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

2019-05-10 00:21卓玛次仁
法制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互聯网+”就是将其他行业及互联网应用网络连接起来,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发展状态,实现现代技术及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可促进其更好发展,并提供更多机会。很多行业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重新焕发出朝气及无限生命力,且在教育行业中,“互联网+”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将主要致力于展开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践路径,用于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5-0284-02

作者简介:卓玛次仁(1986-),女,藏族,西藏拉萨人,研究生,西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学生信息量的逐步增加,传统教学方式在开展思政教育中已经相对较难,因此,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逐步下降。“互联网+”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提供获取途径,也会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泛滥、大量消极的思想等会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阻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育效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因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网络覆盖范围偏小,无法顺利实现网络全校覆盖,多数学生为查阅大量的资料或者登录教育系统,只能去校外网吧,这会给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带来诸多不变。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选用比较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政治理论课、典型宣讲与主题报告等形式,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所具有的教学便利条件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充分融合,教育创新程度比较有限,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很难提升[1]。加之,新时代存在不良思想意识快速传播的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快速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缺乏针对互联网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互联网+”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满足教育网络化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必须树立互联网意识,提升教育者互联网素养,促使自己成为“互联网+”中圈内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也必须创造良好的条件,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重视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丰富实际教学内容。除此以外,受教育人员在“互联网+”海量信息内提升自身辨别能力,坚决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充分运用“互联网+”中的正能量开展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共创良性育人环境

针对当前社会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组织上脱节及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因此,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想要将长时间存在其中弊端进行根除,需实现家校合力,为学生健康发展铺平道路。与此同时,也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在较短时间中,争取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特别是要加大图书馆等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需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家整体政治文化资源体系中,致力于推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其中,用于规划管理及强化建设。也就是说,要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并继承人类文明传统,借助网络通信时代技术,加强高校新型思政教师培养,构建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借助全社会、全民之力更好的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出优秀的教育资源,共创良性育人“互联网+思政”生态环境。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可以认可并接受其所创设的教育内容、目标价值,愿意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参与有关活动,便是所谓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而言,其目标及内容选择服务于意识形态,是一项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是否塑造出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适应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体系及价值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批评,获得积极的教育效果[2]。互联网时代环境复杂,且价值多元,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可以回避崇高、泛化标准,需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及巩固,特别是当前社会中思想文化领域暗流涌动,且各种交锋、交融的思想政治文化层出不穷,对意识形态的坚守便是加强精神武装,在关键问题上不失语,大是大非问题上原则分明。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需实现社会及个人理想的结合及共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图像及知识化的方式,以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现实生活,帮助大学生入心入脑,覆盖虚拟生活。通过通俗、网络化的形式及语言,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

(四)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人人都可在互联网上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通过微信公众号与微博的转发,很多信息都能够在短期内快速传播。大学生群体属于思想政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比较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由此要求高校应当加强相关的规章制度,有效净化互联网发展环境,加强对校园网与局域网的充分管理,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看管并维护学生日常经常活跃于其中的BBS论坛与微博等,对负面不良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对学生进行正面而积极地引导,建立高校网络发展过程中的舆情干预机制,为高校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三、“互联网+”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问题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过程中,极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必须不断融合,方可顺利实现1+1>2效果。这种模式在发展中,必须需要关注下列问题。(1)需贴近学生需求:在多种网络社交形式更替使用的背景下,在高校内建立社交网络中重难点问题在于维护有效维护用户活跃度及其黏度,而平台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在于学生对其比较依赖,需要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构建丰富的资源库,重视教育性和娱乐性相互结合,从形式上提高学生参与感。从设计及其开发视角分析,要重视用户的体验度,注重程序的操作性及其便捷性,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环境下要求广大教师不但要严格遵循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也需要结合“互联网+”时代需求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所以,高校需要构建一支高水平教育队伍,并将其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平台中占领主动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3]。想要承担这一历史重担,教师也要具有一定信息素养,构建与信息时代相符合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以及科技意识等,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处理,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类处理,积极传递正能量。另外,也可安排一些专职辅导人员,定期为这些人员讲解不理解理论,提高教育和科研人员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占用教育、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学习积极性。(3)“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但在某一种程度上却拉远不同人之间的实际距离。虽然互联网能够为学生工作带来诸多便利,但面对面交流依然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也要重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深入的访谈、走进宿舍等方法,全面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体察学生的情绪状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结论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经历着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手段转型,随之出现的就是指导理念不断拓展。本文在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基础上,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提出具体关注点,以期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陈元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11):42-44.

[2]李娟.“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J].电子测试,2016(19):110,113.

[3]高学敏.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7(21):224-225,25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