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生
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要基于原有的数学教学思路,同时还要将数学教学的前奏拓宽,在将数学习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前先提出数学问题,以此使学生有一个通过数学问题走进数学习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建模能力和抽象能力得到培养,而也只有经历了这些过程中,才能自然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有效措施,构建高效课堂,确保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问题解决能力
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数学的复杂性更强,对学生的形式思维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能不能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和今后能不能顺利开展教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新课改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把学生的问题探究和主动质疑意识增强,而数学学科又具有较强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顺利突破被动学习的状态,可以主动提问,发现并解决问题,深入探究,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创设合理的数学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方面,教师并未发挥决定性作用,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亲自将更多的东西发现,恰当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合理创新数学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有效激发出来,将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反思的习惯养成。如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足球赛设置问题:在一场足球联赛中,球队赢、平和负一场比赛分别获得3分、1分和0分,那么若是一个球队在联赛的前八轮比赛中从未获得失败,同时积分为18分,请问球队赢球和平局的场次分别为多少?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充分了解到,加深对数学实用性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而借助和生活相联系也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更加顺利地把各种生活或学习上的问题解决,这一过程也可以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相辅相成,使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丰富,不断扩展和深化知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注意问题难度的设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只有难度适当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把任务高效完成,突破难题,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若是难度较大,挫伤学生的学习,进而使其从心理上排斥解决问题,这对之后问题的解决极为不利。教师要善于对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进行设计,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同时层次差别十分显著,教师不能总立足于中间学生的水平展开教学、设计问题,这样优等生和学困生就不能得到合适的发展。就学生的层次性设计难度不一的问题,让所有水平的学生均能顺利解决问题,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以“三角形全等”相关知识为例,大部分学生通常都可以熟练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难度的题型进行设计,后进生主要联系直接运用定理的题型,不需要转换条件,但是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对难度较高的问题进行设置,让学生迎接挑战,使学生的问题解决需求得到满足。如可以对综合类题型进行设置,在求证全等的时候,需要结合原有的学习基础,借助平行直线的定理转化条件,以此有效解决问题。
三、增设问题探究空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和探究空间,让学生展开探究,并给予学生鼓励,讓其提问并有效解决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将自己的能力展示出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把操作工具准备好:一条4cm的铁丝、一条6cm的铁丝和一条9cm的铁丝,让学生在课堂亲手操作。先让学生把这三条铁丝连接在一起,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让学生试着把4cm的铁丝裁去2cm后,展开探讨:“通过裁剪后,这三条铁丝还能不能组成三角形?”等问题,学生通过重新组合这三条铁丝,便可以将最终的结果发现。但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这样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可以导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新知识,让学生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将相关数学问题有效解决。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要大胆创新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将教师的教学引导职能正确发挥出来,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崔小莉.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2017:222.
[2]龚萍.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10).
[3]张利利.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 新课程导学(八年级中旬),2017:74.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