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例胶质肉瘤临床特征分析

2019-05-09 09:58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肉瘤胶质胶质瘤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安徽 芜湖 241000)

胶质肉瘤(gliosarcoma,GS)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胶质母细胞瘤的1.8%~8.0%,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发病率比例大约为2∶1,临床预后极差[1]。本文作者收集本科室自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例GS患者,将其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汇报如下,以便让大家更进一步的了解GS。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①入选条件: 2010年1月—2017年12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GS患者,一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5~63岁,平均50.8岁。病程4 h~3个月。②临床特征:就诊时首发症状为头痛的2例,3例表现为抽搐,以记忆力减退、肢体乏力、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各1例,无明显症状因外伤后查头颅CT偶然发现1例。7例中5例是原发性胶质肉瘤,其余2例是继发性胶质肉瘤,均继发于WHO分级中的Ⅲ级胶质瘤。

1.2方法 ①收集资料: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经过、病理学特征及随访资料。 ②分析总结: 通过查找最新的文献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GS的认识。在患者首次就诊出院后即开始随访,若患者随访途中死亡,则本次随访终止。随访方式多种多样,具体有电话、短信、微信、QQ及上门随访等,本次首选电话随访,辅以短信、微信及QQ随访,个别特殊患者选择上门随访。 最后一次随访时间是2017年12月。

2 结果

2.1影像学结果 入选的7例患者均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的病灶均位于幕上,且单发病灶居多,有6例,多发病灶很少,仅有1例。7例患者中有4例病灶位于颞叶,其中左侧颞叶3例,右侧颞叶1例,余下的3例中,额叶、顶叶及枕叶各占1例。病灶体积为2 cm×2 cm×1 cm~6 cm×5 cm×4 cm之间。CT扫描示7例肿瘤主要表现为混杂密度、低或略高密度影,边界不清(见图1a),强化后呈不规则状,常伴有坏死灶,周边脑组织明显水肿。7例肿瘤在MRI上主要表现为囊实性异常信号影,形状不规则,T1WI呈不均一的长T1信号(见图1b),T2WI呈不均一的长T2信号(见图1c),肿瘤实体强化后呈椭圆形环状,未被强化的为囊变区或坏死区(见图1d)。

2.2病理检查结果 ①肉眼观:肿瘤大体呈暗红或灰褐色,边界欠清或不清,肿瘤实体血供丰富,质地较硬韧;囊变腔内可见陈旧性出血或坏死。②镜下观:见呈弥散性混杂排列的胶质及肉瘤两种细胞成分(图2a),其中图 2a胶质细胞瘤成分呈梭形或多形性,束带状或栅栏状排列,核圆形或畸形,多见核分裂象,可见瘤巨细胞,肿瘤内皮血管增生明显,坏死、出血多见。肉瘤细胞成分呈弥散性分布,呈长梭形、多角形,核大、染色深,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GFAP呈强阳性反应是胶质瘤成分,对GFAP呈阴性反应的是肉瘤成分,两者相互交错排列形成较为明显的巢团状区(见图2b)。

图1 神经胶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注:a.右侧额叶见团状稍高密度影,周围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中线结构局部左偏(箭头所示);b.右侧额叶可见团块状囊实性异常信号影,边界不清,T1WI呈等、稍低混杂信号(箭头所示);c.T2WI呈高、稍高混杂信号,瘤周有大片水肿(箭头所示);d.增强扫描示:肿瘤实体强化后呈椭圆形环状,边界较清,瘤内囊变及坏死区无强化(箭头所示)。

图2 神经胶质肉瘤的病理学表现

注:a.HE染色:两种瘤细胞呈弥漫性混杂排列,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200);b.免疫组化染色:胶质瘤成分GFAP(+),胶质细胞被染色,肉瘤成分GFAP(-),肉瘤细胞不被染色,两种瘤细胞成分相互交错排列(×200)

