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5-11 07:27赵卫东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滁州市滁州设置

赵卫东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区域内行业产业对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为依据,围绕区域内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来开展。专业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滁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年来,滁州市政府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形成了以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为主导的现代六大支柱产业体系[1],实现了经济社会“稳中奋进、好中加快”的发展预期,在安徽省经济第一方阵站稳了脚跟。

表1 滁州市近年来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上表显示了滁州市第一产业经济所占比重正逐年下降,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由2015年的17.0%下降至2018年的13.9%;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2018年达到了51.0%;第三产业正处于逐年稳定增长态势。可以看出,经过多年努力,滁州市进一步优化了三大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已经形成“二三一”格局。

二、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现状

近年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建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机制,要求各教学部门紧紧把握滁州区域的经济发展脉搏,深入开展人才需求市场调查,紧贴市场、产业、工作岗位来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针对滁州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相关产业重点设置相应专业,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加强专业建设。2017年新增了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装饰材料检测、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四个新专业,全院专业设置数56个。

截至2018年12月,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人数共有10967人。调查在校生所学专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情况,发现交通运输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中的少部分专业属于第二产业,其他都属于第三产业;土木建筑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中的大部分都属于第二产业,只有少部分专业属于第三产业。在校生中,第一产业所属专业学生数共有426人,第二产业所属专业学生数共有3360人,第三产业所属专业学生数共有7181人。从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

表2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专业所属产业分布统计表

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加强专业质量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机制,有效地将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然而,学院虽然在优化专业结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有很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滁州市产业结构适应程度低

从表2中可以看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规模较小,专业学生人数较少,只占全校学生数的约3.88%,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约30.64%,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生人数最多,占全校学生数的约65.48%,三产的专业数比例是3.88:30.64:65.48。而滁州市2018年的三产比例为13.9:51:35.1。由此可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分布在第一产业比例太低,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又偏大,专业设置与滁州市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适应程度较低。

(二)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重复率较高

目前,从全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在专业设置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论证。许多学校为了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在专业设置时存在趋热避冷的现象,为了抢占生源,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什么专业火上什么专业,并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从专业类别来看,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财经商贸类、电子信息类、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等类别,而这些专业类别在90%以上的高职院校中也同时开设,专业重复率高。各个学校开设的这些同类专业又导致了师资力量的短缺,培养的学生达不到行业企业要求的标准,导致学生就业的产销脱节。

(三)企业参与专业设置的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不高

学校开设的专业必须建立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不能忽视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闭门造车。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工作,协助学校培养出有用的人才。然而,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企业的有效参与恰恰是最缺乏的。他们往往觉得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情,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生产。同时,由于制度的差异性,中国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能为企业减免税费,这些都削弱了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工作的积极性[2]。

四、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构建政、企、校三方联动机制,形成三方合作办学模式

政府应站在全局角度考虑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积极引导学校设置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新兴专业,淘汰落后专业[3]。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政企校三方联动机制,根据区域内企业的需求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等要素对专业结构定期进行动态调整。

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与建立保障机制,更有利于校企双方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德国“双元制”和日本“企业模式”的成功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法律的强制执行。通过这种“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形式,可以有效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合作的办学模式,让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互惠共赢。

(二)强化专业特色,降低专业重复率

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灵魂,也是提高专业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北京大学百年庆典举办的“21世纪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中,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科林·卢卡斯说:“面对日益多变的社会现实,一些大学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就具体一所大学来说,保持自己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4]。”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学科设置和发展情况,突出学校办学特色,重点设置能体现自身特色的专业,正确对待专业数量与专业质量、近期利益与远期目标的关系[5]。紧密结合区域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一个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专业体系,为区域内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走出与其他院校专业同质化的误区,降低专业重复率。

(三)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工作,建立专业质量监控体系

专业是一个学校的办学基础,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专业评估是学校教育教学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加强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学校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推动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特色,找出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于教学管理部门对专业加强管理和指导。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工作,可以及时了解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为科学调整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体系提供参考[6]。通过专业评估,对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评价结果为优秀的专业,在经费使用、招生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对专业建设不力或者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专业,责令其限期整改、限制招生,甚至取消招生资格[7]。

猜你喜欢
滁州市滁州设置
《滁州西涧》(草书)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陆黛灵书法作品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