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缘
摘 要 文章中,笔者从社会表演学视角出发,将研究主题设定为当前社会上真实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为了得到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研究成果,笔者对真实电视节目的起源,意义,以及现状均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剖析出了当前真实电视的传播力。笔者期望此次研究可以帮国内原创真实电视节目拓宽受众群体,纠正其目前以真人秀为主线的,片面的娱乐化倾向,帮真实电视节目找到一个更具文化传承意义,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同的发展路线,进而助力其成长为一种大众主流文化。
关键词 社会表演;真实电视节目;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3-0034-02
1 研究背景和目标
对于从本科起便开始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我而言,欧文·戈夫曼在1956年出版的那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着实引发了笔者极大的兴趣。毋庸置疑,这部以全新視角观察社会行为的著作具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它所展现的很多观点,即便是历经半个多世纪之后,依然极具说服力。尤其是其中所阐述的那段:“人类在生活中大都是依据不同的社会场景和需求,而相应的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这一观点,更是让笔者记忆犹新,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借鉴。
纵观当前,真人秀已然成为一种人们十分熟悉的真实电视节目的展现形式,无论是《爸爸去哪儿》还是《诱惑岛》,在我们学术界都统一将其所展现出的表演形式定义为reality TV。然而在笔者看来,真人秀并不等同于真实电视节目,前者最多只能算作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回首自《生存大挑战》播出至今,我国的真人秀俨然已经发展为一种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尽管后续推出的真人秀节目主题不一,但也不过是大同小异,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对比国外制作精良的真实电视节目,笔者不禁为中国此类节目在制作观念和制作水平上的滞后性感到揪心。所以,笔者期望能借助这一选题,尝试转换视角,为我国真实电视节目的发展寻找一条更开阔,更具创新性的发展渠道。
2 研究内容和意义
毋庸置疑,尽管创新性不足,但就我国当前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真人秀节目的确非常火热。然而,通过翻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reality TV这一概念的出现要早于真人秀。所以,笔者始终认为,真实电视节目包括真人秀,但真人秀却并不等于真实电视节目。由于我国的第一档真人秀《生存大挑战》在播出之后收到了意料之外的热切反响,使得业内看到了新的生机,之后,各种真人秀百花齐放,一度在我国当前电视节目收视率中名列前茅。尤其是近两年间,五花八门的真人秀节目更是“井喷”一样相继涌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创新性,使得这些真人秀普遍呈现同质化,比如《爸爸去哪儿》引发收视热潮,就迅速涌现出大批父母带娃型节目。
事实上,除了节目形式的同质化,我国真人秀节目内容的原创性也十分尴尬。我们当前绝大多数热门节目,几乎都是从国外买入版权后,加入一些本土化元素,随后进行二次包装得来的。这一现象,不仅展现出我国电视节目在创作上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而且侧面反映出我国电视节目创作者跨学科相关知识的匮乏。这些无不证明,我国的真实电视节目在发展上存在较大问题。
3 研究基础和方法
从专业角度来看,社会表演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与真实电视节目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本论文专门结合了约书亚·梅罗维茨、欧文·戈夫曼、孙惠柱以及理查德·谢克纳等专业人士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社会表演学相关内容进一步展开深入探究,并结合参与者在真实电视节目中的社会表演外延部分和节目内涵展开系统分析。
本文中,笔者特意选取了理论结合实例的研究方法,将课题设定为社会表演学视角下真实电视节目发展趋势研究,运用社会心理学、结合了社会学,传播学,以及人类表演学相关理论知识,针对真实电视节目从多维度出发,跨学科展开深入剖析,最终汇总出了一些足以启发我国真实电视节目创新与发展的有效理论资源,为中国真实电视节目的创新性,文化性,以及社会化提供了宝贵借鉴。
4 真实电视节目所处现状分析
2000年,对于真实电视节目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设计并推出的《幸存者》将真人秀这一特殊的表演形式正式引入公众视野。当时,这一节目的主线是将参与者安排到人迹罕至的野外地区,每期都会有不同的参与者出现,他们被允许相互合作,以团队形式进行比赛,只要能够顺利生存下来,便可以得到节目组准备的大奖。这一节目的播出,顺利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理,收视率一路攀升。而它的成功实践,也使得学术界开始对这一电视形式展开研究,时至今日,他们已经累积出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其中不乏一些极具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Toni Johnson Woods在2000年出版的《老大哥:为什么真人秀成为一种现象》。这本书中,作者针对《老大哥》在荷兰的播出状况展开分析,从受众反馈,手势比率,播出反响,以及盈利情况等角度深入研究,获得了很多令人信服的数据资料。
