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一线的心理教师,总希望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科学有效,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方法。从当前的新课改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指出: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重要的一点。而在中职心理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的心理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性,更专注课堂学习,在游戏活动的过程去感悟、体验和成长,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同事获得心理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中职心理 心理游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245-02
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的过程方法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程颐认为:叫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王守仁:交通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等。这类教学方法不胜枚举,都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从当前的新课改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指出: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重要的一点。教育家克鲁斯卡说:“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門课,教育形式也是各种各样。我国权威心理专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究实效,可通过实践性强的活动课和相关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实体上来,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只是学到老师授予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心理活动课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增进心理健康。而在中职的心理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地使用心理游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塑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自我探索、体验启发思考自己的心理困惑,在活动中彼此交流,分享感悟使课堂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1 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达到某种教育成果的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心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中融入心理游戏,引导学生在心理游戏活动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情绪调控、心灵成长等方面困惑的活动过程。在心理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时刻轻松愉快的氛围,将知识寓教于乐地授予学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快速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与技能,陶冶品行,感悟成长,提高教学效果。
2 心理游戏在中职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 心理游戏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个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学习知识能力不够强,课堂学习主动参与意识不够强,在课堂学习中往往非常需要教师的引领作用。心理游戏融入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较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理游戏在教学过程虽然深受推崇,但不能游戏多多益善,教师在心理课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规范的心理游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游戏传达给学生,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学习。
2.2 心理游戏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师的监督和反馈作用
中职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游戏活动虽然深受喜欢,但是部分学生往往课堂行为不够规范,注意力不够稳定,学习动机不足,目标不明确,课堂参与比较被动。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发挥活动引导作用,同时要对课堂过程起着较好的监督作用,对于课堂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制止反馈,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
2.3 心理游戏课堂教学应遵循适度原则
课堂时间弥足珍贵,课堂的高效学习一直备受关注,有限的学习时间将知识点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是一门教学艺术。在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采取游戏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避免教学知识的简化遗漏,避免课堂游戏活动占用过长的时间,喧宾夺主,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学习内容与游戏完美融合,做出恰当的心理游戏设计。心理游戏运用并非越多越好,它是为课堂教学主题服务的,游戏只是学生接受体验的一个载体,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到游戏。心理游戏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若过于夸大游戏的的应用,就会喧宾夺主。合理的心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体验感悟,使课堂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 心理游戏的课堂融入形式
在中职心理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的心理游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形式丰富新颖、趣味独特、感悟深刻等特色,深受心理教育者的青睐及学生的欢迎,具有明显的启发性和教育性,课堂教育效果更好。
3.1 猜谜语
猜谜语的心理游戏迎合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放飞想象的翅膀》中,设置猜谜语游戏:什么照片看不出照的是谁?为什么有家医院从不给人看病?《三国演义》人物中,谁走得最快?什么地方的路最窄?一行二撇三竖四点,猜一字?你能以非常快的方法把水变冰吗?这类游戏设置,紧扣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引导学生体验发散思维的有趣性,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好。
3.2 竞赛
竞赛的游戏方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组也可以个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及集体荣誉感。如在《合作中成长》一课的教学中,设置七巧板活动,将班级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不同的任务完成七巧板拼接不同的任务,按小组的最后积分进行评价。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主动地与小组成员交流如何完成本小组的七巧板任务,活动中积极与其他组成员协调交换七巧板,活动过程可以很好地体验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3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游戏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角色中体验感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换把椅子坐一坐》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人际交往技巧,为他人着想宽容的人际品质。在《信任行》游戏活动中,通过学生在游戏中扮演“盲人”和“拐杖”两个不同的角色体验,感悟人生中的人际信任的微妙,引导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学会信任,学会爱心与责任心,学会宽容和感恩,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3.4 实体实验游戏
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工具通过简单明了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寓教于乐,也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游戏,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屡试不爽。在《等待成熟的爱情》一课学习中,设置“小组互换水”这个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彩色颜料、水等道具,在活动中依次与小组中不同的水与不同的人交换,并仔细记录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游戏体会,引导学生在这个游戏活动中理解感悟爱情的纯洁与美好;在《生命的夢想》中,通过大头针和盖子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无限可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此类游戏设置,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刻地理解心理知识,教学效果显著。
3.5 心理拓展道具的融入教学
中职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邢颖创新性充满好奇,要上好心理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主题,认真做好学情分析,准确把握心理辅导的理念,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获得体验,并有所领悟。在《我的生命之树》课堂教学中,以彩色绘画笔、树叶、A4纸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生命之树绘画活动中,融入彩笔和树叶,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活动参与的探索兴趣,教学效果很好。在《思维发散》课堂教学中,用汉诺塔作为活动道具,学生分组进行,每个人体验汉诺塔的游戏过程,从游戏中体验到思维的特点,学习思维发散的方法,将知识内容的抽象化通过心理拓展道具的游戏融入教学,使学生快速理解掌握知识,教学效果明显。
总之,在中职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理游戏的融入是一个建立高效课堂的良好途径,心理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重点在于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实践,将教育内容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合理科学的课堂游戏形式贯穿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寓教于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促进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邹泓,黄才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6.
[2] 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3] 杨萍.游戏在中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心理,2015(2):123-125.
[4] 曲延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心理游戏的应用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36).
[5] 姚本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7.7.
作者简介:章静莲(1985-),女,福建泉州人,汉族,现职称:心理学讲师,学历:大学本科,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