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英 黄 毅
农村土地轮作休耕实践活动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被给予重视,但对轮作休耕理论的系统性和广泛性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1]。国外农地轮作休耕包括免耕、留茬和轮作等方式,这种方式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普遍应用。近年来,由于耕地资源的紧张,很多国家把休耕改为了轮作,如澳大利亚采用了谷物和豆科作物轮作,北美则间插葡萄等植物代替休耕。在我国,农地轮作休耕实践历史悠久,只是自19世纪起在系统性理论研究方面略显滞后。国内学者对轮作休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轮作休耕的政策层面研究;二是轮作休耕对土壤肥力和农业产量的影响;三是轮作休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质上在历史早期,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农业实践都存在保护农地土壤肥力的实践行为,在理论思想领域对轮作休耕也有一些分析与理论描述,这为现代轮作休耕制度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查阅历史早期的西方经济学思想经典名著,发现对农业生产和耕地保护的论述不少。如古希腊经济学家色诺芬、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以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代表人物马歇尔等。他们在地租理论、科学种植、农地管理、社会福利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是早期西方经济学思想对轮作休耕分析的理论雏形,见表1。
表1 农地轮作休耕的西方历史早期主流经济学思想
古希腊经济思想中关于农业的论述主要体现在色诺芬的《经济论》,他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土地不得不荒废下来的时候,无论是从事水上工作或非水上工作的人的其他技艺也都将处于垂危的境地”[3]。色诺芬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提倡对土地和庄园进行科学管理,实施一定规模的庄园经济,提出在肥沃土地上种植粮食作物,在贫瘠土地上种植葡萄等经济作物。色诺芬对庄园经济的科学管理思想对当时古希腊农业发展起到了指导和建设性作用。在《经济论》中他还建议对肥沃土地实行保护、对贫瘠土地实行土壤改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这一思想与历史同期我国东周时期“易田制”的轮作形式大体相当。在古罗马经济思想中,加图和瓦罗对农业的论述最为重要,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论述了农业经营目标和效率;农场的位置和土地肥力;农业多种经营和专业化[4]。在对古罗马农业生产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土地肥力在农业经营中须特别注意。“根据土地肥力的差别经营不同作物,采用不同的耕作方法”。古罗马经济思想强调土地肥力和土地生产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瓦罗认为“土地由于过度生产而使地力变坏,因而不再为人类提供那样的恩惠。”。“在农业中,只凭决心和计划而没有科学知识,很快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失,农业工作因在无知情况下进行,费用支出将变成毫无效用。”。因此,土地所有者或奴隶主要保护所拥有的农业用地的质量,根据土地肥力实行分类管理和科学种植。
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等从市场理论、地租理论、“自然秩序”视角探讨了农业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性。亚当 斯密在论述农业和土地的时候,极力提倡政策对农业的干预,提倡对土地改良。他建议和支持政府对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农村土地实行改良,这样农业利润和地租可以增加[5]。《国富论》中多次提到土地改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土地拥有者投入土地改良费用越多,其获得的地租越高”。李嘉图关于土地的论述在于级差地租理论,他认为土地耕作从优等地到劣等地的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相联系[6]。“一个国家总是先耕种肥力较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差的土地投入耕种必然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递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如采用更合理的轮作制或更好地选用肥料。这些改良确实能使我们从较少量的土地得到同量的产品。”。李嘉图认为改良劣质土地的方法一是种植技术,包含肥料的选取;二是轮作休耕制。重农理论学者以法国经济学家魁奈为代表,重农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然秩序”观念。重农学派把社会经济过程看作自然生产过程,从而把对社会经济的考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农业作为重点,把农业体系看作一种自然生产体系[7]。魁奈指出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主张扶持和发展富裕租地农场主经营,在《租地农场主论》中对大农经营与小农经营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比较后肯定了大农经营的优越性。由于大农经营产出率更高,因此可以仅使用肥沃的土地进行耕种,一部分贫痔的土地可以用于休耕,使自身恢复肥力。重农学派认为保障农业供给不在于保护耕地总量,而在于用最优质的最小规模的土地种植粮食保证粮食产量,确保耕地土壤肥力。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马歇尔和庇古从土地收益、农业报酬递减倾向、以及社会总福利视角研究了改良土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马歇尔的地租理论把土地的收益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自然赋予的特性,而不是由人为的努力取得的收入,这是土地的纯收入,是真正的地租。二是对土地的投资使土地改良获得的收入[8]。马歇尔认为农业报酬递减规律是存在的,他认为在同一土地上,不断追加资本和劳动,农产品总产量可以继续增加,但总产量的增加率却是递减的。如“即使实行技术改良等措施使得农业报酬有递增倾向,但迟早是要递减的。……”。马歇尔认为土地的肥沃度和丰度随着所种作物的性质和耕作的方法与强度变化而改变。马歇尔建议土地改良要具有科学性和连续性,以保障土地报酬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以庇古《福利经济学》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理论认为,某些耐久性生产要素(如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不一致,使这些生产要素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而损害社会收益;另外,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的存在使得社会总福利增加或减少[9]。例如,“对农业资源的任意过渡使用,其代价由社会承受,对社会则是损失”。庇古主张由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对农业这样收益大或者社会影响大的行业进行支持与补贴。因此,他认为改良土地、保护耕种的农地,促使农业种植的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这样社会总福利是增加的。
历史早期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农地改良和保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提倡政策干预与市场管理,对现代轮作休耕制度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视角看,由于土地私有制关系,历史早期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换季时闲置的土地获取最大利润,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剥削劳动力。基于以农业生产为经济主体的各时期各国政府部门在推动土地轮作休耕的实施起到了一定作用,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政府,但整体来看效果不太明显。主要基于当时轮作休耕的目的和思想狭隘,其一是实施者即土地所有者为了更多赚取利润;其二是制度制定者主要是为了使广大农民一年时间内长期从事农作劳动,而非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以保障政权的稳定;其三是广大农民并没有从中获得实惠,或者极少获得实惠,是被动者。因此,从历史来看轮作休耕具有两层属性,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另外,从农业的本质来看,农业属于第一产业表明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但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出投入比差距明显,市场具有蛛网特征等等。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级政府都对农业生产先后进行过各种干预,如:采取扩大财政投入、免征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等措施鼓励农业生产,保护农民耕作积极性。因此农业生产不具有完全的市场属性。从社会视角观察,以西方农业的历史实践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对农业生产重要性论述来看,农业在历史发展中一直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18世纪之前的欧洲大陆尤其重视农业。另外,由于土地所有权的不确定性或者说非永久性,长期来看农业土地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具有消费的非竟争性与收益的非排他性,属于隐性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属性将导致边际成本为零或“搭便车”现象,因此良好的土地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由政府提供或者指导下进行配置效率较高。所以,无论是从历史视角、社会视角,还是农业本质视角,农村土地轮作休耕都具有两层属性,即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
通过梳理历史早期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对农地轮作休耕的论述,以及探讨轮作休耕的本质属性。可以发现:其一农地改良与保护很早以来就得到西方不同国家政策制定者和历史早期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特别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与思想对土地生产效率、土地报酬及土地生产环境十分重视;二是轮作休耕是除了农业技术改良之外能够保持土壤肥力和土地环境的有效方法;三是如果土地生产环境得不到改善,土地报酬最终是要递减的;四是是农业用地确权的法律保障或者说耕地使用权的稳定性、持久性是有效阻止农业生产环境“搭便车”现象的手段,也是土地肥力或农地生产环境得以保护的源动力;五是轮作休耕既是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项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