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于2019年1月12—13日在南京举行。江苏省教育厅巡视员朱卫国在年会上作了题为“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的主旨报告,深入分析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总的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完成这些任务,深层次的问题是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8-0031-07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总的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地发展。完成这些任务,深层次的问题是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
一、把改革聚焦到学生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要时刻牢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思想,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将德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积极探索德育的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各项任务。抓好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修订完善相关操作规程。实施好示范性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以及校外活动能力提升、活动补助、教师培训等项目,提升校外教育活动品质,加强校外教育场所规范化管理,完成各类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和“书香校园”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也是每一所学校必须加强培养的重要任务。我们面对的现实确实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传统教育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创新机会,部分家庭让学生失去了实践机会,社会环境让部分学生失去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学校不仅要对这些学生补上这一课,而且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生活的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我们应当对这种责任予以重视,否则,将是“生活的耻辱”。我们有责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单一地看他们的当下表现。
(三)更好地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发布报告《走向终身教育——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要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知识、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个领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次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观念和要求。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和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把改革聚焦到教师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最终的决定力量来自教师,关键的最后一公里要靠广大教师去走。江苏基础教育办学水平能够居于全国前列,根本的原因在于队伍建设,在于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专业化研究的结果表明,教师这个职业与医生、工程技术人员一样,它的“专业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主要应当在教师个人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完成,在教学当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情境化的教学过程。而这种教学过程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而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通过教学与研究,教师不断增进自己的实践智慧,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
(一)引导教师研究实际问题
教師的教学研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形成理论突破,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研究越是贴近实际,教学改革就越能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越有基础。据统计,在连续两次评选的全国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中,75%以上都是教学研究系列课题的研究成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研究系列的课题,更加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目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功利化的结果使得一部分教师的研究流于空洞,流于形式主义,为研究而研究。这样的倾向浪费了教师的时间精力,还助长了不良的风气,干扰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发展
教师的专业性既表现在学科理论基础方面,更表现为他们对于学生的充分了解。一个大学毕业生,即使有过硬的学科理论基础,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把课程教学的专业重心转移到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上。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技艺等问题,更要研究每一个学生实际发展状况,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教师自身才能有较好的专业成长。
(三)引导教师人人参与改革
江苏不同地区的实践表明,在群众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做得好的地方,教育教学的质量就相对较高,改革的成果也相对较多。从全省情况看,近80万中小学教师中,“少数人研究多数人观望”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现状不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全省基础教育的质量均衡。为此,引导教师专业发展,要以人人参与改革为基础,要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多层次地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热情,形成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良好局面。
三、把改革聚焦到课堂教学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必须改变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实现教育创新的主渠道。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自己的所为,规范自己的行为。现在,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得过多、学得过少,“满堂灌”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學生普遍存在依赖性。我们必须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说到底是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比如,哪些该教,哪些不需教;如何让教师跟着学生的需求走而不是按设计好的教案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量与结构问题,要研究知识量的传授如何更多地依靠新技术,课堂教学如何更多地注重知识结构的设计。比如,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问题,讲多少时间、学多少时间,如何安排时间,教室空间如何布局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再比如,课堂教学工具与手段问题,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新技术改造课堂,等等。
