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婷,高山2,袁婧玮2,胡德旺
(1.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2.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出现,给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的曙光,由于这项技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很快传遍全世界。在1973年,我国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造影,1985年,郑晓莲教授进行了首例PCI。从此,国内PCI的发展开始,过程虽有曲折,依然呈上升趋势,技术也越来越完善。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PCI已经是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通血管的首选方式。然而,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患者的预后[1]。术后无复流的发生,导致患者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大大增加[2]。
纤维蛋白肽 A(FPA)[3]和纤维蛋白肽 B(FPB)是在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释放出来的,分别含有 16 和 14 个氨基酸的多肽,是凝血酶活力和诊断血栓前状态的两个分子标志物。是反映体内凝血活性及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的可靠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患者血清FPA、FPB水平变化,观察两者与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入院后择期行PCI术的患者。选取术中出现慢血流及无复流者18例为试验组,选取正常血流者39例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经冠脉造影检查证明有支架指征(一支或者多支血管狭窄程度≥75%)且置入支架的患者;③择期行PCI术,临床相关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肝肾疾病、恶病质患者;②近期有脑血管意外史、外科大手术、使用止血药物者;③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病、外周血管疾病等;④血液系统疾病及具有凝血功能障碍、重度贫血及严重营养不良者;⑤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者;⑥除糖尿病外的其他内分泌疾病[4-5]。通过ELISA方式检测PCI术前后FPA、FPB值并进行分析。
1.2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判断标准 本次试验标准根据1996年Gibson等[6]提出的校正TIMI帧数(CTFC)法进行判断。由于左前降支较长,将帧数除以1.7纳入标准,校正后获得TIMI血流分级[7],0~2级收入试验组,3级收入对照组。以上判断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有经验的介入治疗医师判断。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是否患有糖尿病、血脂等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血同型半胱氨酸、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注: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TG:甘油三脂;CHOL: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 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CY:同型半胱氨酸
2.2两组患者FPA、FPB比较 对照组患者血FPA、FPB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FPA、FPB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组间术前比较血FPA、FP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术后血FPA、FP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FPA、FPB比较
伴随着PCI技术迅猛地发展,国内医院开设胸痛中心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已经有32个地区(包括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胸痛中心约685家,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国内PCI术的地位。与之而来的冠脉慢血流、无复流现象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冠脉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尚不明确。学者们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认为这种现象的机制可能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缺血性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凝血系统、血小板系统的激活,远端微血栓栓塞[8],个体易感性因素[9]等有关。现阶段,关于冠脉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内皮因子、炎症因子、支架植入数量与长短、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而关于冠脉内凝血系统激活、远端微血栓栓塞造成的动脉远端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较国外而言相对较少。本试验为冠脉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本试验研究发现,在试验组中术后较术前FPA、FPB明显升高,提示在PCI术中冠脉内机械操作及反复预扩张下斑块碎裂脱落激活凝血系统,破损的内皮为微血栓的形成提供“温室”条件,激活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分解增多,纤维蛋白原分解为FPA、FPB、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在FXIIIa作用下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多聚体凝块,与血小板、红细胞等形成血栓,堵塞远端血管。组间比较发现试验组术后FPA和FPB较对照组术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收集的患者基础数据来看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血HCY、NLR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试验组患者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较对照组情况严重,内皮损伤、炎症反应促进了微血栓形成,加剧了冠脉远端血运障碍,以上结论符合Tambe[10]与Niccoli G等[11]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本试验样本量较小,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研究。关于冠脉慢血流、无复流现象发生的机制仍需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学者进行摸索、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