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她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初中阶段,加强民歌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是音乐新课标的要求。初中音乐课堂是传唱民歌经典、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好这一平台,加强民乐熏陶,提升美育认知水平,让民族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
关键词:民歌教学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110-01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最早的音乐记录,是我国音乐艺术的基础,同时她们也孕育了不同民族音乐流派和音乐的表现形式。现代民族音乐是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对历史和文化默默无闻的记录,民歌题材广泛,有的赞美自然和人民,有的反应劳动生活,有的隐含阶级压迫,有的倾诉爱情故事等。受地域、习俗等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产生的民歌风格迥异。北方民歌激情豪放,敢爱敢恨;南方民歌大多是委婉悠扬,如泣如诉。各少数民族的民歌也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如:蒙古族民歌有着广阔的草原氛围;朝鲜族民歌具有“山青水秀”的清新;维吾尔族民歌欢快、鲜艳;藏族民歌结构严谨、音域宽广……
由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传唱民族音乐,达到弘扬民族文化,最终实施文化育人的目标。
1 唱民歌,品民俗,了解民族文化
开展好学唱民歌教学活动,有助于了解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学习各民族音乐文化,感受文化韵律,增强文化自信。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苏少版音乐教材中安排了多个章节的民歌内容,通过这些典型的民歌学习,让学生传唱民歌,了解他们的民俗风情,进而对各民族的文化有一定了解。
如,在八年级音乐教材中,第一单元《乐鸣江河》专题介绍了汉族民歌,包括《长江之歌》《黄河船夫曲》《川江船夫号子》等。在《黄河船夫曲》教学中,可以介绍曲作者冼星海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冼星海对新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介绍《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及歌曲的象征意义。同时,通过该曲让学生学习了解关于黄河的知识,了解民歌的分类,了解民歌的来源。在学唱这首歌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放开声音,把劳动号子的粗犷有力,精神劲头表现出来,从而对音乐的表现手法有新的认识。在知识拓展环节,播放《黄河大合唱》其他选段,让学生们交流、感受不同的音乐氛围,让音乐课堂成为知识的课堂和艺术的舞台。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著名的民间歌谣,其曲调婉转、结构严谨,作为典型的江南小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深受人们喜爱,寓意借赞美《茉莉花》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初步聆听、教师范唱、学生视唱、交流讨论、知识介绍等环节,逐步带领学生学习歌曲、了解历史背景和寓意表达,从而喜欢上这首民歌。在介绍乐曲背景时,教师应该提到《茉莉花》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何仿先生于1957年改编而成的,歌曲素材取自扬州至南京一带的小调,在民间传唱了百余年后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应该介绍《茉莉花》这首民歌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因为她曾经多次作为对外交流的演唱或演奏曲目,向全世界展示了清秀、儒雅、悠久的民族文化。
2 听民歌、赏民乐,经典音乐新演绎
中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了一定认识,知识积累迅速,可塑性很强。这时,老师和家长的引导非常重要。与当前流行乐的快节奏、电声轰鸣相比,民乐就如一股清流,静静流淌与心间。因此,我们应开设音樂欣赏课,通过音乐欣赏和交流活动,提高青少年艺术欣赏能力,同时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在民乐欣赏课前,教师应多注意备课,精心选择优秀作品,选择同一首乐曲的不同演绎,课上可从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如在欣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乐曲时,笔者先播放了阿宝演唱的版本作为引子,把他们引入音乐课堂,学生喜欢阿宝和他的歌曲,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素材,再对比欣赏不同版本,并请学生说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借助这些版本中相同特点部分,介绍西北民乐特点,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作品给大家听,包括《信天游》《花儿与少年》和《刨洋芋》等更多民乐。
传统民乐还应该与现代民乐相融合,随着现代电声乐器的加入,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态,应该值得教师关注。现代民乐的主要特点是“演绎新颖、素材经典”,新的演奏手法让民乐更有表现力,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好听!”这样的融合使民乐焕发生机,让民乐走进了学生心中,他们不知不觉就对民族音乐产生了兴趣。如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新民乐,孩子们都很喜欢,可作为欣赏课的导入,再与二胡、琵琶、古筝、竹笛等各传统乐器的演奏相比,引起他们的好奇,激发兴趣,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巧妙结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经典民歌是醇香的美酒,灿烂民乐是丰硕的果实,是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她的风骨神韵,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民歌需要新的传唱,民族文化需要新的弘扬,通过民歌传唱、民乐欣赏与交流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让孩子们领略民乐风采,提升审美水平,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民族音乐将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助手,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伴侣。
参考文献:
[1] 张美林,韩月波.扬州民歌史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11.
[3] 王宝玉.浅析江苏《茉莉花》的民歌特点[J].青春岁月,2012.
[4] 党音之.黄河船夫曲赏析[J].音乐天地,2006.
作者简介:谭志琴(1978-),女,汉族,江苏海安人,学历:本科,职称:一级,研究方向:中学音乐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