(一)重新理解教
教是传统的。传统教育学主要从教出发,讲解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直接告诉、告知、给予、授予、教给、教授与讲授知识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是积极有为的,受教育者有时是被动接受的。教是有限的。教的有限性就是知识不能由他人给予。叶圣陶曾表示,“教师有什么可以授予儿童的呢?除且物质的东西可以授予,属于精神方面的知识是谁也不能授予谁的”。教育不是送货,学习不是装货。教有时还是有害的。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习惯、学习方式,本来不需要教的东西却硬要去教,以教师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把教师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结果造成对学生学习本能的毁坏。直接地给予弱化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过度地教使学生养成对教的依赖。依赖的结果,就是导致学习本能的萎缩。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比如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就是由于教的过度供给所引起的扼杀学生的想象力的行为。
(二)重新理解不教
不教思想源远流长。不教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直接告诉、告知、教给与授予受教育者知识,而是让受教育者自己去探索和思考,自行获取知识,是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是积极有为的,教育者是无为而为、无为而治的。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不教思想精彩纷呈。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在讲课时,“就像是把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之窗打开一点,留些东西不完全讲透”。伊利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认为,我们常常是将教与学混淆在了一起,误认为有教就有学,误以为教师教某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其实,因教而引发的学是有限的,技能方面的培养或许会因教而学,学生可能因为技能课程的教育而有效获得某些技能,但在很多方面的教并不能引发学,比如文化性的、感知性的、思考性的、探索性的、批判性的知识,有教无学反而是常态。“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在学校之外学会的,学生的大部分学习都是自己进行的,即使教师经常在场时也是如此”。
(三)不教也是一种教
不教而教重在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迫性的教不是真正意义的教,教那些学生不感兴趣、不需要的东西,还不如不教。对学生来说,“一颗自由的灵魂一定不会像奴隶那样被迫学习任何东西,被迫辛劳不会伤害身体,但被迫学习却什么也学不到。强迫孩子们学习的人,就是大大伤害了他们”。不教而教重在创造条件。我们经常讲,教是为了不教,不教而教乃是教的最高境界。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者个人的事情,所有的学习实际上都只能是个人学习,教师的教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学校教育中试图教给学生的很多能力都不是在学校被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校及学校以外的场景中学会的。人在学习时,不是因为他被人施教,而是因为他自己在学习。学习既不可能是他人操纵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他人事先筹划的结果。不教而教可以隐藏教育意图。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在教育中隐藏真正的教育意图,“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和知道别人是在教育他,他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迟钝起来,他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应该做什么事,成年人是会替我考虑的,我只要等待建议和指示就行了”。因此,有时不教而教效果更好。
四、把改革聚焦到项目
以项目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是我省成功的经验。我省实施“5+2”改革项目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一批学校的教学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批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好评,一批教师正在成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项目的实施。
(一)认真分析项目实施中的问题,促进项目实施水平不断提高
现在,各种各样的省级项目已经超过1000项,从实际情况看,项目实施工作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项目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有的项目负责人没有尽职。没有认真进行项目实施顶层设计,目标任务不清、路径不明;有的项目组年度工作计划空泛,没有具体活动安排;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基本不参与项目实施活动。(2)有的项目组实际开展的项目活动较少,个别项目视导汇报与申报时内容差不多,有的项目实施汇报内容、现场观摩内容、研究过程资料多而杂,实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介绍,与项目实施目标相关度较小。(3)有的项目组对项目内涵理解与把握不准。有的项目实施中未能讲清项目内涵;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原定项目目标;个别项目实施还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4)有的项目实施仅是少数项目成员在做,未能组建好实施团队,师生参与相关活动人数较少。(5)有的项目联盟校没有落实,有的项目联盟学校活动质量较差。联盟校实际参与项目实施行动较少,项目带动辐射作用不大。(6)有的项目成果缺乏提炼。有的项目成果还缺少论证,有的项目成果的信度不高。希望各项目组要认真理清项目内涵,围绕项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开展活动;项目负责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对项目组成员活动的指导;提高活动针对性,开展与项目目标关联度高的活动。要细化项目实施安排,增强计划操作性,定期研究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提出实施对策。
(二)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与指导
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研究。我们希望所有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从整体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深刻地认识项目的内涵与价值;能跳出日常经验和惯性思维,站在更高处、转换新视角、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和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项目实施效果的因素和机制,总结和提炼项目推进的策略;能更客观地评价项目成果和更大程度上发挥项目的影响力,使我省项目实施由自发的行为真正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让项目的推进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在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基础上形成江苏经验、树立江苏样本,为最终实现江苏和中国基础教育的美好明天做出贡献。要引导各项目组认真理清项目内涵,围绕项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开展活动;项目负责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对项目组成员活动的指导;提高活动针对性,开展与项目目标关联度高的活动;建立项目联盟校,组织协作研究;定期研究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提出实施对策;细化项目实施安排,增强计划操作性。
