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青年工作,促进技能型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2019-05-13 02:06高振清
青年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技能型问卷部门

高振清

摘 要:运保中心承担着全院各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青年职工从数量和从事的工作类型已成为服务保障战线上的主力军。本文主要研究团支部通过各种活动与措施在青年中发挥凝聚、引领、培养、服务的作用及成效。

关键词: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运保中心下设1个团总支,5个团支部,团组织结构覆盖中心各个部门。运保中心承担着全院动力供应、设备维保、基建维修、车辆运输、医疗、幼儿教育、餐饮、住房管理等各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各项工作均属于技能型工作。近年来,30多名青年员工进入中心工作活跃在管理与生产的第一线,整个青年职工群体已占中心总人数近40%,其中技能型员工占青年总数86%,青年职工从数量和从事的工作类型已成为各服务保障战线上的主力军。员工新老交替日趋明显,做好青年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青年员工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对于进一步推进单位实现持续有效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意义

青年的成长成才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单位的中心工作顺利开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部分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组织意识淡薄、抗压能力下降、对技能提升的诉求强烈等种种问题。

为了继续发挥青年人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积极参与助力单位的各项中心工作,增强团组织的活力。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掌握当前青年员工的思想、工作、生活现状,加强对青年思想动态的管理,针对性的开展青年思想引领、活动凝聚、技能培养、服务关怀等方面的工作,稳定住了广大技能型青年人才队伍、促进了技能型青年员工成长成才,助力中心各项服务保障中心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总结青年稳定及青年技能提升活动经验,具有推广借鉴意义。

二、技能型青年思想、工作和生活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青年员工思想、工作状况及生活方面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年工作,设计制作本调查问卷,并通过手机网络无记名的形式向全公司35岁以下青年征集。现将和本课题相关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本次思想状况调研问卷,涉及青年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21个问题,共收到78份有效问卷,占35岁以下青年员工总数的75%,涵盖了物业公司10个部门,基本实现了各部门全覆盖。本次调查问卷面向的人群主要为从事专业技能、技术岗位的合同制员工,和实际情况相符,和本课题针对人员一致,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及参考性。

(二)思想状况分析

在思想状况方面,问卷设置“最能体现您自身价值的方式”、“本单位青年突出的问题”、“对所从事的服务保障工作定位是否明確”等问题。从问卷回答情况显示,技能制青年员工比较渴望以自己的专业立身,并有发挥的舞台,对自己所从事的服务保障工作定位较为明确,同时也存在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三)工作状况分析

在工作状况方面,问卷设置“对现在的工作现状是否满意”、“最希望能从工作上获得什么”、“目前您的工作技能或能力情况是否能满足现阶段工作要求”、“技能提升方面,您认为什么方式更加高效”、“在专项培训方面,您认为什么方式更加有效”。从问卷回答情况显示,技能制青年员工普遍能较好完成本职工作,但仍有大部分员感到工作压力,对技能提升较为关注,并希望所做工作有认同感。在技能提升方式上,需要我们在技能提升方面坚持传统师带徒的同时,创新传授方式,积极推进实际经验或案例分享式传授,探寻跟产式培训等方式。

(四)生活状况分析

在工作状况方面,问卷设置“您对单位的员工关爱举措是否了解”、“近期比较关注的还有哪些问题,并希望得到相关指导或帮助”、“您比较希望开展哪些活动”等问题。问卷回答情况显示,技能制青年员工兴趣较为广泛,对举办拓展训练和参观学习兴趣较高,正面临子女教育、婚恋和住房等问题,应当加强对员工关爱举措的宣贯落实。

三、技能型青年成长成才工作措施与实践

(一)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青年思想引导工作是稳定青年队伍,助力青年岗位成材重要保障。针对青年员工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单位创新活动载体,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十九大和团十八大精神,开展“再一次认识马克思” 系列学习活动、团十八大专题学习活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到优秀民族企业华为参观学习,使青年们更深刻地思考新形势下应如何履行自己肩负的服务保障职责。

以党建带团建,单位党支部组织开展的参观、学习活动,将青年员工纳入其中。包括“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展览”、“伟大变革--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再一次认识马克思座谈会。青年员工接受思想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二)搭建青年成长平台,助力青年技能提升

