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宁波
摘要:识字是小学低年段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为了让小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写作能力,是开辟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边学课文,边识字,联系上下文语句理解字面意思,结合汉字的音、形、义,有效的提高学生认字的数量和质量。如何让随文识字教学方式的作用效果最大化,需要教師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
关键词:随文识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新事物在他们脑海中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如何巩固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小学生识字要经历会认、会读、会写、会用这样的过程,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结合了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认识了新的汉字,使得教师的教学成果更有效,提升随文识字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很多,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断改变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识字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会用字的能力,以下简议几种有效的途径。
一、激发兴趣浅读课文,认识生字
在学习新的课文前,小学生总是忍不住好奇先阅读。有的学生遇到生字时会尝试用拼音去读,有的学生则会直接跳过,读过之后不理解课文的内容,对生字的记忆也不深刻,再次阅读时会出现同样的状况。教师要改变学生的这一习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重点标注不会的生字,最后借助拼音单独练习生字的发音,练习几遍之后去掉拼音,使学生能够顺利通读课文,强化学生对生字的学习与记忆。例如:进行《秋天》一课的教学时,让学生认识“秋、气、了、子”等生字,教师先示范朗读,让学生熟悉这篇课文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自行阅读。学生阅读时,老师提出问题“看看谁找到的生字最多,最准确”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能够自行找出不认识的字。阅读完成后,检查学生们的成果,然后再让他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调,反复练读发音比较困难的生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自主发现生字,完成初步认识生字的过程,为教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情境通读课文,理解生字
当学生会读生字时,再结合课文通篇阅读,能够把整篇文章读通读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的含义。但是小学生在反复做一件事情时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教师要注意改变策略,继续激发让学生的好奇心,选择文章中比较精彩的部分带动学生的情绪,达成让学生理解生字的目标。《秋天》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做动作或者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飞”字,张开双臂飞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飞的动作;“大”和“小”,准备两个不同大小的物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身边的物品理解大小的含义,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加深生字的理解,深切体会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的第二阶段。
三、分析字形学会写字
小学低年级认识的生字数量是比较大的,一篇课文可能要认识十个生字,除了认识之外,还要会写其中的几个。让学生掌握会写的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认真指导学生写字,先分析字形再进行描红,然后接着进行巩固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写字,会比较困难,教师需要加强指导,结合学生写字能力从实际出发,寻找更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写字从基本笔画开始,教师要扎实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学会分析字形,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字的结构以及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方式,通过分析字形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理清字形的基础上,再进行初步地练习。只有熟练掌握了生字的结构特点,学生才能把字写好、写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趣味巩固练习,善于用字
学生识字从最初的认识,到理解,再到会写,最好还要学会运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生字的兴趣会慢慢降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化识字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会用生字组词、造句,并能够自主编一些小故事。以“气”字来举例,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到“天气”一词,除了天气还有哪些带“气”字的词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适时引导:“在家里做错了事,爸爸妈妈是什么表现?”,“我们呼吸的是什么”,学生会根据自己想到的回答出生气和空气。学生之间也可以讨论,找出更多关于气的词语,教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让学生正确运用“气”字。趣味性的识字方法让学生乐于学习,让学生准确掌握生字的运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
综上,教师在采取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时,要创设不同的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识字到用字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结合情节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自我识字的好习惯,提高随文识字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亚军.浅谈“随文识字”教学策略[J].汉字文化,2017(22).
[2]夏立秋. 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的策略研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八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
[3]王庆娟.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浅析[J].黑龙江科学,2017,8(13).