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风格变化及其雅化

2019-05-13 01:44龚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雅正花城出版社花城

古诗词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语文教学的好素材。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甄选了不少经典诗词,结合每册教材的主题单元进行单篇教学,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讲解和研究。在教学中,有时学生会产生疑问,诗和词到底有什么差别?对此我探究了诗词分离,词形成独立的文学特征的过程。

自周朝以来,诗文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体裁。词则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是一种不同于诗的文学体裁。词在发展过程中曾被一些文人认为只是新诗体,是“诗之余”,但词是与诗有交融又有差异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1]

词起初是专为演唱而写的配乐之辞,后来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这种长短句比诗歌更开放自由,可以抒发诗歌所不容纳或不常见的情感内容,在民间流传时语言多质朴,又由于词多在宴席间和集会间出现,文人以词应歌,歌妓以歌侑酒,所以词的内容整体上流于俗气。之后出现的词集——《花间集》,这本集子被认为是词体文学的起点,由此开始了词作为独立文学体裁的发展。《花间集》虽然受到晚唐艳情诗的深厚影响,风格香艳绮丽,但“依曲定体”的词体、语言风格和节奏已经基本确立了。词的整体发展也表明,词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写缠绵悱恻、哀怨忧伤的男女之情。词以女性的生活和视角为中心,不同于诗文主要写男性抱负和生活感情的特点,这是花间词奠定的基础,也是词之所以区别于诗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花间集》是词体文学建立的标志。

初期的词作对于细腻的个人感情有很好的表达,用语一般通俗流畅,比如林逋的《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2]

《长相思》以女子的口吻来述说恋人的离别情,写到男子所要乘的船就要离开时便戛然而止,言尽而情不尽,让人体会余味。这是比较清新又词意含蓄,带点民歌味的词。还有写悱恻缠绵的男女之情和思乡之愁的,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3]

清人彭孙遹在《金粟词话》中评价说这首词“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4]事实上这个时候的词作基本仍以儿女情长和席间应和为主,所以清人刘载熙在《艺概》中说:“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5]

雖然这时词已经被文人们用来创作和表达情感,但词仍未受到如诗文一般的认可。文人们自古以来就崇尚雅正,整个上流阶层都追求雅,因此他们也要求词能“远俗近雅”,脱离艳情媚俗。这在有“白衣卿相”之称的柳永身上可窥见一斑。柳永把词作分为“雅”、“俚”两类,他的“俚词”吸取了民间的生动而丰富的语言,受到民间百姓的欢迎,据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但柳永的“俚词”中多浅俗浓艳之词,颇不受士大夫们待见,比如这首《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6]

这首词以女子的口吻哀怨的述说了与情人别离的相思之情,其中用了不少拟声词和俚语,这与当时的文人推崇的雅是完全相背离的。他的部分雅词,如《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却称赞其“不减唐人妙处”。可见文人们多么推崇雅而不待见俗。

柳永身上还有一则有趣的传闻。相传柳永因在词中发牢骚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惹怒了宋仁宗,仁宗将他从进士榜中除名,并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这则传闻也反映了在当时的人看来写词仍是件不入流的事情,不像写诗一般是值得赞叹推崇的,多数世人认为词是俗气的,不够雅正,所以才有“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这样的评论出现。

对词的雅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北宋词人苏轼。苏轼以诗为词,解放了词的思想内容,将词的写作内容扩大至怀古、言志、咏史、感伤时事、描绘山水等,极大地扩展了词的社会功能,将诗情的豪放、开阔带入了词的内容中,打破了一些形式上的束缚,甚至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比如他抒发人生感慨,写壮志难抒、自我开解的怀古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7]

这样大气的句子是在之前的词作中少见的。苏轼将写景、怀古和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自身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深沉的人生忧患。他的词作突破了花间词和五代词的遗风,使得词作不再是女性视角的天下,而是和诗一样融入了男性的豪迈奔放气息。用这样的词风去写男女情事,苏轼在《洞仙歌》中抛却了花间词的香艳绮丽,反而写得清新高雅: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8]

在内容上苏轼将词变得“远俗近雅”之后,又有周邦彦进一步在形式上对词进行雅化。他区别于苏轼的内容上以诗为词,另辟蹊径地发展了柳永的铺叙方法,将诗句化入词句,在形式上以诗为词,完成了另一种雅化,形成了婉约、典雅的词风,例如他的《六丑》: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9]

这首词细节描绘简练生动,词尾用了唐人卢渥在长安御沟拾到写着诗句的红叶的典故,感情婉转缠绵,使人一唱三叹,算是典范的雅词。

苏、周二人之后又出现了辛弃疾,他广泛吸收了诗、散文、口语入词,把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成为了一门词派。接着还有风格清空雅正的姜夔和工于咏物、风格晦涩难测的王沂孙等人,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但基本上词的雅化已经完成了,后人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所长。

从最初质朴清新的民间词,到香艳绮丽的花间词;从浅俗浓艳到清雄旷达;从婉约典雅到清空雅正、晦澀难测,在历史的长河中写词的名家辈出,形成了千峰竞秀、华彩纷呈的繁荣局面。他们的流派风格竟不相同,但都有着文人崇尚雅正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或主动地完成了词的雅化,也形成了词在整体上细腻温柔典雅的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

[2]林逋.长相思.花城袖珍诗丛·宋词[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3]范仲淹.苏幕遮.花城袖珍诗丛·宋词[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4]彭孙遹.金粟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刘载熙,袁津琥.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柳永.定风波.花城袖珍诗丛·宋词[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花城袖珍诗丛·宋词[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8]苏轼.洞仙歌.花城袖珍诗丛·宋词[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9]周邦彦.六丑.花城袖珍诗丛·宋词[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龚琳,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滨湖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雅正花城出版社花城
Beautiful Scenic Spots in the “Busy Flower City”“繁华花城”的美丽景点
Estimation of far-field wavefront error of tilt-to-length distortion coupling in space-based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假作真时真亦假:逻辑通关
晋源区召开稻花城项目推进会
《马诗(其五)》:良驹何时得驰骋
《题都城南庄》:我们总在不断重演着“错过”
花城看花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
著编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