2.3诊疗方法与结果 7例肿瘤患者手术指征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在术前检查完善的前提下均行手术治疗,全切除肿瘤6例,另外1例因肿瘤多发及位置较深等因素行次全切除。手术中未见死亡病例。术后行辅助放化疗的6例,另外1例因个人体质原因未行放化疗。本组实验中的7例患者已有5例死亡,2例存活中。5例死亡病例随访时间为6~14个月,存活病例将继续随访,直至患者死亡。多发的1例患者次全切除术后行放化疗存活6个月后死亡。单发的6例患者全切除术后5例行放化疗,其中有3例分别于术后第6个月、9个月、14个月死亡,2例存活,存活时间分别为2个月、4个月,另外1例单发患者术后因个人体质原因未行放化疗,于术后第3个月死亡。本组5例患者均死于肿瘤复发形成的脑疝,其余2例目前仍存活。

3 讨论

胶质肉瘤是颅内高度恶性肿瘤,相当于WHO分级Ⅳ级,其特点为肿瘤内包含胶质瘤和肉瘤两种成分。国内曾有学者报道,GS多发于额叶,其次是顶叶,而鞍区、小脑等部位较为少见[2],国外文献报道与之相似[3]。GS临床表现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头痛、瘫痪、呕吐、癫痫发作及视力障碍等,GS易发生转移,且多为颅外转移,多转移至肺、肝、淋巴结等部位[4]。

GS的影像学表现也缺乏特异性[5-6]。其CT主要表现为混杂密度、低或略高密度影,大多边界不清,其内可见囊性坏死,偶有钙化,周边有水肿,被中等程度强化后呈不规则状,强化后的肿瘤实体边界较清。本组7例肿瘤CT主要表现为混杂密度影,高密度影少见,常伴有坏死灶,周边可见明显水肿的脑组织。其MRI表现有两种类型,分别为团块状和结节状,前者呈分叶状,形态不规则,呈现长T1、T2信号,伴有坏死、囊变,病灶可被明显强化,强化后可见含有条纹状强化带的大小各异的壁结节;后者多为椭圆形,形态较规则,边界多清楚,呈长T1、长T2信号,瘤旁有轻中度水肿带,增强扫描后可见明显强化的病灶。本组7例肿瘤MRI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囊实性高、低或者混杂信号影,实体强化后呈椭圆形环状,坏死及囊变区则不被强化,部分病变周围可见水肿,这和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十分相似,故术前影像学诊断多不能确诊,并且还有可能误诊为脑胶质瘤、脑膜瘤等。因此,仅仅依靠影像学资料不能确诊GS。

GS的确诊只能通过病理学检查。光镜下胶质肉瘤可观察到核分裂象及异型性明显的两种成分,分别为胶质瘤成分(主要是胶质母细胞瘤或星形细胞瘤)和肉瘤成分(主要是恶性间叶组织细胞瘤)。GS典型的镜下特征是肉瘤成分和胶质瘤成分呈弥漫性交错排列。但只用HE染色诊断困难,有时要用对诊断GS有重大意义的网络纤维染色、GFAP和Mac387免疫组化染色。对GFAP呈强阳性反应的是胶质瘤细胞,对GFAP呈阴性反应的则是肉瘤细胞,而Mac387及网络纤维染色则与前者恰恰相反,这就是形成较为明显的相互交错排列的两种巢团状图像的原因[7]。本组7例患者,HE染色可见到异型性明显的两种肿瘤细胞,所有病例均行免疫组化染色,对GFAP呈阴性反应是间叶组织细胞瘤,对GFAP呈强阳性反应是胶质细胞瘤或星型细胞瘤,这两种肿瘤成分在镜下相互交叉排列。凭此较为典型的病理检查结果可确诊GS。

目前GS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根据具体情况,术后予以放化疗。近来有学者主张基因治疗,但还在基础研究阶段[8]。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与手术中肿瘤切除程度密切相关[1,9-10],在不影响患者重要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全切除肿瘤。术后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或许有帮助,Walker等[11]研究发现,运用烷化剂如替莫唑胺化疗联合放疗可明显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而Han等[12]却发现烷化剂对GS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至于放疗,国外有学者把其作为GS术后常规治疗方案,但并未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减少复发率。国内有学者认为,放疗有可能会导致继发性GS,放疗既是GS的治疗手段,但又和颅内新病灶的产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应特别关注[2]。即使是经过个体化治疗的GS患者,也只能存活6.25~11.5个月[12]。因此,胶质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规范化放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相关的转化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肉瘤胶质胶质瘤
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新兴技术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TGIF2调控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滑膜肉瘤的研究进展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GSK-3β活性与小胶质细胞TLR4受体在POCD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