从工作状况调研来看,对于技能型青年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已成为青年员工的广泛诉求。单位将系列技能提升活动列为“一团一品”活动,根据各支部工作性质,结合支部实际情况持续推进,助力青年技能不断提升。

1.“典型案例分享”聚焦技能提高

为了增强青年员工的技能知识水平,培养青年员工的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各部门定期开展典型案例分享活动。青年员工对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维修、工程、保障过程等案例进行分享,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共开展18期,每位青年员工都至少进行了一次分享,从中受益匪浅。青年员工不仅在维修知识技能上取得了自我的突破,还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在自身表达能力、团队建设上都得到了加强。分享过程中上青年员工踊跃发言,将自己平常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分享过程中上进行交流,大家集体探讨,互通有无,全面提高。

2.“师带徒”着眼技术传承

单位持续推进“师带徒”工作,近两年结成18对师徒。部门根据不同专业与师徒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师带徒”年度培养计划,分阶段定期考核。组织“师带徒”半年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半年阶段考核着眼于考核徒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年度考核聚焦实操。各部门成立师带徒评审委员会,对“师傅”和“徒弟”分别进行打分评比,促进师徒共同提高进步。随着活动持续开展,“徒弟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他们已经成为各部门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时,成为技术骨干的徒弟,也开始成为“师傅”,这种“老带新”、“高带低”,已经成为各部门技术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

3.“劳动竞赛”立足岗位示范

为提高员工能素质和服务水平,培养员工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敬业精神,引导员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各部门组织岗位示范暨劳动竞赛活动。劳动竞赛的内容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小组的形式实施。各组成员不但要完成实操内容,还要根据设备的原理、故障的现象以及掌握的维修知识,给出详细的故障分析与维修方案。劳动竞赛不但提高了青年员工对设备故障的分析能力,还巩固了常见的快速判断故障的维修方法,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4.“质量双一”为载体,提升质量意识

各部门党支部组织开展“质量双一”活动为载体,将部门召开的“质量微党课”和“质量分析会”扩大到全体青年。通过梳理查找日常维保中具有代表性的质量问题,并以问题为切入点,每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质量改进措施。活动期间,部门青年员工全体参与,提出了20余条整改措施。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切实提升了广大青年的质量意识。

(三)营造活跃青年氛围,增强青年凝聚力

积极策划开展青年员工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通过团支部,组织了乒乓球比赛、拓展训练活动,参加了院组织开展的羽毛球比赛、足球比赛。通过组织开展或参加团队活动,青年员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锻炼了战胜困难的毅力与恒心。以活动营造积极活跃青年氛围,增强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有的放矢,解决青年关注的问题

通過对调研问卷分析,梳理青年关注的问题。编制修订青年员工关爱举措,并以文件的形式发布,将关爱青年举措制度化。各部门以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青年恳谈会、慰问等活动,使青年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并通过团支部组织开展了“走进幼儿园 走向航材院”体验观摩活动。该活动让单位青年员工体验观摩幼儿园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加深对幼儿园的了解,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更加安心于各项工作。

四、工作成果

(一)青年员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责任、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将青年纳入党支部学习活动中,以党建促团建。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再一次认识马克思” 系列学习活动、团十八大专题学习活动,加强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青年员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连续两年新发展党员,青年党员占到70%。

(二)技能型青年员工技能显著提高

各部门通过持续开展 “典型案例分享”、“师带徒”、“劳动竞赛”、“质量双一”等系列技能提升活动,青年员工在技术、技能提升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近三年来,单位青年获得劳动竞赛先进个人6人次、优秀团队3次。2人通过技师资格考试,5人晋升为高级工,10人晋升为中级工,2人晋升为工程师,应考人员每人按期完成技能等级晋升,无一人延期。提高了青年员工的技能素质和服务水平,培养了青年员工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敬业精神。

(三)青年员工归属感增强,队伍和谐稳定

通过团支部的层面,为青年构建平等和畅通交流平台,给予青年职工足够的组织关怀与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情感、事业、文化”的感染,使青年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与部门相互默契、认同。部门人员稳定,5年来各部门引入新员工35人,仅因为家庭原因离职2人,工作氛围快乐,员工队伍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刘阳.科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企业青年职工成长成才[J].魅力中国,2014(16):351-351.

猜你喜欢
技能型问卷部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问卷网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