加强项目管理与指导。加强项目立项评审工作。项目评审中要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凡是不符合教育改革潮流的、不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项目题目不具有确定性的都不得立项。要进一步调动更多学校参与项目申报与实施的积极性。以后项目评审时将注意不使项目过度集中到少数学校中,更不能让学校同一教学改革内容在省前瞻性项目、课程基地项目、品质提升工程等项目中多头申报立项。今年要确定初中学科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切实加强初中学科建设,争取每个市都建有覆盖初中所有学科、水平较高、具有辐射作用的学科课程基地。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与指导。继续组织项目负责人培训活动。希望各位项目负责人要主动与专家与同行对话,认真参加项目实施方案研讨活动,根据专家意见认真修订好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理清项目实施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继续组织项目实施工作视导。继续加强项目结项质量考核。项目立项后必须认真实施,原则上三年内必须提交结项材料,申请结项。原则上未能按期结项的项目单位不能再申报新的项目。
(三)加强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
“5+2”项目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有的项目获得了国家奖。项目成果不能束之高阁,也不能孤芳自赏,要加强对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使之发挥更大效益。去年,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首批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视导与成果宣传工作的通知》(苏教办基函﹝2017﹞18号)。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研究》、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集中宣传一批项目成果,其他项目也要进行广泛宣传。希望各地各校要认真总结项目实施工作,注意成果提炼和概括。宣传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推进教学改革,适时形成一些显性的成果,有利于激励大家抓好研究工作,也有利于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此外,我们还希望各地各校注重对外开放项目活动,举办成果发布会、观摩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倒逼自己提高项目研究与实施水平,也让更多的学校分享项目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共同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把改革聚焦到区域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必须大力推进区域性教学改革,从教师个体研究推向教师群体研究,从单个项目研究推向项目群研究,从学校研究推向区域研究,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推进教学改革。
(一)加强区域教学改革实验
目前,我省区域教学改革实验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省教科院、省教育学会以及一批教育专家领衔与一些县(市、区)合作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这是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的新领域,是大面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新举措。希望總结经验、持续推进、完善机制、取得更多、更大成效。也希望师范院校和其他科研单位以及教育专家参与这样的改革实验,推动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区域教学规范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学研究部门要组织多方面的力量,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在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切实解决现有的规范体系中存在的空洞、抽象问题,让教师明确知道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要加强新的教学规范的宣传,让所有的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都了解教学行为准则,对每一种教学行为进行监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健康,更经得起社会的评价。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把教学规范化水平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而不是只看他们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也同样应当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只有关注过程,才能优化过程。
(三)加强教科研队伍能力建设
要在研究实际问题中引导教师提升能力,在关注对学生的研究中引导教师提升能力,在人人参与改革中引导教师提升能力。要发挥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要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课程育人的能力。教科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重点要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具体说有五种能力尤其重要:一是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要认真组织教师研读教育部提出的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读教育部制订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确立合适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把关键能力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二是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要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努力使学科教学内容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做到教学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三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能力。要组织开展教师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形成自主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能力,使教学活动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四是教师参与综合育人的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要在发挥德育、语文、历史、艺术等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他课程的育人价值。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科综合育人实效。五是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能力。各学校要将课程评价权还给教师,努力提升教师依照课程标准对自身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判的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当前特别要重视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能力,引导教师从自身的教学要求出发,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真实学习状况,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分析教学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四)提高区域教学改革的组织程度
各地要加强统筹力度,提高组织程度,推进区域性教学改革。要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战略性思考、系统性谋划、创造性操作,思路要上升,重心要下移。要大力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形成区域新优势;要大力扶持教学改革项目,形成区域新亮点;要大力推进教学协同创新,形成区域新品牌,开创全省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