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敏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应用效果与优越性。方法:研究对象为9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48例给予中医针灸治疗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疗效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9.2%)对比,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8%)更高,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NIHSS、FMA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中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NIHSS、FMA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给予中医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与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对其神经功能进行显著改善,预后效果较佳,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中医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应用效果;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238-01
脑梗死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致残率,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从而导致肢体与感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脑梗死患者较多,如果没有给予有效的治疗,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并且该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语言障碍、偏瘫等,严重影响到预后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与并发症率。中医针灸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在脑梗死应用中的效果较好[3]。在该项研究中,对96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96例脑梗死患者,入选时间为2017.10-2018.10。分为两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48例给予中医针灸治疗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7例、21例,年龄跨度为43-78岁,平均为(58.2±3.4)岁。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18例,脑叶梗死12例,小脑梗死9例,脑干梗死6例,多发性脑梗死3例。实验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22例,年龄跨度为44-79岁,平均为(59.3±3.6)岁。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17例,脑叶梗死13例,小脑梗死9例,脑干梗死5例,多发性脑梗死4例。基础资料对比中,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过MRI检查证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降颅内压治疗,并给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根据患者合并症适当的采用降糖、降压与预防感染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
实验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首先给予针刺法治疗,对面部穴位进行选择,包括地仓、太冲、颊车等穴位,在上肢穴位中选择合谷、外关等穴位,在下肢穴位中选择阳陵泉、足三里、环跳等穴位,对其进行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华佗牌毫针直刺,针刺之后留针30min,每天针灸1次,每周治疗5次。其次,在艾灸法治疗中,需要选择曲池、合谷等穴位,指导患者正确摆放体位,将施灸部位充分暴露出来,采用医用胶布在穴位上固定处自制艾灸盒,将点燃的艾条放入其中,并维持15-20min的温和灸,对温度进行合理控制,确保以患者感觉到温热最佳,并对艾灰及时处理,避免烫伤,每天艾灸1次,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采用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评分项目11条,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另外,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包括上肢坐位与下肢仰卧位,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同时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精神、躯体、情感、社会、心理等方面,包括31个项内容,每项分为1-5分,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在疗效标准中,显效:患者症状消失,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显著改善,神功功能恢复良好。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9.2%)对比,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8%)更高,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NIHSS、FMA評分对比中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NIHSS与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为(67.2±4.7)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9.8±6.2)分;实验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为(68.4±4.9)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89.6±7.3)分;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存在显著差异,且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其高发群体为老年群体,发病之后会对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全身性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该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近年来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其脑梗死患者也随之增加。针对该病需要加以重视,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4-5]。
在该病的治疗中,恢复期是关键时期,在恢复期间给予中医针灸治疗,其疗效比较显著。在中医中,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主要发病机制为气血不畅、痰瘀阻塞、情感过度、阴阳失衡等。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主要病因为血瘀、气虚,主要治疗原则为益气、通络、活血化瘀等[6]。在针刺治疗中,可以对阴阳平衡进行合理调节,渠道活血行气的效果。在艾灸治疗中,艾叶油可以通过舒张汗腺、毛孔与皮肤,经过中枢传导逐渐投射到大脑皮层,对人体各方面技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艾灸在燃烧的时候可以渗透进深层组织中,从毛细血管网直接作用在机体组织中,并给予病态细胞能量,增强局部组织代谢能力,从而可以显著改善血液循环情况[7]。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神经异常的兴奋性,促使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在针刺与艾灸联合运用之后,能够对筋骨肌肉进行濡养,并确保气血的通畅性,促使肢体功能活动尽快恢复,可以促使患侧肢体静脉回流显著改善,有效的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破坏力,有效的提高肌肉收缩能力,促使肌力迅速恢复,对患者预后进行显著改善[8]。
由于脑梗死治疗后后遗症发生率较高,而脑梗死恢复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为了有效的降低后遗症的发生,取得滿意的疗效,在脑梗死恢复期还需要给予康复训练,配合中医针灸治疗,以便促使治疗效果的提高。由于人体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大脑皮质可以再次充足,通过加强运动锻炼,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缩短康复时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在康复训练中,可以先开展被动训练,指导患者屈伸肢体,定期变换体位。之后逐渐改变为主动训练,指导患者定期翻身,并及时掌握正确卧位,加强上下肢伸展练习,提高臀部,定期按摩。同时,加强日常生活能力锻炼,指导患者穿衣练习,提高个人卫生情况,对简单家务进行练习,并熟练掌握,有效的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在中医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中,可以促使患者在恢复期迅速康复,显著改善神经与运功功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在该项研究中,对9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NIHSS、FMA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在脑梗死恢复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其疗效显著,其优越性显著。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给予中医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与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对其神经功能进行显著改善,预后效果较佳,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段有强.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13,18(13):73-74.
[2] 黄规平.中西医结合分期整体治疗脑梗死瘀证伴偏瘫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01):513-514.
[3] 陈岚榕,王林林,陈,等.艾灸曲池、合谷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恢复疗效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23(12):5652.
[4] 沈柏臣,栗芳.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9(15):177-178.
[5] 张向东.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24(35):153-154.
[6] 张乐.中医药结合康复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0(9):170-171.
[7] 冯晓红,王秀云.早期针灸介入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04):124-127.
[8] 陈洪琳,关放.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循环、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J].陕西中医,2016,37(04):48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