与此同时,《流行真人秀——真实电视节目受众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也理性的针对真实电视节目相关综合性问题展开分析,其翻译者赵彦华也向我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真实电视节目是一个融合性非常广泛的表演形式,不同于新闻的简单直接,也不似纪录片那样旨在纪实,它有些类似喜剧,但又绝不是单纯为了娱乐大众,可以说,它的存在,集合了这些节目类型的特色部分,更像是一种综合性的节目形态。其实,在笔者看来,赵彦华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批判意味,而真人秀的出现,也的确为现代电视行业的发展增添了崭新的趣味和活力,因此,它能够演变为如今备受关注的主流节目无疑是大势所趋。
5 社会表演学相关理论运用
在研究社会表演学的过程中,笔者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孙惠柱的研究文档展开探究,他认为:“20世纪70年代起源与欧美地区的人类表演学,应该是社会表演学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在孙惠柱和谢克纳眼中,以社会学和戏剧学作为基础的人类表演学本身便是一种具有交叉意味的特殊学科,因此他们一致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均能够看做一种表演。当然,作为社会表演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这一观点,其作者欧文·戈夫曼表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多样,使得人类在生活中不得不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变换主要由观众、整体社会环境来决定。为了更加形象的阐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究竟如何演绎自己各种不同的角色,他更是创新性的提出了“前台”“后台”,以及面对面社会互动理论。在这些理论当中,作者非常犀利的指出:“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事实上,这一观点非常接近于社会表演学中所记载的,关于“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表演”的结论。
6 从社会表演角度浅析真实电视节目
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站在社会表演的角度上,把真实电视节目划分为前前区,中区以及深后台三大环节,就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类型节目隐藏在本质上的区别。因此,笔者以社会表演学为出发点,结合真实电视理论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1)如果运用归纳汇总的方法,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针对真实电视节目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二是进一步诠释社会表演学相关内容,则足以获得针对社会表演学和真实电视节目具有研究价值的理论依据;2)如今,业界对真实电视节目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被真人秀这种广为人知的热门形势所局限,这些研究者大都只注重对于真人秀具体案例展开分析,以及针对其本土化程度和营销策略进行探讨,却极少有人主动运用社会表演学理论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更不会考虑到真实电视节目回归本位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转换分析角度,引入社会表演学相关理论,可以帮我们看到真实电视节目在本土化策略之外更多的东西。
7 结论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社会表演学的引入,能够帮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因素能够对“真实电视”节目的传播力产生更大的影响,进而帮助真实电视节目脱离当前单一的表现形式和片面娱乐化的发展倾向,回归本位,并最终以此为基础,推动国内真实电视节目在原创性和创新性上开辟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使当前以选秀为主要走向的真人秀节目回归真实电视的本位,让它兼具文化传承功能,以此来获得社会更大的认同感,直至助力其发展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
参考文献
[1]欧文·戈夫曼,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苗棣,毕啸南.解密真人秀-规则.模式与创作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2):2,3.
[3]罗伯特·E.帕克:种族与文化[M].伊利诺伊州格伦科:自由出版社,2006.
[4]孙惠柱.社会表演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