的标题定为“想北平”?这一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创作背景,并且在背景分析中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体;教师还可以提问:作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他所想到的都是北平那些细微的生活和角落?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并从中来感受作者独特的创作视角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此外,学生的问题分析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教师要善于进行追问,比如《老王》一文的最后部分有关“老王”的形象描写,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老王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老王心地善良的性格特征。我们不能让学生的阅读止步于此,而要进一步追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老王的病情?哪些词语使用得比较恰当?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发?这样的追问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3.问题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我们都要让他们获得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讨,并且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我,让他们在合作中提升,在分享中得到进步,在反思中实现能力的飞跃。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但是教师也是把握好方向,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即让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够立足于文本。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烛之武刚开始拒绝郑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考独立性,要客观评价学生的答案,当学生出现偏差时,要引导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要善于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和提出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让问题真正成为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的动因,并由此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转化为学生探索的力量源泉,让他们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冯士宝.管中窥豹——浅谈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

[2]王文芝.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

孙显民,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预学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目标导向的高中英语课前预学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