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2019-05-10 10:17杨光新
新课程·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杨光新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区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实践能力;审美教育;师生平等;教学模式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重视。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乐”就是美育课程。他说:“兴于诗,重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修身应从学诗开始,继之学礼以立身。学乐以养成德性。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美育的。荀子也把音乐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他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学校中的美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可以使他们辨别出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哪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哪些是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的糟粕,从而自觉地抵制那些庸俗的东西,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一部分。“它能使青少年学生的听觉发展得更灵敏,更细致更富于灵感,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治其思想情操,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在“新课程、新理念”推动下,又给音乐美育的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

我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的音乐教育与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还是相差很远。从教育内容上来说,教材都是以歌曲为中心,缺乏了系统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从专业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组织不合理、不规范,更谈不上循序渐进,甚至学年中使用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这让学生无法做到知识的连贯性,更让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重复,甚至遗漏,无法高效地组织好教学。

怎样优化知识结构?首先,一节成功的音乐课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几十分钟,更重要的是他怎样去准备这节课,怎样把简单或复杂的教学内容通过整合和优化,变成生动、简捷的形式,更高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必须达到的一点。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怎样上好一节音乐课还要对旧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任何一项课程改革计划,无论它制订得多么完美,计划得多么理想,如果不通过教学过程付诸实施,它终究没有实现的理想蓝图。”好的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但不是决定因素。所以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必须对教师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对教师的角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合作者和学习者”。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贯穿了审美教育的始终。所以上好一节音乐课前提必须对旧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

第一,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师生在平等的气氛中上好一节课。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上课铃声响后,老师一脸严肃地走进课堂,师生互相问候后,老师走到一位学生面前说道:“坐直,挺胸,看黑板!”我听后不知道学生是什么感受。我觉得我走进的不是音乐课堂而是一所军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還可能快乐的学习吗?如果放一些轻快的音乐放松孩子们的心情,我想学习效果也许更好一些。同时课堂中教师应多给点赞扬,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最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二,教学内容设计不应太高、太多,让学生轻松的心态中愉悦地掌握知识。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在出示简单的八分、十六分音符学习后,紧接着又学习了大切分(XXX)和小切分(XXX)音符,然后又把大小切分音符带入到乐句中学习比较。问题随之就出来了,在学习简单的内容时,学生的兴趣很高涨,随着时间往后学生声音越来越弱,气氛越来越低沉。整节课我感觉到只有一个学生在努力地学习那就是教师本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这位老师就犯了教学目标制订得太多、太高,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最后结果就是欲速而不达了。时间长了以后,学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从而产生了自卑,缺乏自信了。

第三,让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合作者,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一站着的先生占据着全尊地位,而坐着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甚至是跪着的灵魂。”这就是目前我国教育状况的逼真描写。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唯我独尊”,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决定了在课堂中师生是平等的,但教师无疑还是一个“领导者”,但这时他应该是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只有在平等情况下,课堂教学才能够生动,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制定的一切内容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对人的心灵有着积极的陶冶作用。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完善学生的人格。新形势下音乐教育改革是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难得的挑战。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但要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也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指导下,全面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推动小学音乐素质发展,这不但是我美好的追求,也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余本祜.中学教育学[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187.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