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敕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断提速,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应运而生。中外在护理教育课程上的差异决定了有必要对合作办学护理专业中外课程的衔接进行研究,寻找促进中外课程衔接的策略。经过调查研究和教学改革,本论文提出了促进合作办学项目护理专业中外课程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合作办学;护理专业;课程衔接
一、引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断提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输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作为对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和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形式之一(金之亮 黄桂荣 长江,2006)。《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主要任务第七条中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护理领域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护理理念、实践经验、教育和管理,按照国际交流部署和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合作要求,加强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经验共享、互利共赢。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熟练技能和国际视野的人才,能够胜任涉外护理等工作。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教育体系等方面的不同,中外在护理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国外护理教育一般根據护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三个方面的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并将能力培养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护理科学技术或相关工作理论知识及实际能力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孔婵,何华英,周雁琼,高旭东 2013)。我国护理专业课程目标主要是掌握各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以疾病为中心,没有突出现代护理的观念。部分院校课程体系陈旧,延用公共必修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技术的“老三段结构”。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护理独立的和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都明显少于我国,而有较大比例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临床专业知识基本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并体现在综合课程体系中;护理课程中有较大比例的精神、心理卫生的内容,以及社区和家庭护理的内容(李新辉,殷振红 2009)。
二、促进合作办学项目护理专业中外课程衔接的策略
(一)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创立以护理课程为主干的体系
国外的护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依附于普通医学教育。为了更好促进合作办学护理专业中外课程的衔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的护理课程,应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改革。作为护理教育国际化前沿的中外合作办学护理专业,应当充分利用其平台优势,加强与国外护理专业的沟通交流,吸收外国的教学理念,改革创新现行的护理课程体系。以整体护理的理念,护理程序的架构,构筑专业课程的框架。所谓以护理知识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即以护理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心、为线索、为重点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强化护理课程知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二)整合关联课程,构建综合课程体系
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出发,将关联性大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将护理心理、护理伦理、护理沟通等交叉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综合,在具体的护理情境中介绍人文护理知识的应用;将健康评估内容与临床护理课程综合,构成各系统疾病完整的护理程序;将老年护理与社区护理综合,将急救护理、康复护理、传染病护理知识融合到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中,减少同一系统疾病相关内容在不同临床护理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在菲律宾高校,有一门课程名为Care of Mother, Child, Family and Population Group At-risk or With Problems(对母亲、儿童、家庭以及有疾病风险或是有疾病患者的护理),该课程整合了国内高校开设的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学科。在临床实践中,这些内容都是有交叉、重叠的,将关联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可以有效提高课程体系的整合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外课程体系,促进中外课程的有效衔接。
(三)增大人文社科课程比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护理是一门复杂的社会活动,服务对象是人,因此护理工作者必须了解涉及人的社会、人文知识。国内护理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课程体现了课程的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特点,提高人文课程的专业贴合度和实践性,但内容领域不够宽泛。国外护理专业课程中人文社科课程比重远大于国内,强调护理服务人、关怀人的作用。为了让中外课程更好地衔接,可以考虑适当增设普通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学等。教学方法除传统的讲授以外,还应增加情景教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加实践学时,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正确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也是建立合理的护理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方面。鉴于国外护理专业的实践学时比例大于理论学时比例,且经常是学完一项知识就到医院进行操作锻炼。为了让中外课程更好地衔接,让学生适应外教的授课模式以及将来留学时更好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护理专业可以借鉴国外在实践教学上的经验,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护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具体到每门临床护理课程,减少每门课程课堂讲授学时,增加实验课学时比例,或增加临床见习学时数,灵活地将一些理论性内容迁入病房,开展床边教学。高校可以利用附属医院等资源,安排学生学习完一些知识后就去医院进行见习、实习,将见习、实习贯穿于每个学期,使学生学会理论知识后就进行了练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设置符合护理发展趋势和具有地方特色课程
美国各护理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及院校情况自主设置、开发课程,力求反映当前社会护理实践需求的重点,体现卫生保健的变化。其课程发展趋势是从侧重临床到侧重社区,从侧重管理疾病到预防疾病。日本也根据国情的发展,增加了老年护理学、灾害护理学、家庭护理、地域护理等内容。为了让中外护理课程更好地衔接,中外合作办学护理专业也可以开设一些符合现代护理发展趋势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例如,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口的增加,人们对于医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社区将是未来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重点之一,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已经逐步凸显出来。社区健康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护理服务机构将由医院为主转向社区、家庭、个体和自我保健为主;护理工作由为病人服务扩大到为健康人群服务,并正向社会居民提供社会健康护理和康复护理服务项目,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中外合作办学护理专业可以适时开设老年专科护理、精神康复护理、家庭特殊护理、护理保健以及符合我国社区医疗特点的社区综合护理课程。
(六)增加选修课门类及学时
中外合作办学护理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中仍然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比例很少,任意选修课更少。而在美国,选修课比例大,任意选修课和指定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1/3,选修课开课的门类众多,选修课自由度大。为了更好地衔接中外护理课程,在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结构上,应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和门类。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有利于专业管理发展的课程,如医学美容、护理人际沟通、就业创业指导等,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扩展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个性发展,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七)建立课程设计小组
中外合作办学护理专业的教师既有中方教师,又有外方教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应该邀请护理教育的领导者、高级护理教师、护理专家、中方教师、外方教师,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制定。要广泛、系统地收集来自护理教育管理者、护理教师、护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以及社会、政府和医院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设置全过程进行主观、客观评价,及时调整或修改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只有在广泛调研、广泛听取中外双方教师、护理教育工作者、护理工作者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让中外课程更好地衔接。
三、结语
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教育体系等方面的不同,中外在护理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课程体系的设定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本论文在调查研究和教學改革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实际,提出促进合作办学项目护理专业中外课程衔接的策略:1.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创立以护理课程为主干的体系;2.整合关联课程,构建综合课程体系;3.增大人文社科课程比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4.增加实践学时,提高学生操作能力;5.设置符合护理发展趋势和具有地方特色课程;6.增加选修课门类及学时;7.建立课程设计小组。探索促进合作办学护理专业中外课程衔接的策略,有助于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让学生充分掌握中外护理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合格护理人才、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金之亮,黄桂荣,长江.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7-58.
[2]孔婵,何华英,周雁琼,高旭东.中外护理教育之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11).
[3]李新辉,殷振红.国内外护理专业发展的课程特点和趋势[J].社区医学杂志, 2009 , 7 (1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