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尚军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尤其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教材重要内容,鼓励学生结合微观现象积极探究,并为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学科内容与核心素养有效结合。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在新课程改革后提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而这些最终转化成学生的一种主观学习思维及意识。对高中化学而言,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要求,而教师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一、扎实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新课程改革后,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新课程标准中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同时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根基所在。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阶段不同,对学生而言更加有难度。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其前提必须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化学基础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化学理论知识,构建完善的化学学习体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地为学生安排课堂学习时间,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夯实掌握,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为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奠定基础。
二、结合宏观现象积极探索微观内容
化学学习与语文、英语等科目不同,这一学科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要求较高,同时,化学学习中包含了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一些化学物质除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自身用途等宏观知识外,还包含着大量的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特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深入地分析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对化学物质的分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事物的宏观特点,在宏观现象的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对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从而真正掌握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深入透彻地认识化学学习的本质,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而在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下,学生成为机械学习的机器,其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素养无法真正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当深刻理解素质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合理地设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激发自身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合理地设计化学教学方案,真正实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
四、巧妙结合实际展开化学课堂教学
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巧妙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生动的教学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加确切地感受化学学习的实质,从而使学生将所学内容透彻掌握。
例如,在教学“氯气的性质”时,教师则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其主要内容是江苏某地曾发生过的一起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一辆与其他车辆相撞的车上方有黄绿色的气体溢出,对周围的人与动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巧妙结合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场景,既为学生展示了氯气的一些性质,一定程度上又为学生传授了一些环保知识以及学生应对突发状况时应采取的措施。而教师所讲述的正是学生所要真正学习的,且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一些基础内容。因此,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对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作为教师,其自身应当首先明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宏观与微观观察相结合的角度下去积极地进行学习,不断创新,开拓自身思维方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郁德贤.论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0).
[2]冯秀媄.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6).
[3]黄彩菊.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8(5).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