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9-05-11 07:27李光宁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竞赛校企

刘 青,李光宁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市实验小学,安徽 滁州239000)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又是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立项建设专业。本专业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己任,通过不断实践,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创新氛围、完善各项制度、提高意识、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继续加强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途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汉语中“创新”一词出现很早,《广雅》中解释:“创”,始也;“新”,与旧相对,例如《周书》中有“创新改旧”的记载。“Innovation”是英语中的创新,该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具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三层含义[2]。国内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历史并不长,通过对“创新型人才”进行文献检索显示,相关理论研究多繁荣自中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后。何为“创新型人才”?学术界观点众多,例如朱清时院士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四大素质:好奇心和兴趣;品味、直觉和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的能力;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由此可知,创新型人才通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敢于挑战自我、善于学习等特征,是相对全面发展的人才[3]。

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当年的“钱学森之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界和国人纷纷发问,今日之中国,经济已龙腾虎跃,为什么因教育滞后总“冒”不出超拔之才?我国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责无旁贷。因受限于生源质量与培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创新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如:一些院校的办学规模在快速扩张,内涵建设明显不足。为了响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号召,也只是下几个文件,开几场会议,架势足、阵势大,落地的少,执行效果大打折扣;过度强调招生数、看中报到率,以专业人数多寡论成败,博眼球、蹭热度的新专业申报频繁,专业更替过快,导致专业积淀不够,教师疲于应付,创新教育难度增大;教学设施陈旧、教学管理刻板,一些教师改革创新意愿不强,以自我为中心,教学仍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可言;真正的双师型、创新型教师较少,“高职称”、“高学历”往往是人才引进与师资招聘的必备条件,实践与创新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不能深入浅出,创新思维启发不足,创新兴趣难以培养,创新培养效果不佳;创新激励与科学引导措施较少,教师创新指导无章可循,工作基本靠个人自觉,无报酬可拿,师生创新体系建设松散,创新创业典型较少,正面宣传不足、“名人效应”较弱;专业实践场所面向课内开发,“课外”创新活动缺乏场地及实践环境,教学资金投入不均衡,个别专业实训设备匮乏,教学平台、创新空间缺失,创新教育多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创新体验欠缺,难以激化创新兴趣;创新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只需要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两门“创新”课程即可,忽视系统性要求[4]。认为广大学生无创新发展需求,仅需针对少数“精英”学生培养,狭隘地认为创新等同于发表论文、申报专利等。

三、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要培养高职创新型人才,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创新氛围,又要完善制度体系、形成创新机制;既要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又要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创新能力;既要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又要搭建创新平台、丰富课外创新指导,使创新型人才培养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5]。

(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通过大量探索实践,滁州职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形成了“一条主线、两套体系、三个课堂、四个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一条主线”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建立创新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两套体系”,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创新课程体系,二是适应个性发展拓展第二、三课堂培养体系。“三个课堂”,一是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通用能力、行业能力、岗位能力课程教学;二是以技能大赛为引领,基于创新活动平台、专业工作室等开展校内团队创新教学;三是以校企共建方式,建立双导师,针对创新能力强、创新意愿突出的同学,在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科研课题研究、专利申报、论文发表、创业项目孵化上给予悉心指导。“四个平台”是指课内教学平台、创新活动平台、创新大赛平台、校企共建平台。

图1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

学院实施“项目引导,阶段递进”的教学模式,采用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开放实验室、实训场与创新活动平台,实施“三个课堂”衔接联动,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增加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项目”开发,以任务为导向,以企业应用为设计主线,教学过程注重创新意识培养,项目选取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每个项目之间可以是递进、重叠或包含等关系[6]。每门课程完善课程资源,如课程标准、课件、教案、设计方案、任务书、创新型校本教程、微课视频等。注重专业内课程间衔接,实施系统化专业人才培养。

(三)适应个性发展,强化特长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需兼顾学生的兴趣、个性、能力等个体差异,如何调动各位同学的创新欲、做到因材施教,关键是实施导师制,加强第二、三课堂指导工作。具体措施有:一是成立专业创新小组、团队等,鼓励进行DIY创新设计,定期组织创新交流、分享,导师多采用启发、互动等灵活式指导,协助解决疑难杂症。各届优秀创新达人已完成“智能门禁”、“智能窗帘”、“智能家居”等数十种创新系统设计;二是建立“国、省、市、校”四级竞赛体系,学校提供竞赛优惠政策,加大竞赛奖励力度,定期组织校内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意竞赛等活动,遴选优秀团队,组织师生不断参加更高级别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竞争意识,形成“老”带“新”的竞赛梯队,构建良好的创新竞争环境。近年来学生已获得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物联网创新创意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项三十余项;三是落实大学生科研规划课题,学生自我组成科研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定期完成申请、中检、结题任务,学校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发表科研论文、设计智能系统、申请专利等,形成创新机制;四是面向优秀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提供场地、政策,合作企业进行创业指导,给予创业基金支持,定期考核,优胜劣汰,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四)校企联合,夯实创新之基

校企合作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主要合作层面有:一是共讨专业创新发展之策,聘企业工程师进课堂,落实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共施第一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二是开展校企间交流、培训、互动,双方“教师”取长补短,以便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积累创新教学与实践经验,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水平;三是校企共建“创客中心”、“创新实验室”、“专业工作室”等创新活动平台,平台集“产、教、赛、学”功能于一体。基于创新活动平台开展第二、三课堂,建立校、企导师共责制,结合“创新项目”、“竞赛”、“校企合作项目”、“师生课题”,进行相关创意作品的开发与设计。校企联合培养,给学生更广泛的创新体验,更多的创新机会,敢想敢做,切实提高创新能力。

(五)建立创新机制,改革考评方式

建立创新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学院在“创新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教学管理”等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在“竞赛获奖”、“课程改革”、“创新创业”等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与奖励,推行学分制,鼓励师生参与竞赛与发明创造。

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陈旧单一的考评方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制约与影响。学院改革了评价体系,支持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由教师独自评价向“教评分离”、“师生共评”、“校企合评”转变。鼓励丰富考核方式,支持由纸质考核向“大作业”、“技能测试”、“综合答辩”等方式转变。推出学分兑换机制,允许以赛代考,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设计创意作品”等创新成果兑学分,创新氛围浓厚。

四、总结

本文阐述了创新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分析了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以滁州职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校企合作、考评方式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举措。高职院校适逢创新良机,虽身处困境,应逆流而上。今后应在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机制完善、创新平台丰富等方面继续努力,继续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创新型竞赛校企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